- +1
“紫玉春華”呈現海上畫家與宜興紫砂名家的合作
自明代陳曼生開始,書畫家就一直參與紫砂刻壺,紫砂制品,不僅是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還是可匯集造型、文字、書法、篆刻、雕塑等各種傳統文化藝術于一體的藝術載體。時至今日,紫砂已成為江南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6月14日,“紫玉春華——紫砂藝術作品展”在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展廳舉辦,此次展覽以紫砂藝術為主題,展現了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與宜興紫砂大家合作的一些紫砂壺作品,反映了上海與宜興的藝術交流成果。


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工藝美術研究社社長蕭海春館員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毛國強在展覽開幕式上向上海文史館捐獻了一件二人合作的紫砂作品——蕭海春書畫毛國強鐫《柳永詞意茹砂壺》,以此來豐富館藏。這是蕭海春去年率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在宜興的紫砂研習基地荊溪草堂與毛國強、杭杰等紫砂藝術家合創的一件作品。蕭海春說,他很喜歡宋代柳永的詞意,“這把壺,一面刻書柳永‘楊柳岸,曉風殘月’詞句,一面刻寫其畫意,使用的是大寫意的畫法”。

柳永詞意茹砂壺》
此次展覽作品以日常熟知的紫砂壺為主,間以觀賞性為主的紫砂瓶、掛盤及書齋器皿。展出作品器物造型多樣而富于變化,就紫砂壺而言,不僅在展廳中可以看見掇球壺、潘壺、仿古壺等傳統樣式,以植物題材為靈感創作的竹節提梁壺、詠梅壺和以創作手法凸顯的絞胎壺也讓人耳目一新。其中毛子健的《雋宏提梁》讓人印象深刻。此件作品由一壺二杯組成,壺方形鼓腹,雙耳提梁,流細而短,略微呈喇叭形銜接在一耳下方。壺身雕刻梅花以飾之,刻工細勁, 似寫盡梅花傲雪之風骨,韻高清致,彰顯出陶藝家巧妙的藝術構思和獨道的審美品位。同時展出的還有上海書畫家朱忠民、陳志雄等的刻壺作品。

據悉,宜興紫砂與海派文化的融合發展由來已久,民國時期的上海鐵畫軒就是宜興紫砂陶器通過上海向南洋和歐美輸出并擴大影響的重要門戶之一。上世紀40年代,紫砂名家顧景舟曾與上海書畫名家吳湖帆、江寒汀、唐云等進行合作,創作了一批石瓢壺,成為文人壺經典之作,是紫砂和書畫界的一段佳話。


上海文史研究館館長郝鐵川表示,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如江河行地,百川歸海。文史館有不少工藝美術大師,所以幾年前專門成立了工藝社,上海藝術一直有著海納百川的氣勢,各種文化都在上海交流,相信此次展覽對推動江南文化藝術的交流融合、協同發展,進一步推進上海文史研究館工美研究社各項藝術活動的開展將起到積極作用,這也顯現出了上海這座城市的活力。上海文史研究館在宜興設紫砂研習基地也正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發展“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資源,激發當代工藝美術人才創造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