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專訪中共隱蔽戰線烈士后代劉玉平:父親在兩岸的骨灰必將合一

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2019-06-10 13:36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政庫 >
字號

在10年前熱播的電視劇《潛伏》里,余則成是一名中共地下工作者,最后去了臺灣繼續與敵對勢力開展諜戰,他在臺灣經歷了什么,影視作品里尚未涉及。

然而,現實遠比電視劇里來得真實且鮮活。

今年4月,國內首部經審批公開發行的反映在臺隱蔽戰線人員生活的作品《尋找父親——劉光典烈士的紅色足跡》,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1949年,劉光典為了臺灣的解放、祖國的統一,兩次秘密潛入臺灣,配合中共派臺主要領導人執行任務,為革命做出重要貢獻,1959年2月4日被國民黨當局殺害。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近日在北京北新橋附近一條狹窄的胡同里見到了該書的作者、劉光典之子劉玉平,他的辦公室坐落于其中一處四合院的一間偏房中,面積大小不及10平米,卻滿滿地存放著關于他父親的資料。

劉光典之子劉玉平。澎湃新聞記者 湯琪 圖 本文其他未注明的圖片均為受訪者提供

經過數十年的苦苦追尋,年過七旬的劉玉平現已頭發斑白,歲月在他臉上留下道道皺紋,卻未曾改變過他樂觀積極的個性。他盡力還原他的父親,他們都是活潑且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

正是這樣的性格,讓劉玉平在面對隱蔽戰線這段過去很難被挖掘的歷史時,不畏艱難地在海峽兩岸追尋父親的足跡,又正是這樣的性格,讓劉光典在面對諜戰工作中的重重難關時,不顧生死地堅守機密,在臺灣北部的山中躲避敵軍追捕,向大陸傳回重要情報。

“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中國人。”劉玉平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如此反反復復定義他的父親。在他心中,父親一輩子并非做出了多么轟轟烈烈的貢獻,他就是一名普通的戰士,有一顆大愛之心。

《尋找父親——劉光典烈士的紅色足跡》書封

正如《潛伏》原著作者龍一在《尋找父親——劉光典烈士的紅色足跡》一書的序中寫道的:“像光典先生這樣的數以萬計的地下工作者,其實都是普通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英雄,既因為他們堅強的信念、崇高的信仰,也因為在為偉大理想努力工作的同時,他們仍需要經受每一個普通人都必須得經受的生存、家庭、健康、人情世故、社會關系所帶來的困擾與折磨。”

家庭,無疑是劉光典最大的羈絆。

三大戰役勝利結束后,新中國即將成立,劉光典本來可以與妻子兒女團聚,投入新的幸福生活。但是,我國南方包括臺灣省還沒有解放。為此,劉光典于1949年5月離開北平,南下執行任務,并于1949年10月抵達臺灣。

期間,他只寫了一封信告訴妻子,要到遙遠的地方去做生意,頂多一兩年就回來,萬一失去聯系,他就到報紙上登尋人啟事找妻子和兒女。

“我父親當時走的時候是留有警惕和準備的,他知道這次去的地方很危險。”那時,他是家中年齡最小的孩子,才一歲多。在他逐漸成長到四五歲時,劉玉平好奇地問母親,“爸爸在哪里?怎么總不見他回來?”母親回答,“要等全國解放后,爸爸就回來了。孩子,以后別再問了。”

在劉玉平的印象里,母親王素蓮幾乎沒有主動和孩子們提及過父親,但她從沒有對組織抱怨過,默默支持劉光典的革命事業,直到1955年10月18日,王素蓮因風濕性心臟病病逝在北京同仁醫院。

就在王素蓮病逝前一年,臺灣向大陸發來假情報稱,劉光典“叛變”,這使得原本高朋滿座、生活富足的劉家很快沒落了,劉玉平一直背負著父親“叛變”的壓力,艱難成長,也因此早早在他心中深埋了一顆弄清父親生平真相的決心。

隨著1987年臺灣當局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兩岸同胞隔絕狀態逐漸被打破,兩岸經貿交往、人員交往和各項交流逐漸展開,這也為劉玉平在追尋父親在臺足跡上提供了便利和幫助,最終證明,劉光典并非“叛變”,而是敵對勢力當年所使用的離間計。

1991年,劉光典同一批中共地下工作者一道被追認為烈士,2008年,他的一半骨灰被劉玉平等兒女從臺灣取回,另一半還留在臺灣。劉玉平期盼著有朝一日能見證臺灣回歸、祖國統一,到那時候,父親的骨灰也將完整地合在一起。

【以下是與劉玉平的對話】

憶成長:我的母親有著鋼鐵般的意志

澎湃新聞:你的父親在你一歲多的時候就離開家去到臺灣,你對他是否有印象?

劉玉平:實際上那時候我哪有什么印象,我對我父親的了解是通過我的親人、和父親有過關系或者說是當時他的熟人的后代,包括姐姐,舅舅、姥姥、姥爺等。多方面綜合起來看,我父親個子很高,大家普遍認為他很英俊,很精神。

19歲時的劉光典

在我小時候,家里有小孔成像照相機、手搖留聲機,這表示當時我的家庭還是比較富裕的,同時也表現了父親的愛好,他愛攝影和音樂,我姐姐說過,他甚至要求我們每個孩子都學習一門樂器。

我父親上過兩個大學,特別有商業頭腦,但是他不貪財,他參加革命之后,把美元、黃金都交給了組織。那時是1946年,我父親24歲,可以說已經是“坐上有高朋,家中有賢妻,膝下有子女,手中有黃金”,過著很好的生活,也有一份很好的職業。

至于他的一生,經過我這二三十年的調查,我就對他太了解了。他是一個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普普通通的中國人,一輩子沒做出什么轟轟烈烈的貢獻,就是一名普通的戰士,但他有一顆大愛之心。

澎湃新聞:既然24歲的劉光典已經過著很好的生活,他為什么還要參加革命?

劉玉平:父親參加革命也是有記述的,在相關部門都有他的檔案。實際上,他參加革命比較晚,1946年底到1947年初,他開始在大連情報處工作,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機構,因此留有記載。

我父親參加革命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家庭的影響。他出生在一個工農家庭,從小受苦受難,那個年代的東北社會情況比較復雜,他不忍看到百姓受苦,因此對革命充滿斗志。

二是黨的教育。1946年內戰打響,全國陷入戰火,我父親已經在社會上立足,有了家庭和朋友,他的人生其實有很多選擇,但他最終受到中國共產黨革命理論的熏陶,了解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初心,黨對他的感召就像黑暗中看見的一盞明燈,他決定為民族復興去奮斗。

1942年,劉玉平的父親劉光典和母親王素蓮在北平拍攝的結婚照。

澎湃新聞:你在書的開頭花了大篇幅去記述你的成長經歷,其中包括對母親最后七年的描述,母親對你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劉玉平:母親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她出生在唐山的一個工人家庭,從母親的照片中不難看出,在她19歲與我父親結婚時,儀態很端莊,看上去就是一個很賢惠的人,是比較典型的東方女性。

我父親參加革命的時候,把做生意賺到的1000美元、十兩黃金都交給了組織,母親不可能不知道,所以她深明大義,絕對不是看中錢財的人,她對我父親的理解和支持使得我們的家庭一直很和睦,她知道父親走的是一條特殊的路、革命的路。參加革命后,我父親四處奔波,不經常在家,他們散多聚少,而我母親養育了整個家。

最關鍵在于,1949年,當新中國就要成立了,我們一家終于團聚的時候,父親居然要走了。我父親說走就是要走的,組織上的命令下來了,革命需要他,母親對此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她在等候我父親的五年過程中,身體每況愈下,每每冬天大雪紛飛,夏天雷雨交加的時候,無人陪伴、關愛她,她都咬牙堅持。

母親王素蓮

1954年,有消息傳來說我父親“叛變”,后來證實是敵對勢力實施的離間計,但當時對我的家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我們家從一個大四合院搬到了北新橋附近胡同的一個十平米小屋里,組織上不會明說“叛變”,但生活費減少,家里沒什么人來了,母親能感覺到是不是父親出了什么問題。那時,母親的身體越來越不好,我印象中她一直在喝一種棕色的藥水,特別刺鼻,但我從來沒有聽到她抱怨自己的丈夫,說的最多的就是,“等全國解放了,你爸爸就回來了。”

隱蔽戰線的家屬有苦不說,那時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沒有娛樂項目,也沒有丈夫在身邊,母親有的就是三個孩子和一個破屋子,這樣的女性有著鋼鐵般的意志,咬牙等著丈夫,認定自己的丈夫是一個好人,最終無聲無息地病死在北京同仁醫院。

澎湃新聞:所以你的成長也歷經變故?

劉玉平:小時候確實很苦,上世紀60年代,三年困難時期,有一年過年,冬天不生火,屋里和屋外一個溫度,下雪時雪花都能飄進來。當時全家就呆在一個破屋里,床上有一個破被褥,有時候睡一宿身子都暖不過來。那年過年,我的兜里只有5分錢,有一天下午,我從北新橋走到和平門,大約走了兩個小時,在一個集市里買了一包油炸蝦片,當時吃完蝦片舍不得扔紙包,因為紙上有油,我索性把紙都嚼了。

尋父記:兒子能不認識爸爸嗎?

澎湃新聞:從什么時候開始萌生出要去尋找父親的念頭?

劉玉平:可以說是1988年左右。因為隨著1987年臺灣當局宣布解嚴,隨著兩岸關系的不斷開放,隨著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逐漸強盛,我們對革命基因的傳承逐漸重視,這些為我尋找父親創造了大的背景和條件,在組織和領導的關懷下,最后通過我和家人的努力,把這段歷史揭開了。

1987年臺灣當局宣布解嚴是非常關鍵的時間節點。過去的兩岸是封閉的、敵對的,沒有來往,所以像我父親從事的情報工作屬于隱蔽戰線,都是嚴格保密的。從大陸方面來說,過去對這一段歷史都有檔案和記載,但也從來不說。1987年往后,兩岸有了人員往來,在這種情況下,就開始有人從臺灣回到了大陸。當時,有一名臺灣省籍共產黨員返回大陸,帶回來了一批材料,有一份100多個人被殺的名單,其中有我父親的名字,材料上寫著“劉光典旅順人”,就這么六個字。

突然傳來這么一個名單,而且都是被國民黨殺害的,組織上就特別重視,當時相關部門聯合建立了一個機制,中央決定給這批人落實政策,追認為烈士。

在追認烈士的過程中,相關部門要調查研究,敵對勢力塑造出一個假的劉光典,很多人就搞不清楚我父親最終是怎么死的。后來,組織上對我父親的追認烈士是經過李敖出版社發行的一本名叫《安全局機密文件——歷年辦理匪案匯編》的出版物來確定的,這本資料里記載了我父親的情況。

這冊資料里對我父親還有一些描述,說我父親“匿居山間,掘地為穴,過著長年類似原始生活,仍執迷不悟,繼續從事反動宣傳,由此可見其思想受毒至深”。

組織上通過這冊資料對我父親做出了評價,認為劉光典是“我黨隱蔽戰線優秀戰士”,但在追認烈士的證書上寫的是我父親的另一個曾用名“劉鴻梁”,作為兒子,我當時下定決心,一定要把父親的情況搞清楚。

澎湃新聞:父親身份的認定對你是不是也有很大的影響?

劉玉平:在我成長過程中,我一直背著父親“叛變”的包袱,一直處于一個不清不白的狀態。

澎湃新聞:此后如何再去為父親正名?

劉玉平: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我調到北京市工作,負責一些外事和展覽活動,認識了很多人,包括臺聯方面的人士。當時,臺灣地區成立了一個賠償委員會,為當年被臺灣當局殘害的受難者賠償,我也試圖向這個委員會寫信,要求他們幫我尋找父親,他們很快給我回信。在這個過程中,臺灣當局研究后認為,對我父親一事不予賠償,他們認定劉光典“罪大惡極”。

到了2008年,我的兒子在網上搜索劉光典的情況,無意間搜索到一本題為《一個匪諜逃亡的故事》的書,這本書記載了父親在臺灣北部的山中是如何度過四年時光的。所以,只要堅持就能不斷找到新的東西,如果放棄,就什么也找不到。我個人愛好收藏,愛好收藏的人就會千方百計去找東西,這也算一個人的脾氣秉性。最后,我甚至找到了判處我父親死刑的命令文件、他犧牲前后的照片和解剖報告。

劉光典行刑前的照片,他毫無畏懼,輕蔑地歪著頭看著敵人的鏡頭。

我后來到臺灣去起訴當地政府,我認為我父親是戰俘,他們的做法違反《國際法》,因此,我到當地的“最高法院”去起訴,要求政府賠禮道歉,時任“行政院長”蘇貞昌出具了一份答辯書,這份答辯詳詳細細地列舉了我父親的“罪行”,這可以說是臺灣地區官方的證明了,白紙黑字,無可辯駁地證明,我父親不是“叛變”,而是犧牲。

當我把這些材料都找到了以后,曾有人問我,看見我父親臨終前后的照片,能不能確定是他本人,我當即回應說,“兒子能不認識爸爸嗎?這絕對是他本人。”此后,有關部門撥出款讓我和我的家人到臺灣去祭奠父親,我們帶回了一半骨灰,就因為臺灣還沒有回歸,等到祖國統一之后,我們再把父親的骨灰合上。

存有劉光典一半骨灰的骨灰罐仍存放在臺北。

澎湃新聞:通過這些年的尋找,父親劉光典在你心中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劉玉平:通過尋找我父親生平的這些證據,他在我心目中平凡而偉大,他既是普通人,又是散發著耀眼光芒的偉大的人,他身上散發出的人格魅力都是中國共產黨對一個黨員的要求,他在和組織失去聯系的那幾年,依然履行共產黨人的職責。

我現在經常受邀去講課,重點就是圍繞我父親的生平。我的課受到各界歡迎,授課時沒有人低頭看手機,很多人聽了之后甚至感動流淚,包括我們的黨政軍高級干部,我的課程在情報部門、各個機關、大學、中小學,包括街道開展,打造了將近三年,形成如今的一套精品課程。

談期許:父親散落在兩岸的骨灰必將合在一起

澎湃新聞:你除了尋找自己的父親,還正在幫助調查、落實其他在臺犧牲烈士政策的有關工作,你是如何推進這一工作的開展?

劉玉平: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央一直對在臺犧牲烈士的政策落實工作非常重視,包括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建成,這是我們向組織提出的,2013年建成時的意義相當重要。一方面顯示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收回臺灣,另一方面就是調查了846名在臺被殺的烈士,在廣場上刻上了他們的名字,這意味著多年被封的絕密情況終于解密了,這里成了一個越來越熱的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當前,由于過去工作的條件有限,我認為,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應該修建二期工程,那里目前還沒有展示廳、多功能廳、生活服務區等等。這批在臺被殺的隱蔽戰線的烈士和其他烈士相比,有共同點,也有突出的不同點。目前對他們的宣傳、地位的確定和表彰等方面較少提及,我想向全社會呼吁,對這批烈士應該更加重視。

我的這本書的發行表明,我們在對這批烈士的對外宣傳上已經打開了,這本書經過上上下下多少個部門審核,將近10年時間,英雄不能忘記,我們應該更加重視對這批烈士的宣傳和褒獎。

澎湃新聞:你在尋找父親的過程中和臺灣當地的許多人都有過接觸,在你心中,你是如何去看待當前的臺灣問題?

劉玉平:首先一點,習近平主席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我認為這項工作已經到了實質性階段。第二,我們的大政方針一定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但在敵對勢力的支持下,包括蔡英文在內的“臺獨”之流越來越猖狂,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真的不能抱以任何幻想,只有經過自己的努力,擁有堅定的信心和鋼鐵般的意志,要下決心解決臺灣問題,因此也不會放棄武力。

實際上,中央層面已經制定了“惠臺31條”等政策,表明大陸是一直掛念臺灣同胞的,是為廣大臺胞著想的,因為這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個最基本的立足點,就是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幸福著想,其中當然包括臺灣同胞。

為什么我父親的骨灰還有一半在臺灣,就是因為臺灣還沒有回歸,祖國沒有統一,等到統一那天,我們再把父親的骨灰合上,我希望有生之年能夠完成這一愿望,如果我等不到,我們的下一代肯定能夠完成。

劉光典小檔案

劉光典(1922—1959),出生于遼寧旅順,15歲時在一家藥店當學徒,后到北平輔仁大學深造。1943年,劉光典回到東北從事醫藥生意。抗戰勝利后,國共內戰爆發,劉光典受到中國共產黨的感召,參加中共領導的地下組織。內戰期間,劉光典多次搜集傳遞情報,貢獻自己的力量。1949年,劉光典為了臺灣的解放、祖國的統一,兩次秘密潛入臺灣,配合中共派臺主要領導人執行任務,為革命做出重要貢獻。 1954年不幸被捕,1959年2月4日被國民黨當局殺害,年僅37歲。

    責任編輯:鐘煜豪
    校對:余承君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威尼斯人娱乐城首选金杯娱乐城 | 百家乐官网和的打法| 人民币棋牌游戏| 百家乐网站赌钱吗| 百家乐官网77scs| 百家乐官网分析软件下| 百家乐统计软件| 澳门百家乐在线| 百家乐官网龙虎| 来博百家乐官网游戏| 谈大发888风水和运气| 百家乐稳一点的押法| ag百家乐官网下载| 网上百家乐官网解码器| bet365最新网址| 免费百家乐分析工具| 百家乐海滨网现场| 百家乐的规则博彩正网| 百家乐官网游戏筹码| 百家乐官网平六亿财富网| 百家乐官网游戏真人游戏| 酒泉市| BB百家乐HD| 金杯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柯坪县| 德州扑克边池| 德州扑克教学视频| 现金棋牌游戏| tt娱乐城注册| 88娱乐城官网| 永利博国际| 998棋牌游戏中心| 太阳城申博| 大发888游戏免费下载| 涂山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波音百家乐网上娱乐| 百家乐官网追号软件| 百家乐官网制胜秘| 网络百家乐官网网站| 百家乐官网翻天qvod粤语| 百家乐官网开户博彩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