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發展迅猛卻負面新聞頻出,如何為學習類App亂象踩下剎車
放學后,督促孩子使用校園運動App(手機軟件)完成體育作業,睡覺前使用故事App和孩子一起聽四大名著,周末與孩子在英語學習App上閱讀英文繪本……對于家住北京市東城區的李女士而言,學習類App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為自己和孩子生活的一部分。
在享受著App帶來便利的同時,李女士也有自己的擔憂。在使用過程中,她發現有的App會彈出消息框要求授權使用定位信息,還有的會時不時彈出游戲廣告。
近年來,在線教育市場發展迅猛,學習類App已經滲透到學習、校園生活多個環節。與此同時,一些負面新聞被頻頻爆出,關于學習類App的監管問題隨之引起社會的關注與討論。
2018年12月,教育部印發《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這份被稱為“最嚴學習類App”監管令出臺后,為學習類App亂象踩下了剎車。在監管令下,教育企業如何健康有序發展?政府如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記者對此展開了調查。
為學習類App亂象踩下剎車
內容涉黃、誘導付費、外鏈游戲娛樂服務、違規收集學生隱私信息……去年年底媒體集中曝光的亂象讓學習類App行業處于風口浪尖。這些亂象嚴重影響使用體驗,并危害著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要求,為營造良好的“互聯網+教育”育人環境,保障中小學生健康成長,各地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開展全面排查,嚴格審查進入校園的學習類App,加強學習類App日常監管,探索學習類App管理使用的長效機制。
《通知》進一步明確,凡發現包含色情暴力、網絡游戲、商業廣告等內容及鏈接,或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布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要立即停止使用,退訂相關業務;各地要建立學習類App進校園備案審查制度,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
近年來,在線教育產業異軍突起,學習類App也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寵兒”。自2018年以來,中國已有多家在線教育企業上市,僅2018年就有多個主打中小學生作業輔導的App獲得超過一億美元融資。
誘人的市場前景下,一些市場參與者把行業的第一屬性——教育拋到腦后,為了快速獲利不斷突破底線。
“目前做學習類App的門檻和成本都很低,很多基層應用都是模板化開發,技術含量低、開發速度快,很多開發者甚至不是公司行為,而是小作坊或私人開發。由于違法成本低,即便違規被查,有限的罰款與巨額的利益相比,缺乏震懾力?!比A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鐘柏昌說。
在作業盒子創始人兼CPO(首席產品官)賈曉明看來,一些企業對教育沒有敬畏之心,簡單粗暴地采用大量互聯網行業吸引流量的方法,過分追求“用戶黏性”“點擊量”,大打擦邊球,造成了學習類App魚龍混雜的亂象。
一些游戲開發商深知青少年是網絡游戲的重要消費群體,在App中鏈接游戲,以學習之名吸引更多流量到其游戲界面,進而得到更多“變現”機會和廣告開發價值。
整頓迅速收到實效。目前,大量嚴重違規的App已經下架,僅蘋果應用商店下架的學習類App就超過15000個。
各相關部門也都在行動中。
2019年1月至4月,國家網信辦會同教育部、全國掃黃打非辦等有關部門開展教育類移動應用程序專項整治,查實“作業狗”“口袋老師”“初中知識點大全”等20余款程序傳播淫穢色情等違法違規信息,存在過度商業營銷和娛樂化等不良行為。國家網信辦已清理下架上述程序,關停違法違規情況嚴重的應用服務,約談部分程序運營方,督促刪除內容低俗及與學習無關的文章5.5萬余篇,關停420余個專欄以及320多個違規賬號。
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第四季度電信服務質量通告中,公布了2018年檢測發現問題的應用軟件名單,其中“幫你寫作業”“暑假作業”“邊走邊聽英語”“校內外”等4款App因強行捆綁推廣其他應用軟件或擅自收集使用用戶信息遭下架,“猿題庫”因未公示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等問題被督促整改。
“此輪整治由多部門協同推進,力度大,效果顯著,有助于凈化市場環境,為孩子營造潔凈的線上學習空間。除了政府部門,第三方評估和監管機構、應用商店、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家長等利益相關者都應肩負對學習類App的監督責任或義務,群策群力,相互監督,共同應對不良App對校園的侵蝕。”鐘柏昌表示。
各地因地制宜整治App亂象
設置黑灰白名單、紅黃牌動態管理、省教育廳統一組織審查……不久前,廣東省出臺的《廣東省面向中小學生校園學習類App管理暫行辦法》引發關注,被業內人士視為省級層面第一個管理細則。
“廣東省是從源頭上進行管理,從全省范圍進行前置審查,通過后列入白名單,供學校自主選用,從源頭上為該省中小學生建立安全濾網?!睋V東省教育廳督導室負責人介紹,經省教育廳審查通過并列入白名單的校園學習類App,各地市、縣(市、區)、學校和機構可以根據本地區、本單位實際情況,自主決定是否使用該產品。對于列入黑名單的App,各地和學校不得推薦使用;同時,省教育廳商請電信管理部門責令應用商店下架該App、注銷ICP備案和停止網絡服務。
自教育部的監管令發布后,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紛紛采取行動,北京、江蘇、四川、黑龍江等地展開專項整治行動,排查、清理各類進入中小學的學習類App。如北京市教委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App、互聯網群組、公眾賬號管理的通知》,要求進入校園的App不得“超標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不得向學生收費,不得組織考試、競賽、排名。要保障信息安全,防止泄露學生隱私。
黑龍江要求按照“凡進必審”“誰選用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減負增效”“免費自愿”“確保學生信息和數據安全”等原則建立“雙審查”責任制,學校首先要把好選用關,審查范圍包括App所屬企業(個人)資質的合法性,App進校園的科學性和必要性,App內容及鏈接、應用功能的合法性和適宜性,App進校園的風險性和安全性。
目前,安徽各地已完成第一輪的審核排查。以安徽某市為例,調查報告顯示,該市有83所學校、137837人次使用15種學習類App,占全市中小學數的4.15%,占普通教育在校生人數的10.39%。這類App包含的大部分教育資源都是以免費形式向學生、家長提供,但是也存在基于學生學習難點推送個性化教育服務,此類服務存在收費行為。目前該市按照有關規定要求包含收費行為的App不得進入中小學校園,存在任何收費端口的App都不得進入校園。
企業方也開展了一系列整改工作?!拔覀兊谝粫r間對照文件進行了自查,對不符合規定的產品進行整改和完善,并配合主管部門完成備案工作。”據賈曉明介紹,作業盒子的最新版本針對學生端全部免費,進一步升級了家長管控、護眼模式以及用戶信息安全防護等相關產品配置。賈曉明同時坦言,由于很多地方沒有明確備案的主體和流程,目前企業在推動備案工作上存在一定困難。
“App進校園的備案審查制度,為真正想為教育信息化服務的企業提供了保障。我們正與各地教育主管部門保持聯系,隨時跟進、配合,期待在有章可循的基礎上,第一時間獲得備案?!睍院诎錍EO(首席執行官)王琪說。
記者了解到,目前各地都在進行學習類App備案實施細則的制定和落地進程之中,但進度不一。廣東出臺的暫行辦法對申報、審查、信息公開等均作了清晰明確的規定,在申報方式上,制定了詳細的《操作指引》,采用電子郵件和網絡平臺兩種渠道,一般情況下不需要企業到現場提交資料;審查方面,廣東省教育廳組織力量統一組織審查,不再需要各地市、縣區和學校逐級審查。根據《辦法》,今年8月31日前,設立過渡期,用于校園學習類App主辦者自行整改、申請審查等。
“隨著監管規則的更加具體、細化、透明,將會促使互聯網教育企業為未來經營‘從長計議’,在師資、課程、產品、服務等基礎層面構建競爭優勢;更加規范和透明的市場,會讓互聯網教育企業得到更多用戶的信賴,在線教育需求有望進一步得到釋放,整個‘互聯網+’教育行業也會因此迎來新一輪黃金發展期?!弊鳂I幫創始人、CEO侯建彬表示。
構建長效監管機制是關鍵
不可否認的是,當代青少年的出生和成長伴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他們的生活天然是與網絡聯系在一起的。
《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和閱讀實踐報告(2017—2018)》中顯示,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的總體普及率已高達98.1%,學齡前開始接觸互聯網的孩子占比已經達到27.9%,而6—10歲接觸網絡的占比則已經超過七成。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為孩子們營造潔凈的線上學習空間顯得尤為迫切。
教育部發布《關于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提出:“逐步建立學習類App使用管理的長效機制,推進‘互聯網+教育’,發揮好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有益作用?!?/p>
“信息化是為教育服務的,而不能顛覆教育,更不能成為教育的新痛點、新堵點、新亂點?!蓖蹒鞅硎尽?/p>
事實上,目前我國整個在線教育行業的立法都存在大量空白,線上教育機構的準入條件以及運營如何監管等均缺少明確的法律依據。更關鍵的是將線上教育納入法治軌道,讓線上教育發展有法可依。
“要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提高違法違規成本。目前從國家到地方都已經有相關法律法規,但在實踐中相應的法規規定還要細化,包括網絡安全法、義務教育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著作權法、電信條例及《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需要逐一梳理?!辩姲夭f。
此外,鐘柏昌認為要針對學習類App存在的不同問題,制定相應的備案標準或評估標準,實行學習類App的分類治理。備案和評估要以標準為準繩,不僅有利于各利益相關方把握監督或執法的尺度,而且有利于指導開發運營商規范自己的商業行為、實施自我監督。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聯合30名代表,提交了《關于加強互聯網教育立法的議案》,建議加強和完善互聯網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
在周洪宇看來,互聯網教育是教育、科技、文化等多個領域的交叉,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其法律法規體系需要教育類相關法律法規來統籌引導,還需要技術類相關法律法規做保障,同時也需要與文化傳播和安全等領域的法律法規相協調?!巴苿踊ヂ摼W教育發展的立法應該分領域分層次進行。”周洪宇說。
不少專家一致認為,多方聯動、協同治理是構建長效監管機制的題中之義。
“互聯網產品是動態更新的,在審查上與傳統的教輔審查方式是不一樣的?!辟Z曉明認為應在國家層面建立統一的資源服務平臺,由公安、網信、教育、第三方評估機構共同參與監管,建立白名單,供學校自主選用。
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建議,通過實施平臺所在地備案制度,對學習類App實現實時監管。備案標準、監管要求和獎懲治理實行全國一盤棋,建立全國統一的數字教育資源治理協同機制和全行業黑名單制度。備案監管的具體落實部門應當明確要求。例如對有關內容涉黃、違法等有害信息,由國家已有管理機制和對應管理部門處理。
記者注意到,教育部印發《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網絡安全工作要點》提到,教育部將與網信部門開展聯合行動,治理校園App亂象。研究制定規范校園App管理的意見,規范第三方校園App的引入和自主開發校園App的建設。
在政府加強監管的同時,學習類App市場的良性發展離不開行業本身的自我規范。目前,一些在線學習類App運營商發布了App進校服務的行業自律倡議。
“企業要加強自律,做到守土有責,主動建立安全防護和內容過濾機制,篩查安全隱患和不良信息,防止青少年上當受騙和受不良信息侵害,不為青少年提供超出年齡范圍的互聯網內容?!睋罱ū蚪榻B,作業幫去年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青少年信息安全防護平臺——寸功,依托作業幫的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在不良信息的源頭建立起網絡“防火墻”的同時,構建完整的網絡信息安全體系,幫學生抵御不良信息,免受其侵擾和影響。
“互聯網企業尤其是平臺型企業要有底線思維,尊重教育規律,回歸育人屬性,專注于提升產品內容質量和服務體驗上,不能片面追求經濟利益,要主動阻斷不良信息對青少年的侵害,為青少年健康成長打造潔凈的互聯網空間?!辟Z曉明說。
【大家說】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
建議未成年人保護法引入青少年網絡安全保護
作為法律從業者,我更聚焦的是如何加強在學習類App泄露未成年人用戶隱私時的法律保障。建議修訂現行未成年人保護法,著重引入青少年網絡安全保護,提出信息與通信權的概念,讓青少年網絡安全有具體的權利支撐。
對于一些學習類App存在未公示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的情況下收集用戶的學校、班級、年齡、成績情況等信息,且不提供賬號注銷服務的,個人可收集相關截圖,向工信部進行舉報。
建議規定學校、幼兒園、托兒所可提供免費校內綜合網絡服務站等上網服務。同時,教育部門還應做好防火墻工作,保護未成人綠色學習,健康娛樂。同時,網絡內容生產者應利用年齡分級標識(如“8+、14+、18+”)或書面警告(如“適用于年滿8周歲的兒童”)來限制一些作品在未成年人群體中傳播。
青少年自身還需提升網絡素養,養成良好上網習慣,不在任何App上完善過多的真實資料信息。此外,信息一旦泄露,要及時同軟件運營者或網站運營者取得聯系,防止個人信息進一步被惡意傳播。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局基教處處長謝華國:
學習類App不應直接向家長收費
“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學習類App只是一種學習工具,如何發揮好互聯網大數據的作用,更好地為教育事業發展服務,關鍵要看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一線教師。
合肥市教育局對技術公司有兩點要求:一是進駐校園的App的服務項目要符合教育教學規律,要能夠切實幫助學校、教師提升工作效率,幫助他們做好教學服務;二是企業利益不能通過學校來實現。
關于第二點,這也是學習類App進校園的紅線所在。即App進校園的停留點應在學校和教師層面。技術應為教師的教學服務,教師可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在把握教育教學規律的基礎上,在App提供的各類教學資料和作業習題中做二次把關和篩選,而不能直接將App中所有的內容直接推送給家長和學生,更不可以此直接向家長收費。
App提供的各類作業和教輔材料五花八門,如果不經過教師的篩選就推送給家長、學生,無疑在另一種程度上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畢竟只有任課教師才是最了解學生學習狀況的人。技術支持內容,但內容更需要專業的人來把關。
山東省萊州市城港路街道中心小學英語教師于雪倩:
教師把關家長監督用好學習類APP
我從2012年就開始使用一款英語學習類App,我們全校英語老師都用。
每天,老師在App里給學生布置作業,比如跟讀一篇英語課文。學生回家以后在App里跟讀、人機對話、做英語小游戲等。軟件會記錄下來學生的表現,當場打分,并推送給老師,檢查作業一目了然。老師可以控制作業時長,一般在15分鐘左右,家長也可以綁定監督,孩子們做這樣的作業也比較有興趣。剛開始,一些家長也有意見,既怕影響視力又怕孩子上癮,但久而久之感覺總體挺好的,學生發音有進步,家長也減輕了輔導負擔。目前我們沒發現有廣告、收費的現象。
現在技術越來越發達,用好優質的、綠色的App對我們教學、學生成長都有幫助,希望這個市場今后能更好地規范。
(原題為:《學習類App如何規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