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刀背藏身》定檔:徐浩峰,實戰美學的下一口氣
李言

5月,全球電影人最大的盛會、第72屆法國戛納電影節落幕之時,卻有一則好消息流出。
徐浩峰潛藏多年的武俠片《刀背藏身》,于法國時間24日晚8點確認定檔消息。

《刀背藏身》定檔消息的發布,算是送給國內影迷一個久違的驚喜。

直至本月主創人員紛紛亮相戛納,方讓《刀背藏身》的歸期有了眉目。

近10年以來,武俠電影被冠上花架子和假把式的標簽。作為新派武俠引路人的徐浩峰,以硬派武俠影像風格,改變了世人對于武俠電影的偏見。
從2012年上映的《倭寇的蹤跡》,到被影評人認可的《師父》;徐浩峰以作者化電影的形態,在武俠衰落時期延續了硬派武俠最純正的一脈,并勾勒出獨有的武林情結。

童年和少年時代對中國傳統武術和形意拳的耳濡目染,使早年徐浩峰窺得傳統武術門徑。

獨特的生活歷練賦予了徐浩峰回歸武俠電影的責任感和宿命感。武俠,非他不可。

武俠片作為華語電影獨有的類型,更如一個精致的文化閉環,搭建起獨屬于中國人的影像生態體系。
武俠片之下展現的國人深層文化心態,才是武俠電影獨特魅力之所在。

多年對武術和電影的深厚積淀,亦賜予他融合兩種文化的能力,武俠電影有了嶄新的可能。

《一代宗師》以懷舊的基調,描述了民國南北武術界的精神和武林制度的破滅。

《一代宗師》大獲成功,成為當年香港金像獎的終極贏家,徐皓峰在電影界的名頭逐漸打響。
那段被擱置已久的武林傳奇,也隨著徐浩峰對文學和電影的雙重解構,重現于世。

2012年徐皓峰導演的處女作《倭寇的蹤跡》上映。該片以飄忽靈性的基調,展示了武林道統的傳承。
電影主題亦涉及新舊武林秩序的更迭,在打斗上幾近現實主義,極大化地凸顯了實戰美學。

從幫派裁決到比武招式,無不讓人驚嘆不已。徐導更以寫實手筆,重現了那段奇特的舊時代傳奇。

律法不成形的年代,規矩成為了人心的最后一道防線。

《刀背藏身》延續了《箭士柳白猿》的調性,電影的時代外延亦被進一步放大。

徐浩峰電影一以貫之的便是真實擊打美學,《刀背藏身》以真實打斗為核,在對民國江湖的傳統規矩尋根朔源外,更融入了強烈的家國情懷。
《刀背藏身》把國術的演變,合理運用于抗日救亡圖存的浪潮中。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武俠回歸大義,即是徐浩峰電影之于大格局的順利演變,也是他心中江湖的最好歸宿。
至于電影名為“刀背藏身”,因改編自徐浩峰的同名短篇小說,這四字亦有雙重寓意。
在《刀背藏身》的紀錄片《心思刀理》中,徐浩峰借演員耿樂之口說出。
眾所周知,刀為百兵之王,見招拆招、攻守兼備;刀背藏身為習武者的一個基礎武學要義。
因刀刃用來進攻、刀背則用來防守,以刀背為支點,更可把身體藏于刀中。
自我隱匿于兵刃,是一個武者應有的境界。
當然,徐浩峰對于“刀背藏身”的理解,可不止武學招式如此簡單。刀背藏身既可指一種武功境界,又可象征個人與外在世界維系的一種狀態。
在大千世界中摒棄自我,方可練就不敗之身。

《刀背藏身》在以戰止戰的主題下,再次展現了舊時代禮崩樂壞的苦痛。
10年后沈飛雪改頭換面再戰孔鼎義,既是對舊武林的諷刺,更是對逝去武林的悼念。念舊也成為了徐浩峰電影永恒不變的基調。

津門武術界的隕落、柳白猿的歸隱,亦伴隨著關鍵人物的死亡而得以觸發。正如《師父》所說:高手的生死決定了一技的興衰。

在使命感的支撐下,徐皓峰的非虛構武俠世界,亦隨著《刀背藏身》的定檔全面鋪開。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武俠小王子
「導筒」微信號 directube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