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 +1324
靶向藥物PANDA將進入臨床試驗,半數癌癥患者或將受益

p53靶向藥物PANDA將進入臨床試驗,50%的癌癥患者未來或可受益。
5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舉行了PANDA項目科研轉化簽約儀式。
這標志著由瑞金醫院研究員盧敏帶領的“p53轉化醫學團隊”潛心研發的抑癌蛋白p53靶向藥物PANDA,將正式進入產品開發和臨床試驗階段,這將是轉化醫學的國家戰略和長三角生物醫藥領域產學研聯動的又一碩果。
國家轉化醫學中心(上海)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陳賽娟在簽約儀式上指出,藥物轉化是一條艱辛的道路,此次兩家強強合作,是非常良好的開端,相信一定能在成果轉化方面做得更加出色,為國家轉化醫學做出貢獻。
p53基因是人體重要的抑癌基因,它可以幫助正常細胞修復基因缺陷來防止癌癥發生,還可以使癌細胞凋亡從而治療癌癥。
雖然,p53原本是人體內功能強大的“治癌天使”,但如果發生突變,它就從天使變成了“惡魔”,轉而促進腫瘤發生和轉移。盧敏創新性地提出了一種癌癥治療策略:把“致癌惡魔”——突變后的p53馴化成“治癌天使”。
預計可造福近50%癌癥患者
不同于傳統化療方法,靶向藥物可以精準針對癌細胞中的突變基因,而不“誤傷”正常細胞,因此具有高效、低毒的特點。
然而,目前世界上現有的靶向藥物可針對的基因突變在腫瘤患者中總體發現概率較低,只有約2%-13%的癌癥患者有靶向藥物可用,而人類癌癥中p53突變的發生概率卻高達約50%。p53靶向藥物理論上可造福近50%癌癥患者。
因此,p53一直是科學家們研究的熱點,截至2017年,以p53為主要研究內容的文獻報道已達8479項。
據不完全統計,全球至少有45個團隊正在研究針對p53突變的治療方法。
然而,當前FDA已獲批的80多個靶向藥物幾乎全都是腫瘤基因抑制劑(比如EGFR抑制劑,BRAF抑制劑),而無抑癌基因的復活劑面世。
p53是一個抑癌基因,靶向藥物的作用是復活其功能,而非抑制其功能,目前在針對p53靶向藥物這一領域尚未有實質性進展。此外,p53表面無靶向藥物結合口袋,邏輯性研發p53靶向藥物難度極大。
PANDA項目將進入臨床試驗
瑞金醫院方面透露,該院研究員盧敏于2015年初,創建了p53基礎研究轉化醫學團隊。團隊邏輯性研發篩選獲得高效的p53靶向小分子化合物PANDA。
相比于全球十幾個競爭團隊研發只能恢復p53小于5%的活性的各個復活劑,PANDA可以恢復結構突變型p53大于80%的活性,且找到了p53上的PANDA結合口袋, 并在原子水平看到突變的p53被復活后重新結合DNA。
目前,PANDA項目已申請全球家族專利3項,權利要求約200條,并將進入臨床試驗。
前期,盧敏團隊經過多次溝通確定與安徽安科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將PANDA專利的非港澳臺中國區研發權許可給安徽省安科生物工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該企業是中國創業板首批上市企業、國家級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瑞金醫院院長瞿介明表示,今后醫院不但要注重臨床發現問題并通過科研手段來分析解決,更要加快從實驗研究到臨床轉化的步伐,使科研成果能實實在在地造福于人民。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