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專訪|鄭永年:“一帶一路”的開放會化解針對它的敵意

5月9日,外交部副部長孔鉉佑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舉辦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是推動“一帶一路”“文明之路”建設的一次積極嘗試。“一帶一路”既是一條發展繁榮之路,也是一條文明交融之路。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不僅是通商易貨之道,更是一條文明交流的大動脈。這次文明對話的盛會將進一步豐富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理念,譜寫“一帶一路”合作新的篇章。
在上月底剛剛結束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包括中國在內,38個國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共40位領導人出席圓桌峰會。來自150個國家、92個國際組織的6000余名外賓參加了論壇。高峰論壇共達成6大類283項務實成果。
顯然,無論在人文交流還是經貿合作領域,“一帶一路”倡議已經成為了國際認可的公共產品。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專訪時就指出,現在“一帶一路”在很多國家已經鋪開了,也得到了很多反饋,接下去的方向就是如何做得更快更好、更具可持續性。
截至目前,已有127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此前就總結道,六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已經完成立柱架梁的總體布局,下一步我們將完善和擴充“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務實合作架構,確保已簽署的合作文件滲透落實到具體項目中。
如何理解“一帶一路”作為公共產品對中國及相關國家的意義,未來在進一步推進“一帶一路”的具體過程中如何貫徹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又該如何應對可能面臨的競爭和個別國家的抹黑攻擊?鄭永年在專訪中談了他的看法。以下為專訪實錄。
“一帶一路”的初心是什么?
澎湃新聞:您認為我們可以如何從國際公共產品的角度來理解“一帶一路”倡議?
鄭永年: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理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一是中國自己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過程,這個沒有其他的模式可以模仿與參考,倡議是長期的,所以認識本身有一個過程;第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一帶一路”也有一個認識過程;第三,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之也有個認識過程。這三個層面是互動的。中國從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到現在認識上不斷在進步,一方面是根據實踐來調整,另一方面是根據外部世界對“一帶一路”的反應來調整和改進。一些想法已經轉化成政策和行動。“一帶一路”現在在很多國家已經鋪開了,也得到了很多反饋,接下去的方向就是如何做得更快更好、更具可持續性。
澎湃新聞:作為國際公共產品的“一帶一路”能如何有利于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
鄭永年:從世界經濟發展歷史來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資本一定要流動。否則哪會有經濟全球化?中國改革開放就是打開大門,相當于其他國家來參與我們經濟的發展,我們走出去就是參與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
資本加上產能,加上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這三者構成走出去的強大動力,走出去是為了國內。中國這幾年一直在減產能,但是光有國內減不夠,還要輸出產能。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也需要基礎設施的建設的產能,這也是為什么“一帶一路”聚焦在基礎設施建設。
一個國家富裕起來了,但周邊國家還是貧困,那將永遠不會安寧。就像一個國家要穩定貧富差距就不能太大,國際社會也是一樣?!耙粠б宦贰钡某跣淖钪饕菫榱宋覀儑鴥鹊目沙掷m的發展。
同時,“一帶一路”是雙向的,既有走出去也要走進來,走進來就表示我們會更開放。中國人大通過了《外商投資法》,建設大灣區、自貿港就是為了更加開放?,F階段中國發展需要更高端的開放。
開放姿態下的經濟競爭無需擔憂
澎湃新聞:您覺得在“一帶一路”倡議中,中國和其他國家,比如美國、印度、日本,各自的角色是什么?
鄭永年:“一帶一路”是一個開放的概念。盡管中國扮演著“一帶一路”的重要角色,但不是一個主導角色,還是雙方、多方共建,向第三方開放。如果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那也有良性競爭和有惡性競爭之分。經濟競爭是良性的競爭,軍事競賽、意識形態和傳統地緣政治競爭是惡性競爭。只要有經濟競爭就會有你來我往,就會有合作。
現在美、日、印等國提“印太”概念,如果“印太”是一個經濟概念,那是好事情,最后“一帶一路”和“印太”可能形成一個合作的局面。如果“印太”是一個軍事概念那就是個麻煩。“一帶一路”從戰略上來看,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大國之間的競爭能引向經濟競爭,而不是軍事競爭。
澎湃新聞: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帶一路”如何同其他國家的發展計劃對接?
鄭永年:其他國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計劃,只要是經濟的,哪怕一開始有競爭,到最后肯定走向合作?,F在西方國家講究賺快錢、熱錢,而“一帶一路”是一個長期的投資和項目,現在來看只有中國有能力有意愿來做。我覺得,“一帶一路”還需要一個中央層面的協調機構。比如“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這樣的大會未來成為常態的話,就可以設一個秘書機構來做協調工作。
澎湃新聞:目前“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一些大的建設項目遇到一些反復,您認為這是正常的嗎?
鄭永年:哪個國家那么大的項目沒有一點點問題?關鍵是保證方向,保證它的機制,一邊做一邊學。當然也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推一個項目不是只跟中央政府談好了就行了,還有地方政府、當地企業,要考慮到多元利益主體。
不結盟的智慧一定要堅持
澎湃新聞:目前有些國家把所謂“債務陷阱”的帽子扣在“一帶一路”上,對于這種論調我們應該如何反駁?
鄭永年:所謂“債務陷阱”的指責,西方當然是沒有道理的。但是,這對我們也是一個提醒,錢投出去了,怎么收回來?中國當然不可能學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的那一套。我們應當建立機制,比如多邊合作,國家與國家之間、政府與政府之間向第三方開放,或者建立一個“一帶一路”的多邊機制,這樣有利于減少風險。
澎湃新聞: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中國簽了一帶一路所謂的諒解備忘錄,“一帶一路”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但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由于中國歷來堅持不結盟政策,而和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備忘錄的西方國家是少數,大多數還是需要與中國合作以推進其國內發展的發展中國家,所以這個“朋友圈”只是一個利益集團,您怎么看?
鄭永年:中國堅持不結盟政策,我們是搞一個開放的經濟圈,一個大家一起合作發展經濟的朋友圈。這不是一個集團或者聯盟。如果一些國家組成聯盟來針對中國,而中國反而開放性發展,那么這個聯盟不會太有效,因為其他國家不會感到你是真正的敵人。中國多年來一直強調“戰略伙伴”,伙伴關系不是針對第三方的,而是為了大家共同做一件事,解決共同的問題。而聯盟是有針對第三國的意義的,中國不結盟,這是中國智慧最最重要的一部分。不結盟就不會有大的沖突,中國現行的不結盟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一定要繼續堅持。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