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會議|喬治?巴塔耶:不可歸類的法國思想家
近年來,隨著作品的譯介和研究的深入,法國評論家、思想家、小說家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愈發受到國內學術界的青睞。2019年4月27日,喬治?巴塔耶學術研討會暨南京大學出版社“棱鏡精裝人文譯叢·巴塔耶作品集”新書發布贈書儀式在上海大學舉行,來自南京大學、第二軍醫大學、同濟大學、復旦大學、巴黎狄德羅大學的7位巴塔耶研究者、譯者在研討會上做了發言,另有多名與會學者參與了討論。澎湃新聞將部分會議內容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喬治?巴塔耶學術研討會現場。
不可歸類的巴塔耶
此次會議的召集人、上海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卓悅在開場介紹中說,巴塔耶首先是一個不可歸類的作家。他是一個思想家呢,還是一個神秘主義者?是一個經濟學家,還是一個哲學家?他的不可歸類使得很多文學手冊忘掉了他,也導致他不像薩特那么有影響,不像福柯那么出名。
卓悅指出,巴塔耶寫過詩,寫過“色情”小說,寫過理論性著作,辦過很多雜志,參與過很多獨特的,甚至是奇怪的組織,但他真正維生的工作是法國國家圖書館錢幣部的管理員。1942年,巴塔耶因病離職,二戰時期孤獨地寫作,完成了《內在經驗》、《有罪的人》和《論尼采》三部著作,總題為《反神學大全》。戰后,巴塔耶一方面寫出了社會學著作《被詛咒部分》,另一方面在《批評》雜志上發表了大量的書評、藝術評論。他還寫了一本非常重要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學與惡》。與布朗肖的《文學空間》、巴特的《零度寫作》、薩特的《什么是文學?》在一起,這四本書可以說是二戰后十年里法國最重要的四本文學理論著作。1949年,由于貧困,他被迫拾起老本行,在奧爾良一個小圖書館里工作,兩年后被任命為奧爾良市圖書館館長。1955年后,他的身體開始衰弱,于1962年去世。
巴塔耶的一生做過很多事。他一方面寫了很多“色情”小說,其中一部分是以筆名出版的,還有一部分是死后出版的。另一方面他又寫了很多“異質性”的文章,贊揚薩德式的“排泄力量的沖擊爆發性”,這包括對垃圾、嘔吐、排泄物的辯護,對夢境、色情誘惑和性倒置的迷戀,對故意冒犯權威和莊重性的鼓勵。在談論巴塔耶的整體思想史時,我們經常會把兩個詞放到他身上:一個是越界,還有一個是過度。巴塔耶的文字是復雜的、糾纏的,他的寫作方式也令人難以琢磨,很多時間讓人理不清頭緒。他經常會構思一些非常龐大的計劃,但只會完成一小部分。或者反過來,寫完一篇文章,卻又把這篇小文章列為龐大計劃的一個片斷,而大計劃他又不去完成。他寫完一篇文章,過一會兒這篇文章就被肢解了,其中的幾段被融進另外一篇文章里面去了。所以研究他的人光是理清楚巴塔耶到底寫了哪幾篇文章,哪些文章在哪里發表,以什么標題發表,已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讀巴塔耶的文章,我們經常會有一種往下沉的感覺,法文里面有一個詞叫“enlisement”,描述的是一艘船在流沙中越陷越深,讀巴塔耶就是這種感覺:你不知道你最后陷到哪里去了,因為船底的流沙是斷層的,沒有連貫性的,由不同的土壤組成的。
卓悅最后援引其他哲學家對巴塔耶的評價對其影響進行了總結,哈貝馬斯把他視為尼采的一個最重要的繼承者,他說海德格爾和巴塔耶是尼采通往后現代思想的兩個必經之道。法國哲學家文森特?德貢布曾經把尼采思想在法國的接受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發生在十九世紀末,第二階段則主要在兩次戰爭之間的一批“不循常規者”的圈子里展開,巴塔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代表人物(另一個是皮埃爾?克羅索斯基) ,第三代才是我們后來所說的后解構主義者,或“差異”哲學家:德里達、德樂茲、福柯、利奧塔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巴塔耶的思想是后現代主義思想的策源地之一,他對德里達、德樂茲、鮑德里亞的影響都非常大。巴塔耶的作品在1970年至1987年間在法國被編成《全集》,共12卷,福柯寫了一個前言,里面這樣寫到:“今天我們知道巴塔耶是他那個世紀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眼睛的故事》、《愛德瓦達夫人》打破了故事的線索,講述了以前從未被講述的事情。《無神論大全》使思想進入了極限、極端、極點和越界;《色情》使薩德和我們更近,也更難懂。我們欠巴塔耶這一刻的重要部分,但毫無疑問,我們欠他的,還包括我們仍然需要做的,需要想的,需要說的。這些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他的作品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卓悅還提到,巴塔耶的思想之所以在國內還沒有完全被發現,第一是因為沒有被完全翻譯過來,第二是他的難歸類性,第三是他屬于二戰之間的一代知識分子,而和美國的情況類似,中國學界對法國思想的接受在斷層,中國的法國理論從薩特開始,之后就直接躍入后現代或者后結構主義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法國有一批很重要的一些思想家,目前討論的還較少,而巴塔耶正是其中最主要的一員。

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
第二軍醫大學人文社科部副教授楊威在報告中對巴塔耶的普遍經濟學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楊威認為,從哲學風格上說巴塔耶和德國的阿多諾比較相似,阿多諾借助于音樂理論,實現了一種“無調式的辯證想象”;巴塔耶則通過對人和宇宙間的色情、消耗等現象的研究,提出了一種“異質學”。巴塔耶時常把自己描述得既意志消沉,又放蕩不羈,顯得很“喪”,不穩定,走極端,但是骨子里還是有一種勇氣,一種坦誠的、直面赤裸裸的人生真相的勇氣,拒絕偽裝粉飾,顛覆規范倫常。普遍經濟學即巴塔耶對整個世界的一種顛覆性思考。
楊威認為,巴塔耶早年混亂的生活背景使他得以關注到人類生活中另類的一面。他首先追溯了普遍經濟學思想形成的脈絡:1928年,巴塔耶發表了一篇題為《消失的美洲》的短文,以文學的方式對古墨西哥的阿茲特克人做出了自己新的解釋。此后,阿茲特克人在他的想象中始終揮之不去。在1931年出版的“神話人類學”著作《太陽肛門》中,巴塔耶主張以“戲仿”來理解宇宙萬物之間的關系。他閱讀和吸收了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一切皆流,無物常駐。世界是一團永恒的活火),然后把整個宇宙描述為能量的縱向和橫向的運動。人類欲望展現的也是宇宙的能量,特別是在自我迷失、自我毀滅、自我犧牲,把穩定的自己融入宇宙、跟宇宙連接的時候,得到最深刻的表達。在1933年的《耗費的概念》一文中,巴塔耶就提出了“耗費”思想,普遍經濟的視角此時已經出現,并且巴塔耶曾有“宇宙經濟學”(l’économie de l’univers)的表述。1937年,巴塔耶在《悲劇命運》這篇文章里,提出了寫作計劃,其中含有《被詛咒的部分》的雛形。巴塔耶1947至1949年間發表在《批評》雜志上的文章于1949年結集出版,成為《被詛咒的部分》(第一卷),這本書是對由耗費開始的涉及經濟、宗教、色情、政治等領域的系統研究。
關于普遍經濟學的內容,巴塔耶說:“總之,我必須徒然地努力澄清普遍經濟的原理,其中,對財富的耗費,而不是生產,是主要的對象。”普遍經濟的基本法則包括兩方面,一是增長的限制,即空間是生命的基本界限;二是奢華的類型,其中自然界的奢華主要有三種形式:吃、死和性,人的奢華則發展出了不同的手段:勞動和技術。在巴塔耶看來,第一,資源稀缺恰恰是因為從個體出發及其競爭與剝削導致的。回顧世界歷史,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人類往往會創造不僅滿足需要而且過剩的財富。第二,決定一個社會的文化特性和發展目標的是耗費,而非生產。是消耗方式,而不是生產方式,塑造了社會形態。第三,生產活動無非是能量從自然界向人類社會的轉移,以及在人類社會中的積聚,而這種過度的能量積聚卻是現代社會日益嚴峻的危機的根源。
楊威進一步指出,巴塔耶對社會一直在批判、越界,從他1945年開始創辦的《批評》(Critique)雜志來看,對于資本主義、共產主義,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等當時主流的意識形態和學術潮流,他都“一視同仁”地加以批判。他顯然也無法忍受資本主義這種理性的、進取的同時又單調乏味的機制,以及消費社會中有限的、片面的存在方式,普遍經濟學思想其實也反映了這種超越有限性的沖動。巴塔耶還從普遍經濟出發,重構了人類歷史敘事,他用大量篇幅回顧和考察了歷史上的社會類型,主要指出了三種社會類型:耗費社會,關注古代阿茲特克人和美洲西北部的印第安部落的獻祭和炫耀性浪費;企業社會,指作為軍事企業社會的伊斯蘭教和宗教企業社會的喇嘛教;工業社會,討論他所處時代的蘇聯和美國,提出蘇聯威脅下美國實行的“馬歇爾計劃”以經濟活動而非戰爭作為過剩能量的出路,或許可以使人類和平地走向問題的普遍解決。卓悅在討論時對此補充說,巴塔耶對馬歇爾計劃大致是肯定的,但他同時也有保留,甚至是批判的。巴塔耶認為馬歇爾計劃是戰后美國對西歐國家的一個“禮物”,其目的是為了協助被戰爭破壞了的西歐國家重建自己的面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但是美國在借給西歐130億的同時,也將它自己的大量消費品,比如可口可樂、牛仔褲、電器等引向西歐市場,徹底改變了西歐人在非消費經濟、傳統社會里保留的一種生活方式。巴塔耶的意思是美國“給予”的那份“禮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更像是“投資”,而不是任其“流出”從普遍經濟學的角度,這2%的國民生產總值,本來是可以用于非生產性消費的(比如支持藝術,支持“奢華”,即一些對生產關系“沒有用的東西”), 但馬歇爾計劃并沒有允許這2%在它的經濟體系中“流掉”,而是要把它收回來。所以馬歇爾計劃, 從經典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是一個幫助別人的“禮物”,但從普遍經濟學的角度,它不是。
巴塔耶對尼采思想的解釋與轉化
同濟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生以“從權力意志到機運意志:論巴塔耶在《尼采研究》中對尼采思想的解釋與轉化”為題做了主旨發言。他指出,尼采對巴塔耶的影響非常之大,在1922年巴塔耶就開始閱讀尼采,在閱讀了尼采的《超善惡》以后,他的思想受到很大的震動。第二年,他又在舍斯托夫的指導下比較深入地研究尼采。1945年,他又寫了《尼采研究》這本書。接著,張生從存在、道德、意志這幾個方面探討了巴塔耶對尼采思想的理解和改造。
首先,巴塔耶從存在角度對尼采的批評涉及到“人是什么”的問題。巴塔耶認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存在的樣式是碎片化的狀態。尼采也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性是不完全的,而且受到扭曲,并且以碎片的形式呈現出來。巴塔耶認為,人確實是一種碎片化的存在,但更為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活著就要行動,就要有所作為,這就導致了真正的碎片化,而不是尼采所說的因為有道德、上帝,諸如此類超越性東西的束縛、壓抑,才讓我們變成碎片化的人。巴塔耶用整全性的人置換了尼采的超人概念,他認為整全性的本質就是自由和非理性。而人的這種整全性或者整體性是不可切割和壓抑的,他雖然在現實中被碎片化地處理,但是卻并不能泯滅對整體性的追求。
其次是巴塔耶從道德出發對尼采的解讀。他探討了“頂點”和“沒落”這兩個來自尼采的概念。巴塔耶從道德的角度重新賦予了“頂點”和“沒落”新的含義,和我們一般的常識相反,他認為“頂點”并不意味著善,“沒落”也不意味著惡。尼采思考問題的時候,他經常有一種空間感的思維,比如說鷹、蛇、樹、根等等。同樣,尼采在思考主人道德的時候和奴隸道德的時候,也有這樣的特點。他認為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分屬不同的階層,而巴塔耶認為主人道德和奴隸道德可以同時存在于我們每一個人身上。
最后是巴塔耶嘗試以機運代替尼采的權力意志。他認為尼采的權力意志實際上老生常談,人對于權力的追逐,對于能量的迷戀其實沒有什么新意。他認為人真正追求什么呢?就是機運意志。它是一個機會,是一個偶然,我們在生活中更多的是追求這種東西,我們不是追求有籌劃的一個東西。我們在生活中其實希望意外產生,這個意外本身就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打破,這是一個機運。最后,巴塔耶試圖把尼采的永恒輪回進行新的理解,他強調人在面對永恒輪回時的一種情感狀態,也就是一種“似曾相識”的高峰體驗狀態。

棱鏡精裝人文譯叢·巴塔耶作品集,南京大學出版社。
巴塔耶《色情》的研究方法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副教授張璐是《色情》一書的譯者,她在發言中對巴塔耶《色情》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探究。色情始終是巴塔耶大量理論著作和虛構作品的主題,1950-1951年完成草稿《色情史》后,于1957年在子夜出版社出版了《色情》,旨在反思人的色情行為的本質和意義。根據翻譯的經歷,張璐總結出了書中的三種研究方法并分別進行了討論,即“整體視角”、內在體驗和兩極(二元)邏輯。
首先,巴塔耶在《色情》的序言中說,只求在描述的各類事實中尋找一致性,從一系列的行為中給出一張邏輯連貫的圖表。書中以色情為主題,從不同的視角對人類生活進行整體關照,包括生物學、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或者民族志學,還有哲學、經濟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這種整體視角可能受到馬塞爾?莫斯《禮物》中“整體社會現象”研究方法的影響,巴塔耶上過莫斯的課,在課上最受打動的一句話是“禁忌就是讓人違犯的”,也就是《色情》第五章僭越中的重要命題——禁忌在此存在,就是為了打破。另一來源可能是對其產生過影響的哲學家,例如巴塔耶是通過科耶夫這個媒介了解黑格爾的,科耶夫的著作里面談到了黑格爾關于智者的這個定義。“智者”也就是能夠回到與我們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行為相關的所有問題的人,也就是能夠回答普遍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的人,也就是成為百科全書,要完美地完全地擁有所有的知識。黑格爾定義為全知的人的同時,盲目大膽地認為自己已成為智者。科耶夫雖然批判了黑格爾的盲目大膽,但是巴塔耶始終沒有放棄獲得百科全書一樣的知識。他要實現這樣一個全新的絕對知識,要回答所有的問題。巴塔耶尋求的是絕對的知識,也即完整的知識。他希望擴展自己的經驗,成為絕對知識之人(這也就是巴塔耶思想中的“至上者”),也就是《色情》這本書里面提到的完整的人,然后觸及不可能及之物。
其次是內在體驗,主要表現在非知與感性上面。巴塔耶在引論里面提出研究色情要討論的是一種基本的內心的混亂,色情是一種內心的混亂,它的本質是令人的內心翻江倒海的顛覆。因此出發點必須是無足輕重的,是科學建立的事實,不能讓我們內心有所波動,也即科學的方法,但實際上他又多次提到科學方法是有局限的。他認為科學方法有簡化的趨勢,會將其觀點抽象化,并且強調哪怕有時我會用科學的語言來表述,那也是一種假象。他認為沒有體驗就無法談論色情和宗教,他要從神圣的視角考察神圣之物。根據留尼旺大學的德里克?蒙-伊的梳理,巴塔耶追求內在體驗的第一個步驟是絕對知識,第二個步驟是以辯證的方法,將黑格爾的積極哲學和尼采的否定信仰的認知體驗納入其中,第三步是用非知直接替代了絕對知識,也就是一個反轉,從而將科學認知模式和神秘主義認知模式相融合。在《色情》里,巴塔耶有這樣的一個表述,他指的理想狀態是神人融合的狀態,其實神人融合的狀態最早就是來自基督教。首先是要達到最高程度的冷漠,在無生氣的征服中,在宇宙萬物完全透明的狀態下,希望與擔憂均消失不見。這段描述與宗教的出神的描述是非常相似的,但是是頂級的出神狀態。這樣的狀態下人是不受束縛的,沒有時間的,也沒有空間的,然后就達到了他所說的永恒的連貫性。色情和神秘主義相似之處在于,必須通過在體驗中認識到兩種感動才能把握,他認為具有宗教敏感性的人才能把握。科學和以神秘體驗為基礎的內在體驗看似存在矛盾,但巴塔耶嘗試將科學的方法和內在體驗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例如他批判了金賽報告把色情當做一個東西,從而進行的機械而膚淺的調查,同時他也承認這個報告可以作為我們到達內心所繞的彎路,先將色情作為客觀對象所把握,讓僅剩的內在體驗起作用,這樣才能達到真相。
最后是他的二元邏輯以及越界。巴塔耶在討論基督教的時候,他批判基督教將神圣世界分成不潔之物和純潔之物,純潔之物留在了世俗世界里,但是不潔之物,也就是污穢、罪惡,包括我們的這個色情是被排斥到世俗世界里面的。他把在十字架前的獻祭,也就是將基督自我犧牲的這個獻祭,諷刺地說成是基督教自相矛盾的一種幸福的過錯。因為這種獻祭也是非常血腥的,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必須被排斥到世俗世界的部分。這樣大量的二元對立交替的出現,比如說連貫性、不連貫性,生和死,還有一部分二元對立會轉向自身的對立面,是一種動態的狀態,互補、共存,相互加強或者有所超越。比如說神圣世界與世俗世界,禁忌與僭越。這兩個世界的分類中間是有一個界限的,而巴塔耶想要達到的至上的部分,就是要跨越中間的這道界限。巴塔耶就是想利用不潔的這個部分,來否定之前強加在這些上面的束縛,然后到達他的至上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