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
故宮發布文創項目“宮囍·龍鳳呈祥”:文創如何激活非遺

出席本次論壇的嘉賓包括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蘇丹、清史專家閻崇年等專家學者,以及吳羅、潮繡、緙絲等非遺技藝傳承大師和蒙古汗廷音樂演奏樂隊。
據介紹,“宮囍·龍鳳呈祥”是故宮三個主題性綜合文創項目之一,此外還有“故宮中國節”與“金榜題名”項目。“宮囍·龍鳳呈祥”作為其中的重要板塊,將以系列化IP文創產品展示故宮特色,聯動非遺項目共同傳播故宮文化。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任萬平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傳承之脈、文藝創作之源、文創設計之魂,保護非遺更要傳承非遺,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

現場嘉賓也各自談及自己近些年做的藝術嘗試,以及如何在現代化的語境中激活傳統文化。
吳洪亮在《在尋根中探求未來》的報告中,以“回”為關鍵詞談道:“自傳統走向未來,不管走多遠,我們都要回來”。用新的藝術語言去表達傳統精神一直是吳洪亮的重要的藝術理念,如本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他設計的如立體長卷、充滿了中國古典園林意境的中國館即是如此。“我差不多近十年的展覽都干的是一件事,我覺得已經形成一種風格,在我看來很幽深,又很有詩意,然后又有對專業的尊重,當然也有危險的這種感覺。”
無論是“自牡丹亭”還是“自滄浪亭”,吳洪亮都希望以展覽的方式回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脈中尋找能量,為當下的文化生態,乃至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某些啟示與滋養。

故宮博物院原常務副院長王亞民先生提出故宮文創開發經歷了自發文物研發、自覺的文創研發和主題文創三個階段。要走出“同質化”,必須進入主題研發階段。要以公眾需求為引導,與百姓生活相結合。“故宮中國節”、“宮囍·龍鳳呈祥”、“金榜題名”項目即為主題研發階段的探索。清史專家閻崇年先生表示故宮三個主題綜合項目,如將文物、非遺綜合到一起,將對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起到重要影響。
設計師黃薇為“宮囍·龍鳳呈祥”項目設計制作了66套具有故宮元素的婚禮吉服,對應非遺技藝達40項;藝術家劉恒甫通過創作56個民族婚俗微雕,展現不同民族風俗風貌和精神文化厚度,為人們認識各民族婚俗特色開辟了新窗口。

現場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也向與會嘉賓分享了空間表達與非遺保護的案例,他介紹,2018年10月,由清華大學主辦的“文化之美·漆心可見”成果展在山西運城市的永樂宮內開展,該展覽旨在宣揚保護山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山西漆器髹飾技藝,各種漆器就在永樂宮內展出,作品背后就是精彩絕倫的永樂宮壁畫《朝元圖》。

據故宮方面介紹,電商平臺京東也參與到“宮囍·龍鳳呈祥”項目中,為其系列非遺文創產品提供銷售平臺。
另外,此次論壇的舉辦正式拉開“宮囍·龍鳳呈祥”主題性綜合文創項目的序幕,該主題互動藝術展將于6月在故宮與觀眾見面,設計師黃海受邀為“宮囍·龍鳳呈祥”大展設計海報。
現場,來自蒙古的汗廷音樂演奏家們也現場表演了蒙古汗廷樂聲《鳳凰吟》《四賢吟》《游子吟》等。
內蒙古師范大學民族音樂研究所所長呼格吉勒圖介紹,他們根據發現的汗廷音樂資料復原當時的演奏樂器和演奏方式,即我們現場所聽到的就是幾百年前在清廷所演奏過的。

蒙古汗廷樂隊始建于太祖元年,盛行于元代,是專門在蒙古金帳殿前表演的樂隊,供可汗繼位、諸王或外國來朝、冊封皇后、皇太子、眾臣封尊號,以及郊廟禮成、眾臣朝賀、大饗宗親等場面演出。蒙古汗廷音樂的樂聲雄偉宏大,樂曲有可汗頌、朝廷贊、宗教禮儀、民間諺語和哲理訓諭等內容。由樂聲、樂曲和舞蹈三部分組成,有80多個曲目,共需要胡笳、胡琴、三弦、蒙古箏、火不思等18件樂器。
在呼格吉勒圖的努力下,2010年11月26日,汗廷音樂搶救復原匯報演出暨論證會在呼和浩特舉行,2014年12月,《蒙古汗廷音樂》被列入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