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法文化之春”上,看14位杜尚獎藝術家的裝置藝術
第十四屆“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近日在北京紅磚美術館舉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usamodel.cn)獲悉,為配合此次“中法文化之春”開幕,“沿著本沒有的路行進——14位杜尚獎藝術家展”也在紅磚美術館同時開展。展覽以西班牙詩人安東尼奧·馬查多(Antonio Machado, 1875-1939)的詩句“沿著本沒有的路行進”作為出發點。參展藝術家選取一切可能的移動方式,從最簡單而普遍的步行,到最富技術含量且僅屬于少數人的火箭。而當這些作品匯集在一起,卻給人以不一樣的感覺。

開幕儀式上,法國歐洲與外交部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Jean-Pierre Raffarin)、法國駐華大使黎想(Jean-Maurice Ripert)、法國駐華使館文化參贊羅文哲(Robert Lacombe)、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主席吉爾·福奇(Gilles Fuchs)以及眾多文化藝術界人士蒞臨現場。

法國歐洲與外交部部長讓-伊夫·勒德里昂在開幕式上表示,“中法文化之春”十四年來已經成為法國在海外舉辦的最大文化節,“在今年慶祝中法建交55周年之際,我對雙方開展的深化交流感到非常高興。”紅磚美術館創始人、館長閆士杰先生介紹說,“紅磚美術館也是通過‘中法文化之春’與法國結緣,與發起并持之以恒地塑造了‘馬塞爾·杜尚獎’的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ADIAF)結緣。”據悉,“中法文化之春” 脫胎于中法文化年,是中國與法國之間舉辦的一項經常性的文化交流活動,由法蘭西共和國總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倡議,于2006年正式創立。本屆“中法文化之春”藝術節將在中國35座城市中推出一系列富有新意的活動,時間跨度持續三個月之久。在總共74場活動中,中法兩國各個時期、各個領域的藝術將再次進行碰撞,涵蓋戲劇、展覽、音樂、電影等多種體裁和門類。

烏拉·馮·勃蘭登堡《西爾維斯特》圖片由藝術家和漢堡生產者畫廊提供

這是紅磚美術館繼2017年“高壓—杜尚獎·法國當代藝術現場”,第二次與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及法國駐華大使館合作舉辦“杜尚獎”展覽。“馬塞爾·杜尚獎”于2000年由法國國際藝術傳播委員聯合會創立,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國家級獎項之一。近二十年來,該獎項每年從法國或者居住在法國的藝術家中遴選出最具創新精神的藝術家,目前已有七十余人次的藝術家獲得提名,為當代藝術界貢獻了一個全面的新生代藝術家名冊。


策展人安娜貝爾·特內茲畢業于法國國立文獻學院和國家遺產學院,從2016年起擔任法國奧西塔尼大區圖盧茲阿巴托爾博物館的首席策展人及館長。在為來賓導覽環節,她從活動與展覽的題目出發闡釋到,“‘中法文化之春’的法語名有‘交匯(croisements)’之意,中國和法國的相遇就是交匯,它也代表了一種國際的視野,‘杜尚獎’所選擇的藝術家具有國際視野。”她介紹說此次策展是從道路、位移、旅行、發現的概念出發挑選參展作品——回溯往昔,藝術史的書寫往往與位移和旅行聯系在一起:在歐洲,不管是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羅丹的“行走的人”這一古老形象,還是作為現代藝術家學藝期間必經的環歐“壯游(Grand Tour)”,或者是畫家在旅行中的速寫或游記(如著名的德拉克洛瓦日記),乃至自20世紀50、60年代起成為文學和電影流行題材的公路場景。

展覽以西班牙詩人安東尼奧·馬查多(Antonio Machado, 1875-1939)的詩句“沿著本沒有的路行進”作為出發點。在展出作品中,“行進”既是主題也是隱喻。因此,每件作品都成為一個向外的開口,一條發現之路。參展藝術家選取一切可能的移動方式,從最簡單而普遍的步行,到最富技術含量且僅屬于少數人的火箭。


觀照到此次展覽“出發”與“行進”的關鍵詞,來自法國圖像及造型藝術著作人協會的卡米耶·昂羅此次呈現的作品《到達/出發》似乎最為“切題”。昂羅曾憑借她的影片《疲憊》獲得過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她的作品一直在探索著人類學符號、文化邊界、異域風情、情色吸引乃至網絡和信息時代的語言。此次在《到達/出發》中她把個人對航空旅程的思考融匯其間——兩面機場中的信息指示屏被并置在一起,講述著地理和時間的遷移:在“出發”屏幕上的列出的城市,或是被洪水吞沒,或是早已被遺棄,早已從現實世界消失。而“到達”屏上出現的城市,則是過去六十年間全球城市化推動開發的成果。


烏拉·馮·勃蘭登堡此次有兩件作品雀屏中選。過往,她以裝置和影像作品為世人所知,但其實水彩這一媒介同樣構成了她創作的重要部分。此次展出的《西爾維斯特》Sylvestre是她的拼貼紙本水彩作品,畫中人乍一看像是馬戲團的小丑或是嘉年華上的演員,而筆觸則依舊是她那將顏料自由地涂上紙面,并隨機留下顏料滴落與流淌的痕跡;《二乘七 之二》Two Times Seven II 則她去年創作的沉浸式裝置作品:用繩子懸掛在天花板的七組彩色布料猶如舞臺上的幕布。觀眾在“幕布”中穿行,逐一發現裝置中的各種元素(木質長椅、魚竿),直至最后通向一部10分鐘的彩色有聲高清影像短片:影片內容是觀眾在裝置中所見所感的二維演繹——主體的存在因其幽靈般的動作與反復吟誦維斯拉瓦·辛波斯卡詩歌《鹽》(1962年,譯自波蘭語原文)的唱腔而被察覺。
我敲敲石頭的前門。
“是我,讓我進來。”
“我沒有門。”石頭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