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記錄 | 孔子與管子的“千年守望”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電影《我的1919》面對列強的咄咄逼人,外交官顧維鈞說出了山東對于中國的重要性。
與西方精神圣城耶路撒冷作對比,也能看出山東在文化領域或者精神領域對我國的重要性。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成一種文化。
但對山東而言,卻有兩種文化匯聚——齊和魯,究竟是齊文化影響深還是魯文化影響深,不必細究,不妨以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談到齊魯文化時所提的那樣,“山東是齊魯文化作為傳統文化的主干,齊魯文化的地位不言而喻”“以開放心態弘揚齊魯文化”。
之所以山東會出現兩種文化匯聚,其實和當時山東有兩個有影響力的分封國齊國、魯國有關。盡管齊國實力較魯國強,但魯國和名義上的中央周王室有很深的關系,是周公旦的封地,禮樂制度保存的較好,加上后世孔子的影響,齊文化并沒有取而代之成為山東的唯一。
齊文化是齊地文化的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通常所說的齊文化是指齊國文化,始于姜子牙(姜太公),代表人物管仲(管子)。
和齊文化類似,但提到魯文化繞不開的就是其代表人物孔子以及儒家思想。
盡管齊文化、魯文化有各自代表,文化內涵也有些許不同,齊文化風氣開放,注重實用,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但經過后世稷下學宮、孟子、荀子等人的一道努力,齊文化、魯文化逐漸融合成齊魯文化。加上后世,山東雖飽經戰火,但主要區域并未被拆分,齊魯文化就此成為山東的主干文化。
兩位先師
孔子和管子(仲),在所處的時代都有較高的知名度,對后世也有較大的思想貢獻,一定程度上作為魯文化和齊文化的代表影響后世。
有意思的是二者生活的年代不同,孔子生活的年代晚于管仲近百年,所提的“仁”“禮”也和管仲經世致用不同,但二者卻均被稱為先師,部分言論也有相似之處。
后世流傳的經典名著中,《管子》和《論語》均不是二人所做,但都是記錄二人重要的語錄和思想。
管子的“善人者,人亦善之”“人情不二,故民情可得而御也”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共通的地方;“無以旁言為事成,察而征之”與“聽其言而觀其行”一樣,對于別人的話不能聽之任之,要注意驗證;而類似“君不君,則臣不臣;父不父,則子不子;上失其位,則下逾其節”與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較為接近。
孔子的思想以“仁”和“禮”最為被我們熟知,而管子也提到“國有四維,一維絕則傾,二維絕則危,三維絕則覆,四維絕則滅。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滅不可復錯也。何謂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睆娬{“禮義廉恥”的重要性。

但齊文化和魯文化又有各自的特點,反映到管子和孔子,二人的思想觀點在某些領域則是大相徑庭。
管子更側重于實務,尤其是在經濟領域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國父孫中山就提到“《管子》者,經濟家也。興鹽魚之利,治齊而致富強”,并且指出“我們不能把《管子》一書只作為歷史著作來看,而應當古為今用,學習弘揚他的優秀思想以指導今天的經濟社會實踐”。
根據當時的史料記載,齊桓公能在春秋時期率先稱霸,就是得益于管子的改革,尤其是經濟領域的改革。
側重于從微觀(小的方面)做起。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哲學博士王義忠認為管子所講的禮義廉恥應從小事做起,“小義不行于國,而求百姓行大義,不可得矣”,要求人們行義應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這樣才能達到“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貧富有度”。
孔子則是在政治和個人思想領域。根據孔子博物館對其的描述,孔子的智慧始于“仁”,依于“孝”,而成于“禮”, 最終的政治理想是達到“大同社會”。
而就個人的經歷而言,二者也有極大的不同??鬃釉谑送旧陷^管子顯得“失意”,孔子和其弟子的故事被我們所熟知,而管子和鮑叔牙“管鮑之交”的故事流傳至今。
轉瞬千年
春秋之后,山東經歷了戰國、秦、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國、新中國,于戰火中走向新生。
孔子學院,如今已成為中國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而截至到2018年年底,全球154個國家(地區)建立548所孔子學院和1193個孔子課堂。2019年山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擴大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影響力,辦好第九屆世界儒學大會,打造世界儒學中心”。

“研究孔子、研究儒學,是認識中國人的民族特性、認識當今中國人精神世界歷史由來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其影響。
而在曲阜,不斷在品牌打造、園區發展和改革創新上下功夫、做文章,以孔子國際文化節、孔子學院為代表的特色文化品牌;以祭孔大典、魯國古樂為代表的文化演藝;以孔府美食、楷雕如意、《演說論語》等為代表的系列文化產品……
如果說孔子和魯文化塑造了山東的人內在性格,管子和齊文化則塑造了山東人的愛國、改革等外在性格。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張洪興在其刊文里提到,“管仲精神中最可稱道者,或者說在一定程度上升華為中國精神者,即包括愛國、改革、尚功三個層面”。

而在改革領域,無論是青島“學大連”“學深圳”還是淄博借助新舊動能轉換力促工業轉型升級,打造國際齊文化旅游節,創意陶瓷文化還是濰坊“諸城模式”“濰坊模式”“壽光模式”,改革在這片土地從未缺席。
尊孔(子),思管(子),越發濃郁。
新的征程
文化是決定國家綜合國力重要因素之一,同樣也是決定一個省的綜合實力的重要依據,坐擁齊文化、魯文化優質資源的山東,現狀如何呢?
根據中國經濟網《2017年全國各地文化產業發展大揭底》報道顯示,山東排在全國文化產業第二梯隊;而根據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潘愛玲文章《山東文化產業如何做大做強》,“我省文化產業‘過重’,文化制造業占50%,文化服務業和商貿業占比太低”“文化產業鏈不完整,文化資源整體配置效率有待提高”。
無論是孔子“見賢思齊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與管子的“不慕古,不留今,與時變,與俗化”“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等思想,留給我們無限的遐想。

從2018年7月山東黨政考察團赴南方三省“取經”,到今年青島提出“學深圳、趕深圳”,“見賢思齊”的腳步未曾停歇。
做有益之事,提升民眾幸福感亦未曾猶豫。
“大力推進思想解放、觀念變革,推動國資國企、財稅金融、土地、市場準入、社會管理等領域改革走深走實,在改革的路上走得更快”,今年山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除了繼續進行改革,繼續加注民生,“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完善制度、守住底線,精心做好各項民生工作?!?/p>
這無疑又契合管子的“不作無補之功,不為無益之事”以及富民思想。
以孔子、管子等為代表的魯、齊文化,塑造了山東人,時至今日,仍發揮巨大的作用。
山東如何把現有資源轉換為競爭優勢,由追趕者變成被追趕者,道阻且長,未來可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