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4

書單| 歷任故宮院長都寫了什么書?好看嗎?

鄭薛飛騰
2019-04-12 17:27
来源:澎湃新聞
翻書黨 >
字号

4月8日,故宮博物院“網紅院長”單霽翔退休的消息引發社會關注。在他任內,開放宮門、推出讓人耳目一新的文創產品、94年來首度開放故宮夜場……千姿百態的“新玩法”讓故宮“活了”,也讓院長“火了”。

諸多媒體在對單霽翔表達敬意之時,常常引用他的“金句”:“故宮歷史上有六任院長,我是第六任。每一任院長都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是每一任院長都沒有好下場。”聽聞此語,讓人嘆息,也讓人好奇,故宮歷任院長都是什么樣的人?今天,我們通過故宮歷任院長出版的專著一起來認識他們,故宮院長都寫什么書?有什么特點?好看嗎?

前代院長:專業考古,兼職做院長

以2000年為分界點,在此之前故宮的“前代院長”與進入21世紀后故宮院長們的著述風格和主題存在明顯差異。要司管故宮,先得懂古跡保護、懂文物管理,因此,2000年之前,具有考古學背景的專業人士成了故宮院長首選。“前代院長”中,張忠培、呂濟民都是如此,他們的著述也更偏重專業性。

張忠培

張忠培于建國初期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隨后在吉林大學長期任教,與此同時,他還主持全國多地的大規模考古研究工作。1988年,時年54歲的他出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如今,張忠培流傳最廣泛的是《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全書收錄24篇論文、訪談,是一本考古領域的專業性著作。書中收錄的文章,極具上代學人的風貌,著墨大問題,多是探討“中國考古學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思考”、“淺述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這一類的宏大命題,每篇文章的話語風格,老先生都像上一堂課一般,娓娓道來。

《中國考古學:走近歷史真實之道》

與張忠培類似,1991年出任故宮代院長的呂濟民也精于特定的專業領域,不過,他的視線已經慢慢轉向故宮。2004年,他的專著《中國博物館史論》出版,盤點了全國多地的博物館及其給今人帶來的啟示。這本史論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當談及博物館所面臨的困境時,用大篇幅談了“搞活創收”的問題,并提出“經濟收入”和“教育作用”是兩條衡量博物館辦得好壞的主要尺度,將這樣的論述置放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背景下,頗具創見,也形塑了今人對博物館的基本認知。

《中國博物館史論》

21世紀以來的院長:專著更聚焦故宮

鄭欣淼是故宮進入21世紀后的第一位院長,他的專著風格與前代院長極為不同。他不再從考古或者博物館的視角來看故宮,而是抓住故宮本身,提出與“敦煌學”相呼應的“故宮學”。所謂“故宮學”,就是“以故宮及其歷史文化內涵為研究對象,集整理、研究、保護與展示為一體的綜合性學問和學科。換言之,故宮學既是一門獨立學科,也是一門知識或學問的集合”。

《故宮學概論》是鄭欣淼的代表作品,其中詳解了“故宮學”提出的緣由與學科框架。鄭欣淼認為,故宮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有三個方面,分別是故宮、故宮文物與故宮博物院。而以學科來區分的話,又可以分為22個子學科和支系,例如“故宮音樂學”、“故宮民族學”、“故宮古器物學”……而今,“故宮學”并非一個空殼概念,在這一框架下已有多本專著面世,如周乾的《故宮古建筑的結構藝術》、魏奕雄的《故宮國寶南遷紀事》等。

《故宮學概論》

2012年,單霽翔接棒故宮院長之職,任職七年內,他在不同場合的“金句”迭出。不過,反觀專著作品,則是以嚴肅的工作論述為主。目前已出版的單霽翔專著作品,以文集、論叢為主,出版的各類圖書超過70冊,是歷任故宮院長中專著最多的一位。

這70冊書由幾個系列組成,但是內容多有重復。以其中的“平安故宮·思行文叢”和“文化遺產保護論叢”兩個系列為例,“平安故宮”系列從2012年起每年出版一本,是單霽翔當年的言論綜編,每本分為“文章編”、“講話編”、“報告編”、“提案編”、“訪談編”,把單霽翔一年以來在公共場合的演講、稿件、訪談全部收錄于此。這些文字與單霽翔的工作緊密聯結,讀者可以從其中讀到他的工作理念和方式,但對于工作之外的生活,或是其他方面的研究,他談得很少。

“平安故宮·思行文叢”之《壬辰集》、《癸巳集》

“文化遺產·思行文叢”之報告卷

而“文化遺產保護論叢”則是對“思行文叢”里“文章編”與“講話編”進行摘選。“思行文叢”按照時間軸線來分,一年一本,每本書里關于故宮的各方面內容都有。“文化遺產保護論叢”則按相似主題來區分,例如《博物館的市場營銷》、《博物館的文化責任》、《博物館的文化傳播》、《博物館的觀眾服務》……文章還是那些文章,只是組合的形式重新更替。

“新視野·文化遺產保護論叢”系列

故宮的花邊著作

歷任故宮院長或是深耕專業領域,或是一心關懷故宮發展,出版的著作、文字似乎都還帶著“院長包袱”,正正經經、四平八穩。相形之下,一些媒體人、故宮工作人員以故宮為主體寫作的回憶錄、雜文在寫作過程中“放飛自我”,讀起來更有趣味。

原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那志良1924年加入清室善后委員會,也就是故宮博物院前身,1933年,他押運故宮古物南遷,此后一生就職于臺北故宮,后人將他的文字集結出版為《我與故宮五十年》。作為自傳,那志良先生在寫作時隨性寫意,因此也留下一些故宮“異聞”:1933年,在國民政府準備南遷故宮文物的前夜,宮里的工作人員坐在一起閑談。有人問起為什么雨花閣上的四條大龍有一條用鐵鏈鎖住?那志良先生說因為這條龍曾在一個夜晚,從雨花閣的屋頂上下來,到皇后院中的大缸里喝水,被皇后看到,嚇了一跳,第二天皇上就派人把它鎖住,免得它再下來作祟。又有人說起,民國后,曾有消防隊員在文淵閣站崗,看到一只黑狐,黑狐坐在文淵閣階下,前腳并攏,上下搖動,像是給消防員作揖。消防員害怕,就解開褲子,向它小便,黑狐跑了,但他感覺有人在臉上打了一巴掌,第二天發現臉腫了半邊……

龍狐傳說,畢竟虛妄,要討論故宮發展的現實問題,若能抓住要害,也會激發讀者的閱讀欲,這方面的代表作當數日本媒體人野島剛的《故宮物語》。書中,野島剛直率地拋出問題“兩岸故宮哪個好?差別在哪里?”讓人眼前一亮。

根據他的對比分析認為:以往廣泛流傳的“北京故宮空殼說”不可輕信,具體來看,收藏品方面,北京故宮在數量上壓倒性的多,臺北故宮的收藏品相比來說體量極小,但是知名文物多。北京故宮是世界級的建筑,然而,作為博物館而言,面積太大,讓人難以專注于文物鑒賞。臺北故宮的環境有利于鑒賞文物,但面積又實在太小,承載力不足。這樣的結論讀來平衡穩妥,似在預料之中,但其直率地闡發所想,直面問題,卻是寫作中可貴的品質。

    责任编辑:顧明
    校对:劉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204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0)
    发表
    加载中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富二代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卢克索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足球博彩网站| 网络百家乐真人游戏| 蓝盾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博九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杨筠松古法风水24| 澳门百家乐官网娱乐注册| 德州扑克与梭哈| 百家乐赌博走势图| 游戏机百家乐官网的技巧| 红黑轮盘| 大发888客户端的软件| 山西百家乐用品| 天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威尼斯人娱乐的微博| 百家乐怎么玩了| 职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青川县| 赌博拘留几天| 太阳城娱乐总站| 红宝石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干洗店| 澳门百家乐会出千吗| 同乐城百家乐现金网| 真人百家乐口诀| 百家乐官网博彩网址| 德州扑克教学| 试玩百家乐帐| 百家乐的薇笑打法| 庞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顶级赌场手机在线登陆| 百家乐庄闲出现几| 百家乐AG| 玩百家乐五湖四海娱乐城| 澳门百家乐官网赌场| 天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唐海县| 商河县| 博彩百家乐官网心得| 7人百家乐官网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