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夏衍舊居開放,踏上嘎吱作響的樓梯去看他當年生活的樣子

在上海徐匯區烏魯木齊南路178號的小院落里,有三棟小樓,其中一棟是著名革命文藝家、社會活動家夏衍曾經居住的地方。
3月27日,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從徐匯區了解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夏衍舊居”已向社會開放,目前是試運營階段,市民可進行微信預約參觀。同期開放的,還有緊挨著的“草嬰書房”,這是為著名翻譯家草嬰搭建的。

生于1900年的夏衍,原名叫沈乃熙,是中國著名的革命文藝家、社會活動家、中國左翼電影運動的開拓者,被國務院授予“國家有杰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著有《夏衍劇作選》《夏衍選集》等,創作改編電影劇本《春蠶》《狂流》《上海二十四小時》《革命家庭》《林家鋪子》,話劇劇本《秋瑾傳》《上海屋檐下》,報告文學《包身工》等。
從1930年的虹口塘山路業廣里685弄42號到愛文義路普益里,再到南京西路靜安寺重華新邨59A,最后到烏魯木齊南路178號,夏衍一家在上海住了近30年。
自上海解放后至1955年離滬赴京去文化部任職前,夏衍一直居住在烏魯木齊南路178號2號樓,這是夏衍一生擔任職務最多的時期。除了上海市軍管會文管會副主任,他還兼任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市文化局局長等職。
據夏衍秘書李子云回憶,當年夏衍家住在一、二層,一樓是客廳和警衛住的房間,二樓是家居,三樓當時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的一位遺孀住著。家里有一條德國純種大狼狗“來福”,是夏衍1951年去民主德國訪問時,總統皮克通過大使館送給他的,家里還有一只“老資格”的貓。

在向社會開放前,這棟小樓經歷了“頗費心思”的修整。
夏衍舊居修復的總設計師沈曉明透露,這所宅邸為三層磚木結構,深棕色的裝飾木架、簡潔幾何裝飾的腰線元素都體現了英式建筑風格,入口尖券門洞、綠色釉面漏窗、高聳的煙囪則點滴融合進了西班牙風格元素。
在著手修復前,這幢小樓曾是徐匯區政協辦公用房,由于不存在老上海72家房客共用一幢房屋的情況,這幢小樓整體的保護情況很好,修復起來不用花很大的力氣。
“舊居到底應該以什么樣的形式既展現原貌,又能較好地陳列名人生前的用品?”沈曉明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由于夏衍在此生活的時間并不長,能夠確定系他使用過東西不是太多,這給整體設計帶來了一定困擾。
為此,沈曉明在設計之前查閱了很多歷史資料,到過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去找建筑老圖紙,還找過夏衍的家人溝通舊居當時的建筑結構。也正是有了這一被沈曉明稱為“破案”的探索過程,夏衍生活時的樣子才漸漸豐滿起來。
為了讓建筑盡可能還原當時景象,僅外立面的用料,設計團隊就試驗了十幾個樣板才最終敲定方案。為了讓屋內的陳設也如昔日之景,建筑內的壁爐、木門,甚至踏上去會“嘎吱”作響且凹凸不平的樓梯都被一一保留……沈曉明說,只有將這些歷史原物都保留下來,才能真正稱得上是“修舊如舊”。

作為夏衍舊居的策展方,上海衡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為了再現夏衍曾經在此生活的痕跡,更是從北京運來了夏衍真實使用過的物品。
相關負責人透露,二樓臥室展廳內陳列的家具、床品都是夏衍的子女捐贈,這些物品都曾在烏魯木齊南路這處舊居里使用過,后跟隨夏衍搬去了北京,現在又返回到了上海的這處舊居。展廳里,梳妝臺上的剃須刀、櫥柜上的收音機,這些陳設也都是當年夏衍在上海使用的舊物。
除了展現夏衍及家人再次居住的情形,舊居還展示與梳理了夏衍在上海的足跡,以其具有“紅色文化”“海派文化”特質的歷史事件為主線,回顧他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革命工作;籌建左聯,創刊《救亡日報》,參與隱蔽戰線工作;翻譯《婦女與社會主義》《母親》等著作;創辦左翼劇社,創作話劇《上海屋檐下》、電影《風云兒女》,籌辦《光明》刊物,發表報告文學《包身工》等歷程。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