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到底有多少APP在偷聽,不能只有用戶“細思恐極”
有讀者向媒體反映,懷疑外賣App在“偷聽”用戶說話。因為自己聊天時透露想吃什么,這類APP立馬就會做相關推薦。記者耗時3個多月,通過模擬使用場景,對安卓手機、iPhone和iPad上的餓了么和美團外賣進行多輪測試后發現,談話提及某種食物后,出現相關推薦的概率高達60%~70%。
美團回應稱,美團外賣只會在獲得用戶語音使用授權,且用戶主動發起App內的語音輸入行為時,才會使用麥克風。餓了么則表示,所謂“監聽用戶日常對話并做信息分析”,是一種無端猜測,餓了么既沒有做類似的產品設置,也不具備相關技術條件。
這其實牽涉到APP大數據模式。用戶發現,一旦要注冊某個APP,往往會彈出要求用戶授權各類信息權限的說明,包括通訊錄、麥克風、話筒、地理位置等。這種情形下,用戶要么只能將權限讓渡給APP及其背后企業,要么就無法使用此類APP。這其實是一種“格式條款”,消費者對此并無多少選擇權。
可以說,APP及其背后企業對于某個用戶的信息獲取維度越多,得到的信息數據越廣,就越有可能形成對其日常生活、工作、言行舉止的全方位監測,美其名曰“大數據分析”。這就導致許多用戶感覺,在使用某個APP之后,仿佛這個APP就成為自己的私人管家,可以“預測”乃至干預自己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
APP推送的每一條信息,都是用戶信息授權后,企業數據挖掘所形成的數字化資源,以此為基礎用以用戶畫像、行為及需求分析,然后與商家聯合后推送給用戶,希望能夠提高用戶的點擊率、交易轉化率。但前提是,必須在“知情-同意-授權”的原則下正當獲取,而非背著用戶私自竊取。
報道提及的兩家外賣品牌到底有無“偷聽”用戶,尚待監管部門調查。測試中記者也發現,餓了么和美團外賣并沒有被蘋果手機授權打開麥克風,但同一體系內的天貓、微信的麥克風都在開啟狀態,記者將天貓、微信的麥克風權限取消后再進行測試,相關情況卻沒有出現。到底是誰在“偷聽”用戶?相信不難查明。
用戶最大的擔憂是,還有多少APP在借“大數據”之名行侵犯用戶隱私之實?前些日子也爆出頭條、京東等app疑似后臺獲取用戶信息的報道;今年央視315晚會曝光的探針盒子、社保掌上通,都是未經用戶允許就竊取其用戶信息并挪為他用。對這一令消費者“細思恐極”的行為,監管部門當及時出手。
大數據時代,用技術手段為用戶的消費習慣、行為畫像,以便提供更精準的服務,本沒有錯,但企業必須有邊界意識,嚴格遵循“知情-同意-授權”原則,從而將相關行為限制在法律范圍內。
管住企業濫用“大數據”之手需要行業規范,更需要法律、監管發力。尤其是目前公民信息販賣已經形成線上線下一體化運作,這就需要相關部門加快立法,將這一新興產業盡快納入更完善的監管體系中,以此織密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防火墻。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