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應合理合法追索流失在外的非法出境文物

近代以來,我國因戰亂、侵略者掠奪、文物商人販運、私人出國攜帶、非法盜賣等多種因素,導致大量文物流落海外。
作為文物類研究專家,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在今年全國“兩會”上遞交提案,呼吁國家加強對海外文物的調查、認定、研究及保護利用。
據中國文物學會統計,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超過1000萬件中國文物流失到歐美、日本和東南亞等地區。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流失到中國境外的中國文物大約有164萬件,分散在全世界47家博物館,海外民間收藏中國文物更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
又據文化學者、文物市場類研究者吳樹先生初步調查認為,近30年,走私出土文物有約6000萬件左右。
“這些出自不同方面的差距很大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們迄今對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缺少國家權威部門的調查認定和研究。”賀云翱對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說,中國作為這些流失海外文物的“母親國”,我們有責任完成對這些文物準確情況的把握。
賀云翱分析,造成這一現象,主要原因是我國文物普查相關工作相對來講比較滯后。“實際上我們在前兩年才完成國內博物館可移動文物的普查和建庫工作,遑論國外。”
“可能也有一個認識方面的誤區。”賀云翱告訴澎湃新聞,國內有些聲音認為這些文物在外國國土上,跟國內關系相對來說不是太密切。
但“實際上這些流失在國外的文物本來就是中華文化有機組成部分,只不過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流了出去,我們應該關心他們的命運。”賀云翱表示。
當然,海外文物分布在多個國家多個收藏單位,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在私人藏家手上,根本尚未面世展覽過,因此調查追溯起來有一定難度,這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
“現在也到了該做這項工作的時候了。”賀云翱說,海外文物系統調查需要一個過程,這樣龐大工作量只有國家力量才能完成。
他建議,對于近些年來經過盜掘、非法出口的文物,我們應該通過強有力資料證明,并根據國際法律法規進行強有力追索。
而對于一些已經在很多國家博物館展覽的文物,我們“只求所用,不求所有”,跟有關博物館展開合作,請其允許收集資料、開展研究。等資料收集好了,再有主題有計劃地在國外進行展覽,讓我國人民可以欣賞到這些文物。
同時,出版、虛擬博物館等也將在這樣的基礎上逐步開展起來,從而變成而中國文物“走出去”以及中國文物來到故土展出、交流合作、研究出版的美事,“這也是促進不同國家間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保護利用人類共同文化瑰寶的事件。”賀云翱表示。
但前提是要有系統資料的收集、調查、基礎性研究,否則其他工作也是無法開展的。”賀云翱對澎湃新聞說,“當然每一種工作都有難度,但只要有這個決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慢慢地總有一天能完成這樣一個歷史性任務。”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