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1
市值蒸發300億,桃李面包躺平了?

文丨大師兄
2019年,60歲才開始創業的商界傳奇吳志剛,在執掌桃李面包24年后正式退休,兩個兒子吳學亮和吳學群各挑大梁,分別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
吳志剛可能很難想到,公司交給兩個兒子5年后,桃李面包的下滑速度會如此之快。
【困境加劇】
根據桃李面包近期發布的年報,“面包茅”給投資者交出的,是上市10年來最差的一份成績單。
2024年,桃李實現歸母凈利潤5.22億元,同比下降9.05%,自2021年以來連續第4年下降,凈利潤規模相比2020年高峰期已下降約30%。
凈利潤持續下降的背后,是行業話語權的持續跌落,2019年-2024年,桃李面包毛利率已從39%降至23.48%,產業鏈議價能力幾乎腰斬。

▲來源:同花順
更大的困局來自營收的下降,經歷了多年增收不增利的折騰后,桃李面包似乎也賣不太動了。
2024年,桃李營收60.87億,同比下降9.93%,遭遇了2011年以來的首次營收下降。其中核心產品面包及糕點業務營收為59.06億元,同比減少約9.58%;第二大業務月餅的營收為1.26億元,同比減少約14.95%;代表多元化方向的其他產品營收僅5388.3萬元,同比減少約30.26%。
桃李營收出現下行拐點,其實早有端倪。
早在2023年,東北地區銷售收入已出現同比2.25%的下滑,到了2024年,東北地區營收再次下滑14.77%。作為公司發家之地和主要的營收來源地,東北的失守,預示著桃李的業務根基已有所動搖。
除了發家之地東北地區之外,桃李近年來發力的南下戰略也遇到很大挫折。
2024年,桃李在華東地區的營收19.22億元,同比下降8.22%;華南地區營收3.39億元,同比大降25.79%,上海、浙江、泉州、海南等南方地區,甚至已出現了超過千萬的虧損。
頻繁發生的食品安全問題導致的品牌影響力下降,讓桃李當下的困局顯得更為刺眼。
2023年,桃李面包曾因“刀片門事件”登上熱搜;2024年,有媒體爆出桃李面包中吃出類似牙齒的異物,再次引發輿論危機。在黑貓投訴平臺上,桃李面包的投訴超過500條,大都跟食品安全和衛生有關。
持續低迷的經營表現,對應的自然是資本市場的不斷拋售。自2021年起,桃李面包股價已經連續5年下跌,市值與吳志剛退休時相比早已腰斬,距離歷史高峰期市值縮水更是超過300億。
【傳奇落幕】
在人們的印象中,生性粗獷的東北人,似乎并不擅長美食。一個可資佐證的數據是,滬深兩市共計65家食品加工企業,大多出自南方城市,在桃李面包之前,東北甚至沒有一家食品加工行業上市公司。
2015年,桃李面包作為A股“面包第一股”在滬市主板上市,成為東北第一家食品加工上市公司。彼時,距離桃李面包成立已經20年,創始人吳志剛已80歲,是A股年齡最大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在古稀之年將桃李從東北黑土地帶到全國家喻戶曉的消費品牌,讓吳志剛的創業充滿傳奇色彩。
桃李面包成功的秘訣,和很多知名消費公司一樣,仍然是時代紅利的饋贈,以及差異化和創新型發展。
桃李創業之初,中國面包市場仍以長保面包為主,吳志剛決定另辟蹊徑,布局口感更好的短保面包市場,并且采取中央工廠+批發為主的模式快速復制擴張。
吳志剛選中了好賽道,找到了好的商業模式,也趕上了好時代。
桃李成立之后的20多年,正是中國消費市場以及商超渠道快速發展的時期,通過就近大量建廠、重點布局商超、便利店等線下渠道的打法,搶得先機的桃李面包快速崛起,持續多年保持雙位數高速增長勢頭,股價一度大漲7倍。
2020年,85歲的吳志剛身價超過300億,成為沈陽首富。
可是,世界上沒有永恒的財富神話,被時代紅利推上前臺的桃李面包,也在時代變遷中被后浪不斷拍打。
近年來,烘焙行業競爭日益激烈。達利食品、盼盼食品、曼可頓、嘉頓等品牌紛紛推出短保產品,好利來、味多美等現烤面包品牌也分流了桃李面包的大量潛在用戶。據窄門餐眼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全國共有超過34萬家面包烘焙店,過去一年新開9.1萬家店。
桃李面包多年建立的渠道壁壘也逐步瓦解。迅速崛起的電商等新興渠道沖擊下,桃李重倉的線下模式,如今已成為增長瓶頸。
【無奈躺平】
跟隨父親創業多年的吳學亮、吳學群兄弟倆接班以來,也有積極進取之意,比如加快南下布局、進一步拓展線上業務,加快其他品類開發,拓展面包之外的第二增長曲線等。
但是,在低迷的消費環境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從產品來看,公司面包及糕點業務之外的營收占比不到5%;從地域來看,西南和華南地區收入占比僅11.85%和5.57%;從渠道來看,桃李線上收入一直沒有對外公布,預計貢獻的營收占比也極低。
與產品和渠道的老化相比,南方市場可能是桃李面包最大的難題。
南北方飲食習慣本來就存在巨大差異,商業化更發達的南方市場,競爭強度也遠勝于北方市場。中國烘焙企業數量最多的前三大省份是廣東、山東和江蘇,三省烘焙企業數量均已過萬,從東北入關、在北方市場大獲成功的桃李面包,要贏得南方消費者的青睞,太不容易。
卷不動的桃李面包,似乎有了躺平的跡象。
桃李是典型的家族企業,上市之初,吳志剛家族合計持股超過70%,據財聯社統計,自2018年12月股份解禁以來,吳志剛家族不斷減持,6年時間持股比例下降了約20%,累計套現超過40億。

▲來源:同花順
業績不佳的背景下大比例分紅,似乎也是吳氏家族見好就收、落袋為安的象征。
2015年上市以來,桃李面包累計分紅超過41.5億,同期歸母凈利潤57.7億,分紅率高達71.9%,堪稱A股分紅率最高的公司之一,即使在業績雙降的2024年,公司繼中報分紅1.92億之后,年報繼續分紅2.08億,全年分紅總額占凈利潤比例接近80%。
持股比例極高的吳志剛家族,近10年來獲得的分紅超過25億。
錢被分走了,為企業發展進行的投入自然就會減少:2024年,桃李的在建工程3.32億,連續第三年下降,同比降幅56%;研發費用2296萬,同比降幅31.8%,研發費用占營收的比例不到0.4%,而A股65家食品加工企業的研發費用率的中位數,超過1%。
二代接班一直是民企重大難題,近年來A股上市公司中完成交接班的案例眾多,但大多難以超越上一輩輝煌。
把責任完全歸結于創二代能力不濟,缺乏奮斗精神,其實并不客觀,因為時代機緣對于創業成敗,同樣重要。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信息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