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用一種置身其中的視角,觀察美國腹地|翻翻書·書評

用外在的眼光去看今天的美國,我們究竟能看到什么?霸權的外殼?日益降溫的不安內核?還是一個似乎正隨著時代日益下沉的國度?不論如何,相比它昔日的形象,諸多偏差正在發生。
那么,如果嘗試走進它的內部,剝除漂浮的形態,去貼近仍然在那塊陌生土地上生活的普通人,借由新的眼睛,我們也許能看到與往日不同的實景。
這雙看透美國的眼睛,來自書寫《美國路人》的作者劉驍騫。作為駐外記者,他觀察美國已經十五年。他的眼睛,看見了這個國家各州不被注意的角落:陷落在種族裂縫中的逃亡者,尋找埋葬孩童遺骨墓地的家長,街頭用憤怒掩飾無助與絕望的父親……他們都在他的觀照之中。這樣的觀看,看似不含任何目的,卻能激起一層又一層淡淡苦澀的漣漪。但他并不給出答案,只是嘗試告訴更多路人他在看什么,他也想知道,這個令人感到陌生的世界,是否還存在著抗爭、掙動、勇敢哀慟的力氣?
此前,我們發起了「美國變了,變得越來越陌生。|翻翻書·送書」的征集活動,最后選出三位讀者寄送了這本書。
以下是他們的書評:

一場非虛構寫作的“西行記”
文|SunChao
《美國路人》令人想起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但這里的追尋更為沉重:黑人與警察的對峙、種族主義私刑的傷痕、印第安寄宿學校的真相......隨著敘述緩緩推進,作者逐漸從現場抽離,繼續深入史料與記憶的暗河,在靜默中打撈美國歷史的陰影,觸碰少數族群的創痛。常年駐外的記者劉驍騫歷時四年,橫跨將近五十個州,首次記錄下2020年后,一個在撕裂與陣痛中掙扎的美國。
《美國路人》總共有四章,就像一幅地圖在我的眼前徐徐展開。開篇新冠疫情的陰霾籠罩,鏡頭又隨即轉向特朗普競選的政治漩渦;暴力沖突與種族騷亂的畫面接踵而至。紅磚墻上,烈火灼燒的痕跡像眼淚暈開的劣質睫毛膏,敘事最終游移至南方的棉花田,殘暴的私刑與那些湮沒無聞的校園,將一樁樁塵封多年的血色往事,逐一曝光在強光下,無處遁形。
每一處地理坐標都是時代的傷口,每一次空間轉換都在叩問:這個國家的記憶究竟被誰書寫?
書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溫弗雷德事件”,這起事件像一記重錘,敲碎了美國種族平等的幻象。《美國路人》中,劉驍騫站在那個改變歷史的十字路口,記錄下事件現場最真實的震顫——不是新聞里冰冷的數字,而是地面上未干的血跡,是抗議者眼中燃燒的憤怒,是一個普通黑人生命最后時刻的沉重喘息。
翻開歷史的暗頁,白人至上主義的統治令人窒息。不僅是野蠻的私刑,更是一個種族對另一個種族長達百年的絞殺。溫弗雷德是這起事件的幸存者,但這些記憶也成為了他內心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
這些震撼的故事或許就是非虛構寫作所能到達的最佳狀態,它以嚴謹的社會調查為框架,卻注入了文學的血肉和溫度。當我讀完這部沉重的“西行記”,就像在影院看了一場充滿顆粒感的紀錄片,那些被簡化為新聞標題的普通人,這樣重新獲得了敘事者的尊重。他們的故事也因此不再是被大眾消費的素材,而是被時代烙印的真相。

新的可能在疼痛中萌芽
文|尤嵐
當洛杉磯的山火在新聞鏡頭前肆虐,消防栓卻因政治推諉而形同虛設;當“黑人的命也是命”的吶喊震徹云霄,跪壓8分46秒的膝蓋卻在種族壓迫的歷史長卷中留下新的血痕。劉驍騫的《美國路人》像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剖開美國光鮮的外衣,露出內里潰爛的舊傷。那些被主流媒體粉飾的民主與太平,在他的實地調查里碎落滿地。
書中最刺痛我的是私刑歷史。溫弗雷德被吊死的尖叫,杰西被焚尸的焦味,這些被快門定格的暴行,至今仍在黑人記憶里滴血。當作者在紀念館的鋼條間聽見風鈴般的撞擊聲,我仿佛聽見了歷史的追問:當仇恨被制度化、暴力被美學化,文明何在?
印第安寄宿學校的故事同樣令人震撼。在那里,被剃掉的發辮、被禁用的母語、亂葬崗的童骨,無一不控訴著“文明開化”這冠冕堂皇的謊言。
作為駐外記者,劉驍騫的文字扎得深。他寫阿拉斯加失業程序員在冰川旁釣魚的落寞,紐約地鐵里流浪漢收集過期報紙的生活。他沒有滿足于精英階層的宏大敘事,而是潛入到普通人中間,觸摸被忽視的大多數的故事。
書中那個舉牌的黑人女孩,讓我想到前兩年美國最高法院關于推翻墮胎權的裁決。當保守派以“回歸傳統”為名推翻先例,當權利的天平左右搖晃,少數族裔的吶喊卻輕得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這并非什么新鮮事,美國從建國就在撕裂中生長,矛盾反而成了它的養分。
讀這本書時,我時常在震撼與羞愧間搖擺。書中揭露的真相讓我震驚,也為自己以前曾被媒體喂養的偏見感到羞愧。看到作者在私刑博物館的展品前駐足良久,我突然意識到,我們這些遠觀者又何嘗不是在消費他人的苦難?但劉驍騫的文字始終保持著溫度,他沒有將受訪者工具化,而是讓每個講述者都保有尊嚴的輪廓。就像他在書中寫的:“只有當一個電視記者不再事先準備任何臺詞,對新聞事件既有極其充分的掌握,卻又不帶任何預設時,觸覺才會完全打開。”
合上書時,想到不久前美國爆發的反對特朗普抗議,示威者高喊“不要國王”,我恍然大悟,這個國家真正的危機,不在于政治極化或種族沖突,而在于它正在失去自我敘述歷史的能力。而劉驍騫所做的,正是用新聞的手術刀為這個病人放血,讓膿瘡破裂,讓真相流出,讓新的可能在疼痛中萌芽。

我們有了身處現場的共振感
文|一字
拿到一本書,自己總會想著、帶著一個目的去看這本書。我想透過《美國路人》,看見一些社會的真實現象、一些“美國人”不愿談及的現象,以及一些不愿面對的矛盾與事實。翻開目錄,我希冀能從中看到本書作者的敘事邏輯,但顯然并沒有如我所愿。因為他的選題是如此散漫,于是我帶著一絲好奇翻開了下一頁。我對美國沒有什么了解。我擔心會在作者的預設立場下,在作者本人的選題下引導我的思考方式。但事實并沒有,全文只有清晰明了的事實,描述的皆是鏡頭語言,沒有主觀態度,會讓讀者自己根據事實引發思考。盡管會有些許難以理解的問題,但卻能通過一幅幅畫面、一個個場景、一個個事件,構建起對“美國人”、美國社會的基本認識。
美國是一個多種群國家。多種群國家,存在矛盾是必然的。唯一讓我不得不感慨的是,在一系列事件面前,他們的表現就像是他們摯愛的美國并不是同一個國家。在所有的攻擊、搏斗之后,兩邊的人都認為自己贏了,其實我相信兩邊的人其實都已經輸了。關于美國警察,我原本認為,他們應該是秩序的維護者,但事實告訴我,所謂的美國警界,也帶有種族色彩成分,當抗議者闖入警局,并將建筑付之一炬時,也標志著關系的徹底決裂。他們一直宣揚的自由、平權,在現實面前是如此的可笑。警局針對有色人種群體的暴力執法更像是黑幫本身,他們被指控以沒收證物為由非法吞并大量個人財產,并頻繁毆打嫌疑人,甚至連婦女和未成年人都在受害者之列。請問,此時的人權體現在何處?美國偉大了嗎?場場暴亂背后,無數像弗洛伊德一樣的黑人死于警察之手,人們非常憤怒,也非常難過,但可惜自己的聲音并不能被聽見。如果美國警察不僅無法維護治安,而且成了暴力的執行者,難道不應該對他們的存在感到疑惑嗎?一個國家的政體對一個群體的接受度、認可度如何體現?難以想像:受難者、被迫害者該在這個社會中以何種身份自處?生活、生存又該如何得到有效保證?
槍殺案的頻繁發生,讓我們不得不思考,持槍合法性的背后邏輯。美國憲法的第二修正案賦予了美國公民持槍的權利,但這種權利實踐的結果是什么?換來的是社會穩定嗎?是對什么的妥協?“地球的一次公轉只是歷史長河中的滄海一粟。”一次次的游行罷工同樣如此。對黑人來說,美國種族之間的需求差異,沒有被認真對待,這勢必會發生矛盾。所謂的種族歧視,不過是一個聲音來回飄蕩,一個聲音蓋過另一個聲音,如果沒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政策文件,最終只會演化為一場鬧劇。
作者踏足的美國近五十個州,經歷的上百個故事場景,讓我們有了身處現場的共振感。陌生的城市,在我們心里也慢慢地有了一個輪廓線。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