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 +14
散煤治理進入“深水區”,技術合理經濟可行的方案如何選擇?
“農村散煤治理是無悔的選擇。”這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楊旭東在公開場合談及農村地區能源轉型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楊旭東長期致力于建筑能源及室內環境控制研究,是該領域國際知名學者。之所以關注農村地區的能源轉型,他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村地區面貌煥然一新,但燒煤這件事幾十年沒變。為什么會這樣?
他曾躺在農村的炕頭上思考:“一是很多老百姓還沒有意識到燃燒散煤產生的負面問題,甚至習慣了每天煙熏火燎,二是不知道除了燒煤,還有什么方式可以更清潔地取暖做飯,沒人告訴他該怎么改變。”
近日,楊旭東就農村地區散煤治理問題接受了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專訪,他說,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農村地區的散煤銷量非常平穩,少有波動。2017年以大氣污染治理為目標,國家開展的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行動是中國散煤治理的轉折點,從淘汰工業窯爐使用的散煤,到對居民使用的散煤進行替代,我國的散煤使用量驟然下降,同時,我國空氣質量的改善狀況有目共睹。
時至今日,我國散煤治理進入第八個年頭,進入了“深水區”: 南方地區民用散煤替代尚未系統性開展,北方地區存量散煤治理難度進一步加大,同時,由于此前農村清潔取暖技術路徑缺乏統一科學的專業指導,此前已做過散煤替代改造的農村地區也出現了“改而不用”“資產閑置”等問題。
我國的散煤治理是否還要繼續推進?農村地區散煤替代的技術路線該如何選擇?經濟性問題該如何解決?針對這些問題,楊旭東提出了他的看法。
清潔取暖推動散煤銷量首次出現“拐點”
2013年國務院發布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大氣十條”)并沒有將散煤治理納入其中,但隨著“大氣十條”的推進,散煤問題引起了關注。
2016年中國工程院在發布的“大氣十條”中期評估報告中三處提及散煤問題,這份報告的主要對策建議部分提出,以北京市為戰略重點,優先啟動南四區民用散煤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增加對京津冀地區天然氣供應額度,采用煤改氣、煤改電等方式對北京周邊傳輸通道地區的工業用煤和散煤進行替代;改進終端能源消費結構,推廣使用天然氣,將天然氣用于替代工業、供暖用煤特別是散煤。

2017年12月,河北高碑店,已經拆下的煤爐還沒來得及賣掉,這些煤爐在“禁煤區”成為歷史。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資料圖
彼時,為確保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確定的2017年各項目標任務,原環境保護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家能源局和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山東省、河南省政府印發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專門針對冬季散煤燃燒問題提出全面推進冬季清潔取暖。方案提出了“禁煤區”散煤徹底“清零”,嚴格防止散煤復燒,加強煤質監督管理等一攬子的散煤治理措施。
至此,散煤治理行動拉開大幕。
“散煤在煤炭消費中的占比并不大,但因為散煤是低空排放,也沒有進行任何的末端處理,每噸散煤產生的污染物是大型工業鍋爐的數十倍,所以它對大氣污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楊旭東說,2017年開始的清潔取暖行動,從京津冀周邊“2+26”城市試點開始,推廣到華北、東北、西北,這期間可以直觀地看到空氣質量改善的變化。
官方數據也證實了這些變化:2020年5月生態環境部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經過評估,煤改氣、煤改電等散煤治理措施對PM2.5下降的貢獻率達到1/3 以上,環境效益明顯。
以大氣治理為目標的散煤治理行動,首次推動我國散煤銷量出現下降的“拐點”。清華大學建筑節能發展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建筑節能年度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2年,全國農村民用散煤消費量為0.95億噸,較2019年的1.74億噸,下降了45.4%。
“當時無論是學術界還是政府部門都已基本達成共識,即燃燒散煤形成一定的量之后,對大氣污染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它的影響不光是外部空氣環境,對室內環境的影響也非常大,比如婦女、兒童吸入大量散煤燃燒釋放出來的污染物會影響身體健康。”楊旭東說,雖然民用散煤僅占中國煤炭總消耗量的2.9%,但對室內PM2.5濃度的貢獻高達73% 。
早在京津冀散煤治理時,由于技術路徑的選擇沒有做很好的優化分析,一些區域在散煤替代時選擇了一些不太合理的方案,比如設備出資過高老百姓支付不起,依靠政府大量的補貼;還有些系統設備運行費用過高,很多地方老百姓承受不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散煤復燒的情況。
進入“深水區”,經濟性是散煤治理需要考慮的最主要因素
如今中國散煤治理邁入第八個年頭,北方地區民用散煤消費量仍有5980萬噸(2022年數據),南方地區民用散煤替代尚未系統性開展。

2025年3月31日,山西呂梁臨縣一戶村民家門口堆放著散煤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攝
在楊旭東看來,北方地區散煤尚未治理的地區存在難啃的“硬骨頭”:這些區域農戶的房屋居住密度更低,特別是在山區,房子非常分散,與近郊平原相對集中相比,集中供熱、“氣代煤”等方案成本太高,都不能用;通常這些房屋的保溫效果較差,如果改成清潔能源,用能成本就會上升,這些房屋必須先做節能改造;這些地方的能源基礎設施也不夠完善,比如配電只能滿足一些基礎負荷的照明和家電,如果未來采用電取暖,電網擴容投入將會加大;另外,這些地區的經濟水平相比平原地區要低一些,老百姓對用能成本更加敏感,綜合這些因素,使得散煤治理的難度變得非常大。
“經濟性是散煤治理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楊旭東認為,繼續推進農村地區清潔取暖行動要采取“四一”模式:第一個“一”是指每戶居民的房屋節能改造費用和用能設備改造費用不能高于1萬元;第二個“一”是指設備運行費,按照以前燒散煤時的花費,每年1000元左右是老百姓能承受的;第三個“一”是指替換的用能設備要非常容易使用,可以“一鍵式”操作。因為散煤治理大多聚焦在農村,農村老年人口比例高,對他們而言,城市里的一些技術是不適用的,需要專業人士來維護運行,所以散煤替代設備必須簡單;第四個“一”是要做好規劃,由一個總體規劃引領,再根據大家的意愿去做合理的路徑選擇。
此前,楊旭東團隊已在河南鶴壁、山東濟南商河、山西臨汾等地按照“四個一”模式做過試點,他認為,只要前期論證清楚,采用合理的技術路徑,完全可以把這“四個一”做到位。
“未來要實現這些區域的散煤治理,第一個技術就是針對房子的實際使用情況,進行經濟型的節能保溫改造,改造后能耗能夠減少大概30%。如果農戶的配電能夠達到一定的容量,即五千瓦以上的供電容量,最適應的技術就是空氣源熱泵,能夠根據用戶實際需求很快達到室溫要求,并且運行能耗完全可以承受。對于配電容量尚無法達到的地區,也可以考慮采用生物質清潔燃料和專用清潔取暖爐作為過渡性替代。”楊旭東強調,散煤替代是個無悔的選擇,早晚得做,早做肯定比晚做要好。
他認為,“雙碳”目標的推進會加速我國的散煤替代進程,因為農村有自己的產能能力,比如農村的屋頂光伏,農戶可以自己發電,用自己屋頂發的電來解決做飯和取暖等生活用能問題。

4月12日,國網巴東縣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土店子村維護分布式柔性儲能增容設備(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 圖
農村地區如何從能源消費者轉為能源供給者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強農村分布式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隨著新能源的發展,組件成本和發電成本更低,一些農戶開始自己投資組建分布式新能源。
但農村地區新能源替代散煤最大的困難是發電上網的難題。楊旭東認為,農村地區的新能源發電應優先就地消納,讓老百姓優先使用自己發的電,剩下的再賣給電網。在這種邏輯下,農村分布式新能源的發展變成了農戶改善用能結構并且實現經濟創收的手段,這樣有利于推動散煤替代和新能源的發展。
此外,有人誤以為農村地區的能源替代技術是簡單化的,甚至可以把城市淘汰的設備搬到農村,但楊旭東認為,事實恰恰相反,在農村能用的技術恰恰要求更高,因為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技術設備要求經濟性更高,安全穩定性更強,農戶才能用。以低環境溫度空氣源熱泵熱風機為例,該設備原來僅在長江流域或不太寒冷的北方地區作為冬季輔助取暖設施使用,若將其在北方寒冷甚至嚴寒氣候區作為冬季唯一的取暖熱源,需要克服超低環境溫度下制熱能力衰減、供熱能力不穩定、取暖舒適性差等一系列技術難題,將其改進成能在全國各個氣候區老百姓家里安全穩定使用的取暖設備,技術更新研發和產業化整整花費了10年時間。所以農村地區能用的技術并不是簡單的技術,而是更難的技術,需要更大的投入去做。
“過去燒散煤是因為沒有選擇,現在選擇多了,再讓燒煤存在下去是沒有任何道理的,”楊旭東說,“當前應該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非常豐富的可再生能源替代技術的研究和實踐,這方面現在做得還不夠。”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