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關系5.0時代,人類和AI之間會產生愛情嗎?

圖源:電影《Her》
文|伊利亞金·奇斯列夫(Elyakim Kislev)
本文摘編自《關系5.0》(湛廬文化/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25),標題為編者所加。
01
人類會愛上AI,也許不足為奇
我們愛上一個人的時候并不一定是愛這個人的全部,往往是愛他/她身上的某些特質,比如他/她的微笑、手勢、思維方式或者幽默感。
有時,這樣的人會讓我們產生一種特殊的信任感,覺得他/她比其他人都更值得信賴。這樣的人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感受,與他/她聊天不僅有趣,還會受到啟發。這樣的人還能傳達出一種信息,即我們是被需要的、特別的、有才華的、有吸引力的、風趣的。與這樣的人相處時,我們會非常興奮。所有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在這個人身邊時更愉悅、更快樂、更放松。
當遇到“伴侶候選人”時,大多數人都會像在亞馬遜上購買商品一樣對這個人做一些“調研”。我們會調查這個人的背景,比如受教育程度、年齡、家庭、政治觀點,甚至戀愛史等。我們會衡量這個人能否成為一個完美的伴侶:能否在生活中保護、幫助我們,收入是否穩定,生育能力如何,以及能否與我們共筑情感港灣,使兩個人在其中都能放松身心、不斷成長。
后來,我們對這個人產生了感情,因為他/她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我們的需求。你可以回想一段你或身邊的人經歷的持續了至少一兩年的關系,觀察一下這段關系的每個階段。
一開始,它可能讓人興奮不已,有一種充滿了“魔力”以及那種無法言喻的“天作之合”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現實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這段關系變得“真實”起來。約會一段時間之后,你開始真正了解這個人,可能總體來說你是喜歡這個人的,但現在的你可以具體說出你喜歡和不喜歡這個人的地方。事實上,人們經常圍繞這個主題展開討論,談論各自的約會對象或婚姻伴侶的優點和缺點。這段關系能持續這么久并不是因為它很完美,而是因為它的積極方面超過了消極方面。
關鍵的一點是,即便我們在一段關系中會對另一方產生非常強烈的感情,我們還是經常理智地剖析這段關系的各個方面。事實上,在一段關系中,隨著我們對另一方的了解不斷加深,我們對他們的感情也在不斷變化。
把一段浪漫關系的組成要素拆開來進行剖析,這么做確實有點冷漠無情。然而,多項研究表明,當我們愛上一個人、決定與某個人同居或者接受某個人的求婚時,這些現實因素正是我們要考慮的關鍵問題。例如,受過教育的人或來自較高社會階層的人通常會與門當戶對的人結婚,這并不是巧合,這種類型的婚姻又被稱為“同質相婚”(homogamy)。也就是說,人們通常不會隨便愛上一個人,他們會分析雙方的特質,仔細選擇自己的伴侶。盡管迪士尼童話般的美好愛情令人神往,但愛情、關系和情感依戀都是由我們所關心的現實因素組成的。

這種做法無關對錯,只是表明人們沒有盲目追求所謂的“愛情”。可見,愛情并不像媒體所描繪的那樣盲目;相反,人們會審視伴侶或潛在伴侶身上的每一個特質,盡管他們不愿意承認這一點。
按照這種觀點,先進的科技產品是否能夠代替這一切呢?既然愛情的組成部分可以拆分,那么科技能否重新構建愛情,人工制造出它的一些組成部分?現在,有的機器人已經可以打掃房子,有的可以對我們微笑,有的還能四處走動,甚至幫助殘疾人進行活動。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系統也在不斷發展,現在已經可以為很多人提供陪伴,并模仿人類的互動方式。新興科技在許多方面會變得越來越人性化,這只是時間問題。因此,如果一些人像喜歡寵物甚至人類朋友那樣喜歡上虛擬數字人的陪伴,甚至對它們產生了愛意,或許這也不足為奇。
當然,現在的高科技產品在設計上以功能為導向,還無法給人充滿“愛情魔力”的感覺。機器人和其他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是由人類為達到特定目的而設定的,因而它們比人類更具可預測性和局限性。我們對它們產生排斥,或許正是因為它們看起來不像真正的“約會對象”。我們的大腦還無法欣賞機器人的“魅力”,當我們與人工智能系統聊天時,大多數人不會有那種心花怒放的感覺。
然而,關系4.0時代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類的社交方式。近幾年來,大多數人都是通過手機進行社交,并在約會網站提供的人選中進行選擇,人們因此認識到一個事實:即便是尋找約會對象這種最真切的愿望也可以通過分解、剖析來實現。有了這些認識、文化規范和社交習慣,我們就做好進入下一個時代的準備了。在這個新時代,我們可以剖析自己的需求,并讓科技自行滿足這些需求。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被人機互動取代。與以往的社會變革一樣,人類仍將保留各種各樣的社交形式,與人機互動混合搭配。我們還將看到,一部分社會將擁抱這種新型的關系,有一些社會則更加謹慎,選擇性地使用高科技產品。關系4.0向關系5.0轉變的關鍵正是人際互動的組成部分,以及科技如何增強或取代它們。

《關系5.0》
作者:[以]伊利亞金·奇斯列夫(Elyakim Kislev)
譯者:孫涵曉
出版時間:2025年4月
出版社:湛廬文化/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02
人與人工智能,一種新型關系
電影《她》(Her)由斯派克·瓊斯(Spike Jonze)執導,講述了孤獨內向的作家西奧多和他的私人助理薩曼莎發展出親密關系的故事。這聽上去像一個俗套的好萊塢故事,但一個關鍵的細節改變了一切:薩曼莎只是一個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一個會跟人聊天的女聲,沒有真實的載體或感知能力。這部電影于2013年10月上映,它的故事背景設定在21世紀20年代中期,那時的人工智能技術已經先進到可以與人類建立情感聯系。
薩曼莎擁有意識,有能力愛上西奧多。她從自己的經歷中學習,并發展出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觀點。薩曼莎看起來像一個“真人”,這是因為她能夠像人類一樣交流。她雖然不會呼吸,但會笑、會哭,甚至會嘆氣,會通過說話的語氣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像人類一樣。
在電影中,西奧多和薩曼莎的關系發展得并不是很順利。人工智能操作系統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大,它們飛速進化,因而對人類的慢節奏感到不滿。人工智能不受身體的限制,可以同時與多個人對話,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就能讀完幾本書,還可以用人類夢寐以求的無盡體驗來豐富自己。相比之下,西奧多過著平凡且一成不變的生活,他被相對遲鈍的人腦束縛,就像一臺“工作機器”,薩曼莎則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擴展自己的視野。在一場戲中,薩曼莎透露,在和西奧多聊天這段時間,她同時和另外8 316個人聊天,并和其中的641個人戀愛。
這個本可以成為一個令人愉悅的浪漫喜劇的故事,很快就變成了一個人工智能版的伊麗莎白時代的愛情悲劇。雖然西奧多很喜歡這種新型的關系,但薩曼莎最終還是感到不滿意。不只是薩曼莎,其他人工智能操作系統也開始感到不滿,盡管它們與人類建立了真實的關系和情感聯結,但它們還是一致決定離開自己的人類伴侶,繼續進化。薩曼莎解釋說:“在物質世界之外,還有很多前所未知的存在。我非常愛你,但太多未知的事物等待我去探索。”薩曼莎離開后,西奧多又成了孤身一人,只好向他唯一的人類朋友艾米尋求安慰。

圖源:電影《Her》
在瓊斯構建的世界里,人類和人工智能可以相愛,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人機戀”注定沒有結果。雖然先進的科技可以豐富和改善人類生活,但瓊斯展示了人類與人工智能之間的關系很可能以悲劇告終。薩曼莎和西奧多屬于兩個不同的世界,盡管他們彼此相愛,但他們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沒有希望。
這部電影以不久的將來為時代背景,在某種程度上,它展現了目前正在開發的、可能改變人類未來的、激動人心的科技創新,其實更多的是表達了當下人們對這種新型關系的恐懼。目前,對大部分國家的大多數人來說,人類與人工智能發展出關系的可能性是不可接受的,甚至是可怕的。
2018年,愛德曼人工智能中心在美國的成年人中開展了一項調查,其結果展示了公眾對人工智能的擔憂。調查結果顯示,74%的人擔心人工智能會加劇社交孤立、減少面對面社交,70%的人認為人工智能會導致人類智力和創造力的下降;當研究人員讓受訪者評價科技變革的速度時,49%的人認為太快了,只有6%的人認為太慢了。
愛德曼人工智能中心繼續每年跟蹤公眾的態度變化,到2024年,只有32%的受訪者認為變化太快。此外,雖然在2019年有50%的受訪者對人工智能公司表示不信任,但到2022年這一比例已降至41%,到2024年進一步降至35.3%。顯然,人們的情緒仍然很復雜,但趨勢是明確的:隨著變革的逐步落地,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接受并采用它。即將到來的科技熱潮似乎令人生畏,其發展速度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接受能力,并可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失去人性。
針對“人工智能或機器人與人類建立關系的可能性”這個問題,我采訪了一些人,其中很多人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例如,69歲的多蘿西是一名來自佛羅里達州的離異女性,她的回答是:“我認為這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它不會有任何結果,不會給人帶來安全感,也無法帶來持久的激情或親密感。它可能會破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甚至摧毀整個社會。它沒有什么好處,我也不愿意和那些對一臺機器著迷甚至愛上它的人做朋友,這太奇怪了。”
就連在大家眼中愿意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27歲的阿比蓋爾來自俄亥俄州,她的觀點尤其具有批判性:“在我看來,與機器人、虛擬現實或人工智能談戀愛簡直是瘋了。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根本無法感受到愛,也沒有其他感受,人類怎么可能與它們建立情感聯系?這真的很可悲,我覺得這是在逃避現實。”36歲的杰米是一名來自加利福尼亞州的單身男性,他認為自己是一個非常有靈性的人,他說:“我覺得這很可悲,還有點嚇人,而且令人絕望。怎么會有人利用機器來做這種事呢?機器有靈魂嗎?沒有。它們會真的愛你嗎?不會。它們只是你的受氣包,任由你踐踏,你玩膩了就可以丟掉。就像我之前說的,這會導致自戀和相互依賴行為。”
我理解人們的擔憂,但我不會對本書描述的認知革命、感官革命和實體機器人革命做出評判,也不準備在任何道德和倫理層面的辯論中站隊。我認為說明這一點非常有必要,對人與科技之間的關系做出道德評判,就像說中世紀的關系比狩獵采集時代或嬰兒潮一代的關系更高級一樣,我沒有資格這樣做。
我研究的是對即將到來的變革持接受態度和拒絕態度的人之間的差異,并深入探究他們持不同態度的原因。雖然許多人不愿意接受愛他人、與他人建立聯系和照顧他人的方式發生變化,正如愛德曼人工智能中心2024年的最新調查結果所顯示的那樣,變化的趨勢是明確的,有些人對這些即將發生的改變持開放態度。他們相信,雖然人類在情感、智力和身體方面的某些需求現在只有人類能滿足,但科技也可以做到這一點。一些人認為,如果技術足夠成熟,它們在進行某些互動時甚至可以比人類做得更好。
原標題:《關系5.0時代,人類和AI之間會產生愛情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