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造船57年,這位首席專家何以鍥而不舍追逐新技術
57年前,18歲的張國新進入江南造船,一直干到了現在。如今,年過七旬的他是中船集團江南造船首席專家。盡管他笑說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已經無法再高強度地工作,但每次有新項目、新技術,他仍然飽含熱情地參與其中。
和船打了57年的交道,張國新為我國的海防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如今也和江南造船一起開拓大型集裝箱船、LNG船等民品船只設計建造。奮斗在一線,張國新始終不變的是對創新技術的追求,對中國造船立足國際一流的向往。

中船集團江南造船首席專家張國新。 江南造船供圖
“后行者”的突圍
江南造船1986年開始制造軍品艦船,那時開始的30余年,中國造船實現了從“十年磨一艦”到“下餃子”的跨越,趕上和國際一流之間50年的差距。在民品船只的設計制造方面,張國新坦言江南造船應當屬于“后行者”。
然而,后行者的腳步同樣邁得很快。
2020年時,江南造船接到了當時全球最大的24000TEU集裝箱船的建造任務。“當時壓力蠻大,怎么突圍,用什么方法突圍?”張國新和團隊面對新的課題找尋著合適的方法,最終,這個答案落到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上。“后行者怎么往前靠?新技術是突圍的根本。”如今回憶起來,張國新眼神堅定,或者說,這一理念是貫穿他整個造船生涯的堅定信仰。
24000TEU集裝箱船建造過程中,張國新提出了“844”節拍化建造的要求,即開工到入塢8個月,船塢周期4個月,碼頭周期不超過4個月。此后這一節拍成為一種標準化的流水生產模式,具體數字或因不同船只而不同,但這種流水化的模式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張國新告訴記者,對于船廠來說,船塢和碼頭是核心資源,所謂的“節拍”就是在核心資源上動腦筋,從而真正地縮短生產周期。相較于過往的動態管理,節拍化的流水模式實現了靜態的工程管理,前八個月是“物流人不流”,后八個月是“人流物不流”,效率顯著提高。
“844”的節拍化建造重構了生產流程,再復合電子試箱技術、應力管控技術等一系列工藝工裝的數字化技術,江南造船形成了自己創新的技術路線,打造出屬于江南的造船品格。如果從數字上來講,江南的生產周期還在不斷縮短,現在基本可以做到“7-3.5-3.5”,明年爭取做到“733”。
2024年11月25日,江南造船建造的175K LNGC首制船“AL SHELILA”輪交付,是江南造船自主研發設計的第一代17.5萬立方米MARK III Flex薄膜式LNG運輸船,總長298.5米,型寬46米,型深26.5米,設計吃水11.5米。實際建造周期19個月,比合同節點提前2個月。
去年年底,國際知名船舶雜志“Maritime Reporter & Engineering News”發布了2024年“世界名船”榜單,“AL SHELILA”輪成功入選。
從突破全球最大的24000TEU集裝箱船建造,到VLXC系列高附加值高端船舶建造位列世界首位,再到摘下LNG船只的又一顆“明珠”,江南的民品制造,也正顯露崢嶸。

張國新在看圖紙。 江南造船供圖
“江南成就了我,科技成就了江南”
張國新總說,創新要抓住本質的東西,本質是最重要的。“844”的本質是什么?是流水化生產。總段建造的本質是什么?是精度控制。焊接管控的本質是什么?是熱量輸出。他相信,掌握本質,就可以發散出去找到自己的新方法,否則只能局限思維,始終做“跟隨者”。
依托于這種對于本質的思考,張國新在江南造船提出了“八大工法”,其中四個是偏傳統性的工法:區域建造法則、節律建造法則、低應力建造法則、精度建造法則;還有四個則更為現代性,與當代科技對話:數字化應用法則、信息化建造法則、物流化建造法則和無公害建造法則。工法比工藝更底層、更核心,由此從根本上改變了江南的建造理念。
舉例來說,節律建造法則催生了“844”,區域建造法則則與總段建造密不可分。過去,船舶建造往往采用分段建造,而總段建造以空間換時間,實現了生產、設計、管理的一體化,以及殼體、舾裝、涂裝的一體化。
同時,總段建造也催生了更先進的技術需求,江南造船自主研發了超大超重復雜形體的對接裝置。它對接過最大的形體有9層甲板,近45米高,三角板曲形圍場達280米,縱向骨架500根左右。即便是這樣的尺寸,對接裝置也能夠做到自動識別對準、調整姿態,整個過程不過15分鐘。在過去,數千噸超大形體的吊裝就是一個巨大難題,更不必說整體對接。
“總段建造一定是今后的趨勢,這樣的對接裝置是必需的。”張國新說,過去總段建造剛推行的時候有很多船東持懷疑態度,但最終技術突破大大提升了建造效率,以直觀的成果令人信服。
江南造船的不斷發展過程中,這樣的新技術突破也是從不停滯的。張國新講起如今使用的各類數字化技術也總是頗有興致。焊接質量數字管控技術,可以實時監測焊接的熱輸出量,發出警示,并進行效果評價,實現“機器管人”。數字化試箱技術,通過掃描儀器形成貨艙的三維數據網絡,相較于傳統的實體試箱大大提升了效率和可靠性。
張國新說:“江南成就了我,而科技成就了江南。”在他看來,江南造船比高校更像一座“太學堂”,新實踐很多,新知識很多。而一個企業越是依賴于技術進步,年輕人成長得越快;越是依賴經驗,年輕人越受限。“新的東西對我總是有吸引力。”在創新這件事上,張國新總是以身作則,也帶動著江南的年輕人前赴后繼,在更重要的崗位上擔綱重任。他如今已經75歲高齡,而江南集裝箱船的建造團隊平均也就35歲左右。
如今,張國新和江南造船仍在追求更進一步的技術突破,擺在眼前的兩個重要方向就是核動力和無人商船。張國新表示,面向中國船舶的未來發展,江南造船必須繼續推進3M建造理念,探索復雜物理場的建模技術,探索產業鏈核心前沿技術的自主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