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越是厲害的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就越干脆

2025-04-11 11:41
来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字号

原創 知我心理 KnowYourself

生活里有一類常見拖延,在我看來非常可惜:

特別想試試某個愛好,擔心自己堅持不下去,辦的卡、買的工具就會浪費;

遇到了還算心儀的人,但覺得兩個人還不夠完美匹配,下不定決心先在一起試試看,結果等得越久看到的對方的缺點越多,對感情越無望;

不喜歡現在的工作,原打算趁著金三銀四把簡歷刷新一波投一下,但每個選項都不完美,各有利弊,喜歡并擅長的工作究竟存在嗎?要不要再觀望下......

總之,不是意愿不夠,但就原地不動。動力剛冒頭,就都會被內心那個「做與不做」的沖突消磨殆盡。

每當這個時候,我都會特別想建議他們,先去做吧,選一個方向先去吧,因為無論是長期研究,還是咨訪工作都告訴我:

人們對「沒做」的悔恨,要遠遠大于「做錯」。

沒做,就是會更遺憾

遺憾分為兩種:

行動的遺憾

action regret

不行動的遺憾

inaction regret

西北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Neal Roese 是研究悔恨的專家。在長期的跟蹤調研中他發現:

不行動的遺憾更常見。

有中國學者結合中文語境提出了更謹慎的分類框架后也發現:沒做更令人遺憾,哪怕做了一半中途放棄,也比完全沒開始要好很多[1]。

康奈爾大學的一個研究[2]還分析了時間尺度能否影響人們的后悔,結果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尤其是拉長到一生的尺度來看時,「沒做」的遺憾更多、更強。

日本有一位臨終關懷醫師大津秀一,陪伴上千位癌癥患者走到生命的終點后,寫下了《臨終前會后悔的25件事》一書,前十項里有 7 個都是以「沒有」開頭的:

沒做自己想做的事

沒有去實現夢想

做過對不起良心的事

被感情左右度過一生

沒有盡力幫助過別人

過于相信自己

沒有妥善安置財產

沒有考慮過身后之事

沒有回故鄉

沒有享受過美食

而另一位從薩利機長那場航空事故中幸存下來的乘客,在一次 TED 演講中也分享說,腦子里率先冒出來的都是我沒去做的事。

上下滑動查看。圖片來源:TED

為什么沒做的事這么讓人難受?

因為「沒做」往往涉及一個未實現的愿望或者未完成的目標。

未完成的事很難從記憶中消退,它會讓問號一直懸在心頭,成為咱們人生跨不過去的坎、翻不過去的山。

這便是心理學里常說的蔡格尼克效應(Zeigarnik effect),就是它在你腦子里搗亂。

而且,我們的大腦還特別喜歡美化那些未曾走過的路、沒能在一起的人、沒有得到的錢,通過放大未獲得的潛在利益,提醒我們應該多么遺憾,讓我們日日夜夜痛徹心扉[3][4]。

有時候真想把腦子拎出來問問,它憑啥自作主張,替我操這個沒味的心啊?!

圖片來源:《不夠善良的我們》

相比之下,做錯真不算什么事

只要你不是對別人造成了惡劣后果,那即便做錯了,也不至于天塌地陷。

Gilovich 和 Medvec 為了研究訪談過很多人,他們有一個意外的發現,就是不少人會提到:相比沒有做的事,實際發生了的錯誤或失敗,更容易隨著時間逐漸消化掉[5]。

消化的方式還挺多的——

消極結果外歸因,降低后悔情緒的體驗強度。

 第一份工作最后選了一家創業小公司,是因為面試過程里另一家面試官給我的感受太糟糕,上市大公司又怎么樣,面試官都這樣了,我肯定和那個環境合不來。這種直屬領導也很說明公司有問題啊。

合理化當時的決定,接納局限性。

我確實很遺憾之前太過于專注工作,沒有好好陪伴孩子成長過程。看到別的父母能夠在頭三歲全職陪,很羨慕,但也知道不適合我家的情況。沒有努力工作也就沒有經濟能力保證孩子的物質生活,我已經做了當時能做的最佳選擇。

自我安慰,調試后悔情緒。

如果不是這場婚姻,我就不會看清我真正想要的愛是什么樣子,人們太容易高估自己對「無愛的婚姻」的忍受度了,挺好,至少我現在祛魅了。

避免錯失選項的信息反饋,不去反復美化未曾走過的路。

東西一旦買了,我絕對不回頭再比價,它又打折了又能怎樣,這個時間干點啥不好,非要給自己找不痛快。

本能也好、后天習得的方法也好,我們總歸是能淡化失敗后的挫敗感的,甚至還能收獲到一些美妙的副作用。

前提是,沒被后悔困在開頭。

去做就有收獲,不做永遠是輸

做了,就能停止分析癱瘓

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驗,原本想做的一件事,放久了,越來越難?

這種感受也叫「分析癱瘓」(analysis paralysis),就像一臺內存有限的電腦,因為過度分析所有可能的選擇和后果,死機了,跑不動任何程序了。

它不僅耽誤事、讓人壓力爆棚,還會損耗人的心智。

長期暴露在這種不確定的狀態里,人的信心會動搖,很難再相信我可以通過努力達到想要的目標了。大腦也會強化「我無力控制」的推論,導致我們習得性無助[6][7]。

帶著這個觀察,KY 還采訪了人生教練 @梅自由 ,在她的咨詢經驗里,很多做不出決定的人,那個狀態就像站在懸崖邊,不敢跳也不敢走。

很多的來訪者會來問裸辭/辭職,我發現這樣的人會被一種抽象的恐懼困住,站在懸崖邊不敢跳也不敢走:一邊痛苦于工作現狀,一邊痛苦于辭職計劃久久不能實施。

但只要做了點啥,恐懼落地了,他們就能突然發現,現實的問題(比如現金流等等)往往是最好解決的,剩下的就是自我認知的事情了(比如同輩壓力、社會時鐘等)。那就一樣一樣去解決,去面對。他們很自然地就能學會見招拆招。

恐懼,會隨著行動變得具體可感。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又能再一次引導我們行動的方向。可能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看見恐懼,穿越恐懼,前提是,你有「看」和「穿」的動作。

哪怕做錯,我們也可以復盤

因做錯而感到的后悔,并不是一種一無是處的情緒體驗,打工人更熟悉它的別名,叫:

復盤

它促使我們反思,分析過去行為與決策的局限,并利用收集到的信息優化我們的行為,幫助我們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選擇。

當我們積極地改變行為,而非一味沉溺,失敗就可以轉化為成長的養分,提高我們的幸福感[8]。

研究發現,考試失利之后,越善于思考「自己本可以怎么做」的那些學生,制定的提高成績策略也越多。復盤提升了學生們的主觀掌控感,也切實地提高了他們日后的成績[9]。

正是在一次次的復盤里,我們才得以成長。也是那些看起來有些挑戰的選項,幫我們意識到了自身的局限,促使我們成長和改變。匯總起來就是一句話:

去做就有收獲,不做永遠是輸。

前文中接受KY 采訪的人生教練 @梅自由,自己就是個真實的例子。從大廠裸辭后的梅,嘗試過自媒體:

每次直播都是一場內心的拷打,個位數的直播間,尷尬到想找人撐場,又怕被前同事看見覺得我過得很差......

所以當時給自己定的唯一的要求是:每晚8點準時坐在那里,把直播鍵點了,就算勝利。

于是每晚準時上線直播,跟稀稀拉拉的觀眾嘮嗑。不過現實不是爽劇,最終也沒成為大v。

但在這個「失敗的直播間」里,有人建議我去試一下做人生教練。于是,直播生涯失利,教練生涯開始了,現在我有一份很穩定、普通的工作,業余時間兼職做人生教練,越做越喜歡。很感謝當時的決定。

裸辭、分手、去新的地方開始生活,看著像是奔赴曠野,但曠野沒有那么美,曠野往往也是一片荒地,你得一股腦的把種子撒下去,每天用鋤頭戳一戳,大部分的種子都不會發芽,但偶爾發出的一棵小芽可能最終會長成你生命的參天大樹。

看上去沒有選擇的時候,往往做了,才會冒出更多選擇。

圖片來源:《瞬息全宇宙》

準備充分再做出完美決定?

不可能的

實話說,我很少會碰到完全準備充分的決定契機,越是人生重大決定,就越不可能給你準備充分的感受。

我們的生活就像在海上航行的一艘艘破船,大家都漏洞百出,還會不停出現新的洞要補,有的船碰到大風浪不幸散架了;有的船選擇結伴而行,劃得慢點但好歹借到了力;有的船從沉船里撈了點木頭修補自己,雖然最后不像最初的自己了,但莫名其妙也航得挺遠。

大家都是一邊舀水一邊劃,劃就完事了,停在原地是一定沉的。

所以,如果下次再糾結去不去做、選不了怎么辦,我想答案已經很明了了:

圖片來源:《乘風破浪的姐姐》黃齡

References:

[1] 張結海. (2003). 后悔的 “狀態改變-狀態繼續” 效應: 一個概念框架. 心理學報, 35(5), 701-710.

[2]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4). The temporal pattern to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3), 357.

[3]Zeelenberg, M., & Pieters, R. (2007). A theory of regret regulation 1.0.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17(1), 3-18.

[4]Beike, D. R., Markman, K. D., & Karadogan, F. (2009). What we regret most are lost opportunities: A theory of regret intensity.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5(3), 385-397.

[5] Gilovich, T., & Medvec, V. H. (1995). The experience of regret: what, when, and why. Psychological review, 102(2), 379.

[6] Zuckerberg, B. (2008). Overcoming “analysis paralysis”.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6(9), 505-506.

[7] Miller, M., Nave, K., Deane, G., & Clark, A. (2020, September 25). The value of uncertainty. Aeon. https://aeon.co/essays/use-uncertainty-to-leverage-the-power-of-your-predictive-brain

[8] Saffrey, C., Summerville, A., & Roese, N. J. (2008). Praise for regret: People value regret above other negative emotions. Motivation and emotion, 32, 46-54.

[9] Nasco, S. A., & Marsh, K. L. (1999). Gaining control through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5), 557-569.

本文關鍵詞:行動力、遺憾、后悔、蔡格尼克效應、分析癱瘓、復盤、拖延

原標題:《越是厲害的人,回答這個問題時就越干脆——》

閱讀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自贡百家乐官网赌| 百家乐官网都是什么人玩的|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iypu rd| 百家乐分析软体| 百家乐官网注码技术打法| 世界顶级赌场排名| 威尼斯人娱乐城好吗| 百家乐的路图片| 百家乐心得分享| 跨国际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精英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百家乐翻天电影| 百家乐官网合作| 百家乐官网双筹码怎么出千| 678百家乐博彩娱乐网| 四方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革吉县| 香港六合彩网址| 大发888安装包| 网络百家乐赚| 试玩百家乐代理| 蓝盾百家乐平台| 哪个百家乐平台信誉好| 属虎属龙做生意| 百家乐官网官网站| 实战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鼠和猴做生意招财| 大连百家乐官网商场| 缅甸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心得分享| 罗盘的 24卦位| 打百家乐的技术| 三国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唐人街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江北区| 百家乐官网色子玩法| 青海省| 衡水市| 百家乐官网美女视频| 百家乐官网德州桌| 利都百家乐官网国际娱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