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
- +12
未來十年,不被淘汰的5種稀缺能力
原創 洞見 洞見

作者:洞見ciyu
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是AI無法取代的。
英國倫敦商學院經濟學家琳達·格拉頓和心理學家安德魯·斯科特合著了一本書《百歲人生》。
他們在書里預言:每隔5—10年,我們的工作就會遇到一次挑戰。
也就意味著,隨著時代變化,我們都不得不面臨職業轉換和技能升級。
看到這里時,我就在想:有沒有什么能力,是不會被淘汰的呢?
認真琢磨了下,還真有。
以下5種稀缺能力,足以讓一個人在未來十年中脫穎而出。
01
審美力
有一次,美學家蔣勛和朋友去希臘看阿波羅神殿,走了幾個小時的山路。
到達目的地后,朋友一臉錯愕說道:“我們走了這么久的山路難道就是來看六根柱子,況且還有三根是斷的?”
別人看的是斷壁殘垣,蔣勛卻津津有味地欣賞著柱子的設計感,感受著背后的歷史底蘊。
蔣勛跟朋友說了,如果阿瑪尼是品牌,香奈兒是品牌,那么這個柱子就是希臘兩千年的品牌。全世界很多國家的國會大廈,都依循希臘柱式。每一種品牌背后,都藏著獨一無二的美。
這也是蔣勛一直強調的觀點:“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競爭力的水平。”
你若是能生產美、捕捉美,自然很容易脫穎而出。
不管你是家居博主、穿搭博主,還是設計師、剪輯師,都要有品位、有藝術性,不流于庸俗。
甚至一些看著與審美力無關聯的崗位,其實也需要你具備對美的感知力。
比如你是內容作者,要寫出有節奏感、有韻味的故事;比如你是程序員,怎么把代碼敲出美感,都涉及審美能力。
我認同一位設計師提到這樣的觀點:審美的時代紅利已至,人們已經過了“飽腹只求”的階段,步入了“精神消費”的新紀元。
追求美, 是每一個人的天性;崇尚美,也是社會發展趨勢。
一個有審美力的人,在未來一定是很受歡迎的人。

02
講故事的能力
以前我一直有一個疑惑。
為什么《圣經》這本書,會是世界上流傳年代最長,范圍最廣,翻譯最多的一本書。
后面,任正非說的一個觀點,我覺得很正確:
“《圣經》為什么那么普及,就是靠故事,小孩、老人都看得懂。”
說白了,《圣經》就是故事講得好。
人人都愛聽故事,好故事是有力量的。
不僅僅是導演、小說家需要精通如何講故事,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會講故事。
故事思維,就是一種場景思維。
我們每一個人,無論是做品牌、拉投資、找工作,還是賣產品、求晉升,甚至是找對象,講故事的能力都非常關鍵。
俞敏洪說過他從劉備身上獲得的啟發比較多。
其實他們兩人就有一個共同點:
劉備當年講了一個興復漢室的故事,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吸引到一大票牛人追隨,最終成就帝王霸業。
俞敏洪則在最開始的時候,講新東方能發展的故事,給大家描繪美好前景,把王強、徐小平等人拉過來一起干,通過一個一個的故事讓大家充滿信心,目標一致地往前進。
這個世界上最高明的行為,是用故事感染人,而不是用道理說服人。
講故事的能力越強,獲得的機會就越多。
有一句話很有意思:這個世界根本就沒有什么真相,只有故事。
可能有點夸大其詞,但不得不承認:
故事是有溫度的,它讓人變得更感性,更容易被說服。一個會講故事的人,往往更有魅力。

03
玩的能力
我們習慣性把“玩”這個詞解讀得過于貶義。
癡迷一些小愛好,就容易被說心思浮動、不務正業。
琢磨一些小玩意,就會被說玩物喪志。
最后呢,我們兩耳不聞窗外事,在讀書賽道上拼命往前趕,最后成為只會讀書,其余樣樣都不會的人。
其實,“玩”恰恰是一個人人性和創造力的體現,也必然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競爭力。
很多厲害的人,都具備“會玩”的特質。
阿城是一個會玩的,他不僅是文字高手,還是好廚子,好木匠,能打全套結婚家具,能修護難度極高的明式家具。
在美國定居時,他還玩車收入頗為可觀,從汽車墳場找一輛車,自己搗鼓改裝,品相好的古董車都能賣個大價錢。
趙元任也是會玩的,他有一首耳熟能詳的曲子《叫我如何不想她》,也是玩出來的。
有一次,趙元任去西湖邊游玩,進了西湖邊上一個木魚店。趙元任童心大發,就在木魚店里玩起了木魚。
他挑選出十幾個不同音色的木魚,并排成一排,用兩只手去敲木魚,敲出了一段旋律來,這個旋律成就了一個名曲。
愛玩的天性,是人類創造力的來源。
再加上現在是互聯網時代,每一個人都可以表達自身。
會玩的人,反而更容易嶄露頭角。
喜歡玩游戲的人,可以在制作攻略賺錢或是在直播間解說吸引流量;
喜歡旅游的人,可以做旅游博主,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美食,一邊游玩,一邊拍視頻接廣告。
你看,玩從來不是一件壞事。
學會玩,便學會了自洽。
玩得好,便能在這個時代里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04
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
“第一批原畫師,已經因AI被裁了。”
“某大型企業,因為引進AI,要裁員20%。”
這兩三年,人工智能帶來的危機感壓在每個人心頭上。
可就如李開復說的:雖然AI很強大,但是依然有無法克服的短板和弱點。
比如它的同理心。
更廣泛地說,在情感表達和思想洞察方面,AI仍有無法取代人的地方。
再聰明的機器,也是冰冷的;再強大的算法,也算不出內心的情感。
人與人之間的溫度,是AI無法取代的。
資深媒體人李翔舉了個例子:美國有三百萬的卡車司機,大部分都是男的。
隨著無人駕駛的發展,這些人都要下崗,只能回家負責家務。
而女性則不然,在美國有三百萬的秘書和行政助理,大部分人都是女性,她們協調、溝通的工作機器人就無法取代。
而其他的比如交易員、卸貨員,這些男性擅長的工作都會被機器替代。
但是女性負責的育嬰師、護理師這些職位,需要大量的情感溝通,這些工作是機器無法勝任的。
同樣的道理,AI會取代部分醫生,卻沒法取代有同理心的醫護人員。
醫患互動的核心是人,患者會更希望有一個溫柔的醫護人員來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AI會取代部分服務員,卻沒法取代熱情真誠的服務員。
我們家庭聚餐時,與喜歡的人約會時,更想看到的是服務員的笑容和周到的服務。
情感溝通、情緒表達,是未來最關鍵的技能。
當你學會如何給別人提供情緒價值,你就有了不被AI取代的資本。

05
溝通的能力
美國常春藤大學聯盟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他們對華爾街商界精英和華盛頓的政治家們發起一個問卷,題目是:
讓你現在重新回到大學,你會修好哪些課?
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門。
有寫作學、談判學、演講學、哲學……
但如果尋找這些課程內容的交集,就會發現它們大多都一個詞相關——溝通。
所以說,越優秀的人,越注重運用溝通的力量。
許多人都看過《當幸福來敲門》這一部電影。
男主克里斯從一位窮困潦倒的銷售員,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股票經紀人。
如果你仔細思考克里斯的奮斗之路,就會發現,促成他成功的除了努力,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
就是他非常擅長利用溝通抓住機會。
有一天,克里斯路過證券行,看到一個西裝筆挺的男人,克里斯對他很是羨慕和好奇。
他大膽地走上前去跟對方搭話,詢問對方的職業:“你是干什么的?你是怎么干的?”
男人指了指前方的證券行,說:“我是股票經紀人。”
兩人隨之就聊了起來。
因為這次溝通,他了解到了股票經紀人這個行業。
于是,他快速地更換行業,用盡一切努力想要進入證券公司的大門。
在面試那天,他因為種種原因,衣著潦草地出現在面試官面前。
換作一般人,遇到這樣的情況,也許早就在內心打了退堂鼓。
克里斯卻向面試官坦白:自己并非不用心準備,只是因為沒有付清停車罰款,被拘捕了。
這時,面試官問:“假如有人不穿正裝就跑來面試,而我卻錄用他,你會怎么評價?”
克里斯笑著回答說:“那他的褲子一定很不錯。”
簡簡單單一句話,巧妙風趣又深得人心。
因為這次溝通,克里斯進入了他所夢寐以求的證券行業。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說:
假如溝通是一樣商品,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事物都高昂的價格來購買這種能力。
人生在世,一張會說話的嘴,就是一張能幫助你平步青云的梯子。
學會溝通,是我們需要用一生修煉的本領。
▽
劉墉的兒子劉軒是散文專欄作家,女兒劉倚帆獲得美國“總統獎”,入讀世界頂尖的沃頓商學院。
有人問他教育的訣竅,劉墉回答說:培養底層能力,優秀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什么是底層能力?
其實就是時代無論怎么變遷,都永遠重要的能力。
原標題:《未來十年,不被淘汰的5種稀缺能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