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雷軍每天10公里:馬拉松如何重塑中國企業家精神?
寫在前面:當馬拉松成為輿論風暴眼
春天到了,萬物復蘇,又到了動物交配的季節。春暖花開,草長鶯飛,春天,處處透著生機和浪漫,動物們自然也不會放過……

2025年春天的某場馬拉松賽事上,一張賽道親密照引發軒然大波。拍攝者事后公開致歉,但輿論已如脫韁野馬——有人痛斥“運動精神被玷污”,有人質疑“馬拉松成了新獵場”。
這場風波恰似一面多棱鏡,折射出中國企業家群體在運動選擇上的深層命題:當高爾夫球場上的雪茄換成跑鞋里的汗水,當登山裝備被心率帶取代,為什么馬拉松會成為新時代企業家的“必修課”?又為何這項最樸素的運動,反而最能檢驗商業領袖的成色?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今天的馬拉松賽道,早已不是單純的競技場。
作為中國戰略品牌專家,金科認為,這場風波恰恰暴露出公眾認知的錯位——不是馬拉松本身有問題,而是少數人的不良行為偏離了這項運動的本質精神。
當我們把目光投向雷軍、王石、魏立華等商業領袖的跑步哲學時,會發現馬拉松與企業經營的深層共鳴,遠比表面的爭議更值得探討。
第一章 運動選擇的商業隱喻:從身份符號到精神修煉
在珠峰之巔揮動企業旗幟的登山者,在阿爾卑斯雪場談生意的滑雪愛好者,這些曾是企業家彰顯實力的經典畫面。但近年來,君樂寶魏立華用3年跑遍六大滿貫賽事,小米雷軍以日均10公里刷新商界跑者紀錄,萬科郁亮用3小時06分的全馬成績重新定義“總裁配速”。這種集體轉向絕非偶然。

1993年,24歲的雷軍加入金山軟件,白天寫代碼,晚上加班到深夜。面對高強度工作,他選擇用跑步對抗疲憊:“每天繞著北京中關村跑5公里,跑著跑著,腦子就清醒了?!?/p>
這一跑,就是30年。
2024年北京半程馬拉松賽場上,54歲的雷軍以1小時53分刷新個人紀錄,背后是30年累計6萬公里的堅持——相當于繞地球赤道1.5圈。
小米上市前夜,雷軍凌晨四點起床跑步;武漢封城期間,他戴著口罩在小區里一圈圈繞行;甚至在發燒39度時,仍堅持完成當日訓練計劃。
“跑不動的時候,我就告訴自己:現在停下一步,明天就可能放棄十步?!边@種近乎偏執的堅持,與小米“死磕性價比”的商業模式如出一轍。
那么,小米跑團又是如何從高管減肥訓練營進化到企業文化符號的呢?
在小米科技園,每天中午12:25的“配速600”集結號,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這個被戲稱為“最強減肥訓練營”的跑團,不僅讓成員瘦身40斤、重獲健康,更孵化出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六星跑者旦哥。

跑團每周二的間歇訓練和周末奧森LSD(長距離慢跑),將馬拉松的“分段目標法”融入工作——正如MIUI音效設計師旦哥所言:“承諾的事情我都會做到,自己的招牌不能砸。”
作為中國戰略品牌專家,金科結合自身的跑步經驗,在調研過案例資料后悟到:馬拉松的本質是“與自我對話的持久戰”。
長城汽車魏建軍在工廠里鋪設跑道,將晨跑變成管理層的“戰略晨會”;三七互娛李逸飛把游戲行業的“快速迭代”思維融入訓練計劃,用PB(個人最佳成績)考核團隊執行力。
正所謂“順著人性賺錢,逆著人性修煉”,這些案例都證明了馬拉松的“反人性”特質——持續付出、延遲滿足、突破極限——恰恰是企業穿越經濟周期的必備素質。
第二章 賽道即商道:馬拉松精神的四重商業啟示
1、耐力的經濟學:雷軍的“配速哲學”與小米的長期主義
“人生和創業一樣,前10公里靠體力,中間10公里靠毅力,最后7公里靠信念。”雷軍的馬拉松三段論,早已融入小米的戰略基因。這位每天雷打不動跑10公里的企業家,用腳步丈量商業的邏輯: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暴跌36%時,他既未盲目降價促銷,也未跟風造車風口,而是像調整馬拉松呼吸般穩住節奏,帶領團隊閉關三年投入千億研發資金。
這種“配速哲學”的成果在2023年全面爆發——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第三、IoT設備連接數超8億的成績單背后,是澎湃OS系統、仿生機器人等12000項專利的厚積薄發。
正如馬拉松跑者要抵抗中途加速的誘惑,雷軍也拒絕短視的“沖刺”。

2024年小米SU7 Ultra發布時,他用“三電機系統+3萬轉電機技術”對標保時捷,卻將價格壓低至52.99萬元,這種“技術普惠”策略恰似跑者對步頻的精準控制——既保持速度又不透支體力。
當友商還在硬件溢價中賺快錢,小米已通過“硬件+軟件+生態”的協同模式,在智能汽車賽道跑出“竹節式增長”:2025年SU7 Ultra預售2小時破萬臺,市值突破1.4萬億港元。雷軍用行動證明,真正的進步從來不是沖刺,而是以穩定配速持續向前。
2、挫折的辯證法:從撞墻期到第二增長曲線
馬拉松的“撞墻期”與企業經營的至暗時刻,本質都是突破極限的契機。
2020年疫情沖擊下,海底撈借鑒馬拉松補給策略推出“能量膠”式小份套餐,西貝莜面村賈國龍用“分段目標法”復蘇門店,而雷軍的選擇更具顛覆性——當市場質疑小米造車是“PPT造車”時,他考取賽車駕照,親自試駕170多款車型,將工程師思維融入汽車設計。

這種“主動擁抱痛苦”的姿態,與尼采“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的箴言不謀而合。
小米的成長史就是一部“撞墻突圍”史:2018年市值暴跌至473億美元時,雷軍說服董事會斥資36億港元回購股票,啟動“五年投入1050億研發”計劃。
這份痛苦在2025年轉化為驚人的爆發力——SU7 Ultra用三電機系統打破豪車定價規則,汽車業務年營收預計超200億。正如雷軍在武漢大學演講中所說:“當你覺得某件事特別難時,說明你正在突破天花板。”
他甚至在發燒39度時仍堅持完成當日跑步計劃,這種“反人性”的堅持,正是穿越商業周期的密鑰。

3、團隊的節奏感:小米跑團的“人車家全生態”
在2024宿州長三角企業家馬拉松中,參賽者們發現:企業經營與馬拉松控速異曲同工。小米跑團成員玲玲的蛻變堪稱典范——從完成崇禮73公里越野賽到提升工作效率,她將“大目標拆解為每日可執行單元”的方法論,恰似小米生態鏈的“投資+孵化”模式:既保持生態活力,又避免大企業病。
這種特有的節奏感在小米科技園具象化為每天12:25的“配速600”跑團集結,成員們從程序員到高管,用汗水澆筑出“人車家全生態”的協同智慧。

雷軍深諳“團隊配速”的重要性。當小米從“性價比之王”轉向高端市場時,他要求全員撕碎舒適圈:手機均價推至6499元對標蘋果,汽車直插BBA腹地。
這種戰略轉向的底氣,源自跑團訓練中磨礪出的“動態平衡”能力——就像小米妙享桌面實現多設備無縫協同,造車業務復用手機供應鏈能力,形成“智能硬件+智能制造”的雙輪驅動。正如馬拉松冠軍基普喬格所說:“一個人可以跑得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跑得更遠?!?/p>
4、責任的丈量儀:從個人PB到社會碳足跡
當馬拉松跑者用腳步丈量城市,企業家也在用責任重新定義商業尺度。萬科打造“馬拉松友好社區”時,用跑道長度換算碳減排量;萬達將賽事贊助與綠色建筑認證綁定。
而小米的實踐更具科技溫度:連續五年舉辦黑客馬拉松,將編程競技與鄉村教育捐贈結合;2040碳中和承諾下,SU7 Ultra采用碳纖維組件,整車可回收率達95%。
這種責任不是簡單的公益營銷,而是如馬拉松補給站般的系統設計——小米昌平智能工廠通過AI仿真系統研發“泰坦合金”,讓大壓鑄工藝的能耗降低30%。
雷軍常說:“優秀的公司賺取利潤,偉大的公司贏得人心?!?/p>
他將5%硬件綜合利潤率的承諾,轉化為科技普惠的實踐:Redmi Note系列累計銷量突破3億臺,讓5G手機滲透至印度貧民窟;無障礙功能開發覆蓋視障用戶超千萬。
這種責任丈量,恰似跑者追求PB(個人最佳成績)時的自我超越——不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有意義。正如管理學家德魯克所言:“企業的本質是為社會解決問題”,小米正用馬拉松般的堅持,書寫科技向善的新范式。
第三章 污名化背后的集體正名:中國商業文明的新注腳
回到那場引發爭議的賽事,涉事企業家的個人行為固然值得反思,但更需警惕“一葉障目”的認知陷阱。正如馬拉松歷史上既有赤腳跑者阿貝貝的傳奇,也有服用禁藥的丑聞,不能因個案否定整項運動的價值。

作為中國戰略品牌專家,金科認為,這場風波恰恰印證了商業與體育的共通法則——真正的價值不在于聚光燈下的瞬間,而在于持續踐行的底層邏輯。
當下的中國商界,正以腳踏實地的行動上演集體正名運動:
食品行業中,君樂寶的“牛奶補給站”不僅為賽事提供能量,更將公益資金注入“企跑計劃”,在寧夏貧困山區建起20座移動牧場。這種“跑一步捐一分錢”的商業模式,讓企業責任成為可量化的賽道刻度。
科技領域里,雷軍的小米運動APP已沉淀超8000萬用戶數據,通過AI分析跑姿、心率等指標反哺智能穿戴研發,形成“用戶痛點-實驗室攻關-產品迭代”的閉環生態。

而小米跑團成員徐珂的案例更具溫度——這位曾因抑郁休整的工程師,通過三年累計3800公里的奔跑重拾活力,其主導的MIUI無障礙功能升級,已服務超200萬視障用戶。
制造業的創新更顯硬核:格力電器將馬拉松“撞墻期”管理引入生產線壓力測試,使空調組裝線故障率下降37%;長城汽車則通過采集員工晨跑步頻數據,優化出每分鐘68步的“黃金生產節拍”,讓哈弗生產線效率提升15%。
服務業的變革同樣驚艷:攜程推出的“跑者文旅專線”覆蓋廈門、西安等30座賽事城市,將42.195公里賽道延伸為城市文化長廊;南通企業馬拉松直接將賽道鋪設在濠河風景區,讓參賽者在明清古建與當代產業園交織的時空里,感受“奔跑即招商”的城市經營智慧。

這些實踐,都印證了管理學家德魯克“知行合一”的箴言。
當張朝陽在奧森5公里直播中拆解量子力學,當周鴻祎用“創業馬拉松”比喻網絡安全攻防,中國企業家正將長跑哲學融入商業基因——就像杭州創業馬拉松倡導的“勻速致勝”,參賽企業五年存活率高達78%,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作為中國戰略品牌專家,金科需要特別指出:馬拉松從不是逃避現實的烏托邦,而是檢驗企業家精神的試金石。它的真正價值,不在于社交媒體上的打卡照片,而在于那些無人喝彩時的堅持腳步。
這一切,正如孫海兵在天山腳下用十年奔跑打造環保帝國,正如阿依努爾·木斯塔菲在荒漠中跑出文旅新生態,偉大的企業往往誕生于經濟周期的“孤獨賽”。
結語:跑向未來的商業文明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中國企業家正以腳步丈量商業文明的厚度。馬拉松的起源本就不是勝利者的狂歡,而是關乎存亡的使命傳遞——正如雷軍用20年奔跑淬煉出的小米萬億市值,正如小米跑團成員海英從產后抑郁跑成“辣媽高管”,他們的足跡早已超越個人奮斗,凝結為時代奮進的群體圖騰。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商業賽道上的風浪終會平息,但馬拉松教給企業家的智慧永恒閃耀:真正的勝利者不在起跑時的掌聲里,而在無人喝彩時的堅持中。正如詩人艾略特所言:“我們稱為開始的往往是結束,作結是為了重新出發?!?/p>
當雷軍們仍在長路上敬畏前行,當海英們的奔跑仍在續寫傳奇,中國商業文明的密碼已然清晰——人生沒有白跑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