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歷時十年,我國學者揭示靶向腸-關節軸可治療骨關節炎
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盡管之前的研究已證實腸道微生物群的代謝產物在全身性免疫和代謝紊亂中的功能作用,但很少有研究探討這些代謝產物在諸如關節疾病等具有局部效應的病癥中的可能作用。
骨關節炎(OA)是一種常見的局部關節疾病,全世界有超過 5.95 億人受其影響。然而,其潛在機制尚未完全明了,也沒有能改變疾病進程的藥物可用。了解骨關節炎的發病機制并開發基于機制的治療方法是臨床迫切但尚未滿足的需求。
腸道微生物群失調以及幾種微生物代謝產物與骨關節炎有關,然而,腸道與關節之間是否存在功能軸尚未確定。
膽汁酸(Bile acids)是一類重要且豐富的微生物代謝產物,可通過法尼醇 X 受體(FXR)等受體發揮信號分子的作用。在腸道 L 細胞中抑制 FXR 可刺激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的生成和分泌,而 GLP-1 受體(GLP-1R)激動劑在骨關節炎中表現出抗軟骨降解作用(GLP-1 受體激動劑司美格魯肽已在近期的臨床試驗中顯示能夠顯著改善骨關節炎),這表明 GLP-1 可能是腸道與關節之間的一種潛在聯系介質。
上述發現提出了存在一種可發揮作用且可作為靶點的腸道-關節軸的可能性。鑒于膽汁酸受體是頗具前景的靶點,且已有多種獲得美國 FDA 批準的藥物可用,因此,了解膽汁酸代謝和信號傳導的重要性及其與骨關節炎的相關性,可能會帶來此前未曾實現的轉化機遇。
2025 年 4 月 4 日,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老年骨關節疾病防治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雷光華/曾超/魏捷教授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謝岑研究員團隊合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 Science 上發表了題為:Osteoarthritis treatment via the GLP-1–mediated gut-joint axis targets intestinal FXR signaling 研究論文。
該研究基于雷光華教授帶領團隊建成的大樣本、穩定隨訪、前瞻性自然人群隊列“湘雅骨關節炎研究(Xiangya Osteoarthritis Study)”的創新發現,歷時十年,首次系統揭示了“腸道細菌–膽汁酸–腸道FXR–GLP-1–關節軟骨軸”在骨關節炎中發揮重要作用,而已上市藥物熊去氧膽酸可通過抑制腸道 FXR 治療骨關節炎,系統提出了骨關節炎的“腸-關節軸”發病機制新學說,突破了骨關節炎是一種局部因素所致疾病的傳統認知,開辟了臨床轉化新方向。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對兩個獨立隊列總計 1868 名個體進行有針對性的代謝組學分析,發現骨關節炎患者與對照組相比,膽汁酸代謝發生改變,血液中甘氨熊去氧膽酸(GUDCA,膽汁酸的一種)水平降低。在將減少的 GUDCA 與骨關節炎嚴重程度指標相關聯時,也觀察到了類似的模式。而 GUDCA 補充劑可通過抑制 FXR 減緩小鼠骨關節炎的進展。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腸道干細胞中 FXR 的敲除,通過增強干細胞增殖增加了 GLP-1 陽性的 腸道 L 細胞的數量,從而導致血清中 GLP-1 水平升高。GLP-1R 陽性細胞(而非 GLP-1 陽性細胞)存在于關節中。在關節腔內注射 GLP-1R 拮抗劑艾塞那肽,可消除 GUDCA 對骨關節炎的治療效果,這表明腸道 L 細胞產生的 GLP-1 進入關節以改善骨關節炎的進展。此外,向關節腔內注射 GLP-1R 激動劑利拉魯肽可減輕小鼠的軟骨退化。
研究團隊進一步對 981 名個體的糞便樣本進行的宏基因組測序,結果顯示,骨關節炎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失調,尤其是腸道鮑氏梭菌(Clostridium bolteae)相對豐度降低。在該隊列中,腸道鮑氏梭菌與 GUDCA 的正相關性最強。在小鼠體內,腸道鮑氏梭菌的定植會提高熊去氧膽酸(UDCA,GUDCA 的前體)的水平,并減緩骨關節炎的進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鼠中,補充熊去氧膽酸(已獲美國FDA批準上市)可通過這種腸道-關節軸減輕骨關節炎的進展。更重要的是,在 5972 名骨關節炎患者的隊列研究中,使用熊去氧膽酸治療也與這些患者的疾病進展風險降低有關(降低了患者因骨關節炎進展而進行關節置換手術的風險)。

腸道細菌-GUDCA-腸道FXR-GLP-1-關節信號軸為骨關節炎提供了一種潛在治療方法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歷時十年,從人群出發,再到細胞、類器官和動物模型,最后回到人群,系統揭示了“腸道細菌–GUDCA–腸道FXR–GLP-1–關節軸”在骨關節炎中發揮重要作用,闡明了抑制腸道 FXR 通過影響干細胞命運從而促進 GLP-1 分泌的新機制,揭示了安全性良好的已上市藥物熊去氧膽酸(UDCA)有望通過抑制腸道 FXR 治療骨關節炎,也為 GLP-1 受體激動劑(司美格魯肽)顯示出的改善骨關節炎效果提供了理論依據。
論文鏈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t0548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