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揚州三月下揚州,大運河畔史公祠!比岳飛更悲壯,被乾隆皇帝追封

春暖花開出游季,煙花三月下揚州。三月的揚州,大運河畔垂柳拂波,宋夾城內紫蘭初綻,瘦西湖上舟楫如織。這座被唐詩宋詞浸潤千年的城市,在春色中仿佛一卷徐徐鋪展的水墨長卷。而揚州大運河文化旅游度假區,恰似這幅長卷中最厚重的筆觸——這里不僅流淌著運河千年的商旅文脈,更矗立著一座鐫刻著民族氣節的豐碑:史可法紀念館。


史可法紀念館位于度假區內的梅花嶺畔,是一座紀念明末抗清英雄史可法的祠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始建于清乾隆年間,以饗堂、碑廊、衣冠冢、梅花嶺為軸線,層層遞進,將訪客引入一段悲壯的歷史時空。饗堂內,乾隆御筆“褒慰忠魂”的匾額高懸,兩側楹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墨色蒼勁。


堂內正中供奉著史可法的塑像,只見史公坐像身著明朝官服,眉宇間凝著山河將傾的憂思,案頭一方硯臺、一柄長劍,無聲訴說著文人風骨與武將擔當。兩側陳列著他的手跡和珍貴文物,如玉腰帶、象牙印章等,讓人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


史可法,字憲之,號道鄰,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與揚州的故事,是血色浸染的史詩。1645年清軍南下,時任南明兵部尚書的史可法困守孤城。清軍統帥多鐸五次勸降,他回以“城存與存,城亡與亡”八字血書。城破之際,史公自刎未成被俘,面對利誘威逼,他擲地有聲:“吾為天朝重臣,豈可茍且偷生!”最終血濺揚州,尸骨無存。百姓含淚將其衣冠葬于梅花嶺下,從此嶺上寒梅歲歲凌霜而開,恰似忠魂浩氣長存天地。



穿行在紀念館碑廊,歷代名家的題詠令人心潮翻涌。林則徐“公死已無明社稷,我來猶見古衣冠”道盡遺恨,郭沫若“騎鶴樓頭,難忘十日;梅花嶺畔,共仰千秋”飽含追思。最震撼處當屬衣冠冢前的“墓土墻”——取自全國29省市的泥土,象征著忠魂永駐華夏大地。



“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史可法紀念館是一座紀念英雄的祠堂,也是一座精神的豐碑。承載的不止是一位民族英雄的故事,也是一面映照氣節的明鏡,一座安放心靈的祭壇,更是一盞永不熄滅的精神明燈。正如饗堂前那株四百年的參天古樹,縱使歷經雷火仍吐新綠——氣節不死,山河永固;忠魂長在,明月千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