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小副刊做大文章,新民晚報《夜光杯》座談會在京舉行
3月31日,“夜光杯”讀者作者編者座談會在北京中國現代文學館召開。十余位文壇名家和讀者素人齊聚一堂,對《夜光杯》副刊的傳承與發(fā)展展開座談,并一同見證新書《自有夜珠來:<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選粹》發(fā)布。上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嘉鳴,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出席座談會并講話。

座談會現場
新民晚報·夜光杯展板
創(chuàng)辦于1946年5月1日的新民晚報《夜光杯》,是中國報紙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副刊,明年就將迎來創(chuàng)刊80周年?!兑构獗犯笨鳛橹袊鴼v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之一,以文學為錨,既記錄著上海的腔調與溫度,也映照著中國社會的精神圖譜,它證明了真正的文化品牌無需刻意標榜先鋒,只需扎根生活、敬畏文字,便能超越媒介載體的局限,在代際傳承中永葆青春。
《自有夜珠來:〈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選粹》發(fā)布
《自有夜珠來:夜光杯美文征集佳作選粹》書影
“小小的副刊,做大大的文章”
91歲的人民藝術家王蒙,十年前曾將自己在《新民晚報》副刊上發(fā)表的作品結集出版為《只要心兒不曾老/夜光杯文叢》一書。作為《夜光杯》的老作者,座談會當天他因故不能到會,特地發(fā)來了提前錄制的祝賀視頻:“《夜光杯》非常純真、誠懇,同時有民間性,和實際生活、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還有健康、和善和友愛的精神,使人讀了有幸福感、輕松感?!?/p>
文藝評論家、詩人、作家謝冕
“《新民晚報》在我的心目當中就是‘親民晚報’,我也是《夜光杯》的老朋友?!弊鳛榈綀鲎钅觊L的先生,今年已經93歲的詩人、評論家謝冕第一個發(fā)言:“《夜光杯》這個小小的副刊,做得是大大的文章。是雅的,也是俗的;是專業(yè)的,也是業(yè)余的。作者的年紀大小無關重要,老年人寫,年輕人也寫。我就在《夜光杯》的幫助、鼓舞下寫稿幾十年了。一開始是編輯約,我就寫,后來編輯不約,我也寫。”
“《夜光杯》非常平等,不分成名作家、無名作家還是學習寫作的人,一律平等,很民主、很自由。編輯從不改動我的文章,也沒有退過稿,而是不斷地表揚我、鼓勵我,說我文章寫得太好了!人都要表揚,表揚以后就很來勁。”謝老真誠而充滿童趣的發(fā)言,頓時活躍了現場的氣氛。

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和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詩人吉狄馬加在會上
“我倒是沒有怎么被退過稿,但《夜光杯》的編輯也沒怎么好好‘夸’過我,所以我這心里就覺得七上八下的。”中國作協副主席、中國現代文學館館長李敬澤的開場白也幽了一“默”?!跋颉兑构獗分戮??!兑构獗返浇衲?9年了,說老實話,此時此刻,中國報紙的副刊堅持下來的其實已經不多了,很大程度上確實是同整個媒介條件的變化有直接關系。但《夜光杯》不僅堅持了下來,還跨越不同的媒體格局、不同的媒介條件,從一張紙質的報紙,同時也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向互聯網、向新傳播媒介的轉型、遷徙。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p>
“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現代文學、中國的現代語文都發(fā)端于報紙副刊。這與19世紀末,報紙作為大眾媒介,作為市民媒介的興起密切相關。我們現在回顧現代文學,比如魯迅先生就是個副刊作家,大量的文章,隨筆、雜文都是發(fā)在各種各樣的副刊上。所以副刊作為一個特定的文化媒介,曾經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實際上參與塑造了我們現代文化中一些至關重要的文體、至關重要的文類——這些文類的興盛都是現代媒介下副刊的產物,可以說承載著我們中華文脈中至關重要的現代發(fā)展?!?/p>
“在當下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時代,如何把這樣深厚的,由悠久文脈而來的隨筆、小品、雜文的傳統承續(xù)下去并且發(fā)揚光大?進而成為在新時代、新的媒介條件下具有充分活力、具有充分的作者、讀者基礎的文類,是我們所面臨的很重要的一個使命、一個任務、一個空間。新民晚報《夜光杯》理應當仁不讓地承擔起這樣一個使命。”李敬澤說。
“一份送至千家萬戶的活頁文學刊物”
上海話、里弄,上海產的麥乳精、樂口福(上世紀70年代,國內頗具代表性的飲料品牌)以及上海的《新民晚報》,是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曾幾何時對滬上的最初印象。
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梁曉聲
“有相當長的時間,我是不敢給《夜光杯》投稿的,短文并不好寫,一寫就寫長了。對于一個有幾十年寫作經歷的寫家來說,在有限字數內把文章寫得有品質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痹谶@位75歲的作家看來,“通過這樣一種隨筆、小品文的寫作,實際上體現了我們文學的民間性?!倍缎旅裢韴蟆犯笨兑构獗?,“就像是一份送至千家萬戶的活頁文學刊物?!?/p>
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名譽會長、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詩人吉狄馬加在發(fā)言時表示自己在上海出差時,經常會看到很多市民在閱讀《新民晚報》,“而在北京,我所居住的那個院子也有老同志會訂閱《新民晚報》?!?/p>
“一份報紙有沒有自己的面貌,有沒有自己的特點,能不能形成自己的傳統?這種文化是需要積累的,79年來,《夜光杯》獲得那么多的忠實讀者,好幾代人的關注和喜愛正是得源于此。當前我們的報業(yè)都在進行融媒體改革,借用新的傳播方式能讓它的閱讀量更廣,但不管怎樣,最重要的是傳統。祝愿這份報紙越辦越好,我也要爭取成為《夜光杯》的作者?!奔荫R加說。
作家葉稚珊在會上
76歲的作家葉稚珊與丈夫徐城北都是《夜光杯》多年的老作者。生在北京、長在北京的她表示自己雖然在上海沒有親戚,但對這座城市和《新民晚報》有一種天然的親切感?!俺松弦惠叄覀兒瓦@份報紙是兩代人的緣分。幾十年前我最初寫作的時候,就不知天高地厚地給《新民晚報》寄去,從來沒被退過稿,甚至也不要求我做修改?!?/p>
盡管現而今深居簡出,葉稚珊卻對去年的熱播劇《玫瑰的故事》留有印象?!斑@部劇里有句臺詞,‘你為什么要去北京,北京到底有誰在?’‘北京到底有誰在?’現在也成了北京文創(chuàng)的一個用語,很多公園內都寫著這句話,下面介紹的是名勝古跡。我也在想自己跟上海的緣分,‘上海到底有誰在?’我想說,上海有我喜歡的人,還有《新民晚報》。那里的衣食住行我都喜歡?!?/p>
“《夜光杯》是文字釀成、文學釀成的美酒”
老作家們談起《夜光杯》念茲在茲,中生代乃至更年輕的作家、作者們一樣同這份副刊緣分匪淺。魯迅文學獎獲得者、70后作家陳倉是“上海女婿”,他笑言正是得益于能在《夜光杯》上發(fā)表作品,提高了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拔业恼赡改锸恰缎旅裢韴蟆返闹覍嵶x者。天天早晨起來一杯茶、一副老花鏡、一張報,停留最多的版面就是《夜光杯》。幾十年如一日,這是她生活的標配?!?/p>
魯迅文學獎獲得者、作家陳倉
“2010年上海世博會前夕,某天晚餐,丈母娘主動炒了一盤臘肉,還放了辣椒,沒有放糖,完全根據我陜西老家的口味準備的。原來她看到了我在《夜光杯》上的署名文章,從那天起,我在她心中的地位蹭蹭地上升。受到鼓舞,我從《夜光杯》起步,寫到全國各地的報刊雜志,寫出了一個魯迅文學獎?,F在我每出一本書,丈母娘都是推廣大使,總是第一時間把書贈給親戚朋友,而且驕傲地說,我女婿是一個作家,他的文章上過《新民晚報》的《夜光杯》?!?/p>
作家、北京作協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喬葉
北京作協副主席,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喬葉,十余年間在《夜光杯》上發(fā)表了大幾十篇作品。她表示自己和編輯之間溝通往來,“相處得就如親友一般”?!罢且驗樗麄冇袑捜荻?、有包容度,決定我這樣的作家寫得很松弛、很幸福。當然了,有這樣感受的人不只我一個?!兑构獗返拿制鸬镁秃?,杯中有美酒,美酒就是文字,是文字釀成、文學釀成的美酒?!?/p>
80后作家陳佳勇,在1999年以一篇《來自沈莊的報告》獲首屆“新概念”作文大賽一等獎,由此被保送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中文系學生會主席。他回憶說,自己在初二便開始在《新民晚報》“桃李芬芳”專欄發(fā)表文章,從那時起就立志要報考中文系或者新聞系。自2023年開始至今,陳佳勇在《夜光杯》上陸陸續(xù)續(xù)發(fā)表了20多篇美食文章,“我感受到了編輯團隊對于文章質量的嚴格要求,也發(fā)現在今天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系不同于過去上下游的關系,而更像是一種平等的朋友關系。我會努力每個月都在《夜光杯》上寫一篇文章,用普通的文字抒寫溫暖的感情?!?/p>
征文活動入選作者張志豪
21歲的馬來西亞留學生張志豪是座談會上最年輕的一個。正在華東師范大學讀大二的他,在去年3月開啟的《夜光杯》美文征集活動中脫穎而出。“后來我還參加了青年寫作計劃。一路走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大家都說文科不再熱門的當下,《夜光杯》讓我敢去寫作?!?/p>
“我的故鄉(xiāng)馬來西亞是長夏無冬的,而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春天的萌發(fā)、秋天的蕭瑟、冬天的凜冽。讓我突然懂得了《文賦》中陸機寫的那句‘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四季教會了我,寫作不是純粹的模仿,而是要用冷暖去切實感受這個世界,用文字去敘述生命的故事?!?/p>
《新民報》后人,花腔女高音歌唱家、作家吳霜(前排左二)
《新民晚報》的前身是1929年9月9日在南京創(chuàng)刊的《新民報》。值得一提的是,在31日召開的座談會上,兩位《新民報》的后人張寶林、吳霜也來到了現場?;ㄇ慌咭舾璩?、作家吳霜在發(fā)言時回憶了父親,著名戲劇家吳祖光那代報人的文人風骨。

作家、新民報后人張寶林為《夜光杯》題詞
“1945年,重慶談判。老爸當時才28歲,但已經寫出了《風雪夜歸人》,是非常棒的劇作家。同時他還是《新民報》副刊的編輯,在柳亞子和尹瘦石兩位先生合辦的詩畫展上看到了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馬上就意識到這篇詞作的價值,沖破很多阻力發(fā)表在《新民報》副刊上。這件事是《新民晚報》副刊的一個驕傲,肯定也是我們家的驕傲,是我的驕傲。老爸在世時從沒說過這件事,起碼我的耳朵里沒聽他說過,現在這是大家津津樂道的美談佳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