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寫|來自中國的救援隊,用應急燈點亮曼德勒的夜

3月31日深夜,中國救援隊在曼德勒一處發現生命跡象的公寓開展救援。本文圖片均由 澎湃新聞記者 陳忠善 攝
緬甸曼德勒,3月31日夜,時針指向十一點,這座城市的喧囂早已沉寂,唯有倒塌公寓的廢墟上,燈火通明,機械轟鳴。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跨國救援正在緊張進行。
來自中國廈門市的曙光救援隊,藍色身影在探照燈下格外顯眼,他們已在這片廢墟上連續奮戰7小時。
7小時前,他們用生命探測儀捕捉到的一絲微弱信號——那是被困者“爾航”(音譯)從廢墟中傳來的生命氣息。

尋找幸存者,是救援隊深夜不眠不休的動力。
高溫天氣下,曼德勒當日最高氣溫飆升至43度。即便夜幕降臨,熱浪依舊肆虐,救援隊員們的制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第一層樓板已經打通,然后準備打第二層樓板。影像顯示,(生命體)應該在地下二層以下的位置。”晚11時20分,廈門曙光救援隊隊長王剛介紹。
“我們的伙伴已經持續工作整整一天了,現在還在現場全力搜救這個疑似的幸存者。”王剛的聲音沙啞而堅定,“希望有一個好結果,盡早挽救生命,這是我們曙光救援隊來到這里的使命。”

3月28日14時20分,緬甸發生7.9級地震。當天,廈門市曙光救援隊的22名隊員緊急集結,作為國家首批跨國救援社會力量,他們連夜啟程。
特搜小組從廈門高崎國際機場出發,攜帶地震救援搜索、破拆、通訊指揮等129臺套裝備,總重1.2噸,3條搜救犬隨行,直奔震中曼德勒。
這支剛通過建筑物倒塌搜救、水上搜救“雙一級”測評的精英隊伍,曾在模擬7.2級地震中48小時完成117項任務,如今直面真實災難,他們專業、高效,用科技與時間賽跑。
王剛向澎湃新聞介紹,3月31日,聯合國INSARAG救援系統(即“國際搜救咨詢小組”)授予廈門市曙光救援隊編號“CHN013隊伍”,于當地時間10時7分抵達曼德勒向UCC(即“城市搜救協調中心”)報到。
3月28日發生的地震震中靠近緬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該市是緬甸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據中國駐緬甸使館2021年12月發布的信息,曼德勒約有7萬名華人華僑,占該市總人口的近10%。
視頻中顯示,曼德勒市區地震后的慘狀令人觸目驚心;曾經的繁華街道,如今滿目瘡痍;多棟公寓底部完全坍塌,瓦礫堆積成山;周邊大量建筑墻體開裂,玻璃碎裂。

一名隊員表示,地震給城市環境影響同樣嚴重,道路龜裂,交通擁堵。通訊信號時斷時續,居民們或聚集在臨時帳篷中,或在廢墟附近徘徊。
救援人員如何在短時間內了解搜救區域信息并開展行動呢?曙光救援隊志愿隊員國際救援組副組長戈昊怡在現場介紹,首先判斷是辦公區域還是居住區域,平時有多少人出入;第二,是否存在老人、小孩、孕婦等情況;第三,注意之前是否有呼救信息,最后的敲擊聲和呼救聲是在什么時候。還有其他更多詳盡信息都有利于救援,包括地震前建筑物沒垮塌時的情況,有幾層、有無地下室等等。
曙光救援隊搜索小隊領取到長城賓館搜救任務,救援隊接指令后立即組織人員攜帶裝備前往現場。
地圖顯示,長城賓館距離曼德勒市中心僅三公里。曙光救援隊到了長城賓館現場勘察后,確認長城賓館已完成搜救作業。
很快,隊員們趕往第二個搜救點。隊員商華鴿介紹,江西宜春一漆姓男子在搜救點現場向曙光救援隊求助。他介紹,地震發生時他從三樓高度跳下逃生,而自己的親哥被埋廢墟中。
隊員們使用蛇眼可視鏡頭和生命探測儀多次探測并敲擊回聲,遺憾未獲得生命跡象。
“只要沒有生命跡象,我們就要立刻趕到下一地點,為其他被埋民眾盡全力爭取生還可能。”商華鴿說。

之后,曙光救援隊又趕往曼德勒41街83號及84號附近開展救援。
下午6時30分許,曙光救援隊的搜救小組已經進行了5個工作面的排查。在最后一個工作面——一棟公寓樓附近,隊員們排查了近3個小時。
最初進入工作面時,他們聽到了有管道敲擊的聲音,后面聲音又消失了。
在磚礫堆積如山的廢墟上,他們用生命探測儀捕捉生命跡象,儀器反映生命體征比較微弱。“經過反復的多方位探測,我們最初判斷有可能是動物,因為這個生命體在移動。”
當晚11時30分,曙光救援隊隊員仍在現場搜救。
于他們而言,在這場與死神的賽跑中,每一秒都至關重要。
澎湃新聞了解到,從3月31日晚至4月1日凌晨,中國多個救援隊陸續加入其中,接力救援。
截至4月1日上午7時40分,救援還在繼續。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