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235
  • +1
    28

潘世圣|新見抗日英烈鐘崇鑫及南京保衛戰資料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榮休教授 潘世圣
2025-04-04 10:43
来源:澎湃新聞
上海書評 >
字号

近來陸續考讀十余年前搜集的有關南京保衛戰的日文資料,其中有日本著名出版家兼新聞記者山本實彥(1885-1952)的中國見聞記系列。在1938年4月出版的《凝視興亡之際的中國》(原題『興亡の支那を凝視めて』,東京:改造社)一冊中,意外發現了十年前曾引發海峽兩岸媒體熱切關注的抗日英烈鐘崇鑫殉國及南京保衛戰的重要信息,現謹參合中日其他諸種文獻,予以譯述披露并略作考辨。

關于鐘崇鑫烈士的情況,綜合目前所見資料可略述如下:鐘崇鑫,抗日英烈。原國民革命軍71軍87師(德械師)259旅中校參謀主任。1905年出生于重慶榮昌縣(現重慶市榮昌區),1922年考入成都大學法律系,1926年畢業后進入黃埔軍校,系第六期第一總隊工兵大隊第四中隊學員,1929年畢業從戎。1935年,與福州女子張淑英相識并結為夫妻。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所屬部隊調防江南備戰,1937年8月上旬,奔赴淞滬會戰前線,與張淑英永別。淞滬會戰后繼續參加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1日在雨花臺陣地(一說光華門)為國捐軀,時年三十四歲。2014年11月,九十三歲的張淑英獲悉鐘崇鑫靈位供奉于臺北“國民革命忠烈祠”,遂前往臺灣省祭奠先夫。2015年,鐘崇鑫靈位移至重慶南山福座陵園。2021年張淑英以百歲高齡逝世。

2014年以來,關于鐘崇鑫和張淑英的傳奇際遇,大陸及臺灣媒體有過許多報道。自1937年盛夏與夫君永別,直至2021年辭世,張淑英老人八十四年魂牽夢繞,一直掛念丈夫的下落。南京失守后不久,老人曾聽說丈夫已經戰死,但陣亡情形,尸骨何在,卻不得而知。老人為此耿耿于懷,她覺得自己是烈士的發妻,弄清烈士下落,是自己的本份。老人感嘆鐘烈士死得可憐:他把性命給了國家,我們責無旁貸,應該找找他。我們都不找,這個世上就更沒人管他了(李長貴口述:《母親的秘密》,見霞姐、佳匯編寫:《我93歲了,不可能再來看你了》,微信公眾號“真實戰爭故事”2023年5月10日)。其實,張淑英老人的牽掛也是眾多南京保衛戰殉國者親人后人們的悲愿。俄羅斯研究者鄭異凡曾著文回憶父親鄭校(1903-1937,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少校),他說:“父親在南京保衛戰中陣亡,時年僅三十四歲。這時我兩歲,我弟弟奇凡才出生幾個月,還沒有見過自己的爸爸。”“父親具體是在什么時候陣亡的,如何陣亡的,我們都不清楚”(鄭異凡:《為父親申請抗日烈士稱號》,《新民都市報》2021年3月26日)

九十三歲的張淑英拿著與亡夫鐘崇鑫的合成照

張淑英在鐘崇鑫牌位前

在悲壯的南京保衛戰中,有數萬中國軍人和鐘烈士一樣,為抵御日寇保家衛國,不惜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七·七”事變后,日本加速侵略中國的步伐,中國政府和軍隊也加緊備戰抗日,8月13日,淞滬會戰正式爆發。87師于戰前奉命緊急奔赴淞滬會戰前線。開戰后我軍英勇作戰,戰局一進一退,但未能退敵。11月初日軍突然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我軍腹背受敵,戰局急轉直下。87師損失大半,先撤至無錫,又后退鎮江休整,接著于12月8日抵達南京,與88師、中央軍校教導總隊等守衛南京南線復廓陣地。12月10日下午,日軍各路開始對南京實施總攻。此時“防守中華門一線左翼陣地為第87師,右翼為第51師”(《陸軍第51軍戰斗詳報》,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南京保衛戰檔案》第八冊,259頁)。在敵強我弱的嚴峻形勢面前,我軍官兵堅決執行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于12月9日晚下達的“衛參作字第三十六號”命令——“本軍目下占領復廓陣地為固守南京之最后戰斗,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地”,拼死御敵,與日軍血戰到最后一刻。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南京保衛戰檔案》

關于鐘烈士戰死的具體情形。作為國軍的精銳部隊之一,87師所在的南京城南雨花臺一線外圍城廓陣地,是守衛南京的要沖,故戰況最為險惡慘烈。守衛防線的三日之間,國軍將士前仆后繼赴湯蹈火,大部分壯烈殉國。加之12日晚最高統帥部突然發出各部隊可相機撤退的命令,致使戰局陷入混亂,南京城最終于翌日全面失守。在這種嚴峻的情形下,把握特定軍人陣亡的經緯或下落變得幾無可能。

南京保衛戰過去半個多世紀后,開始有幸存的當事者回憶南京保衛戰,言及鐘崇鑫戰死殉國。證言之一,是仇廣漢《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144-149頁)。仇與鐘崇鑫同屬第八十七師,時任師部少校參謀,保衛戰期間駐扎于南京城內,12月12日晚接到撤離命令,在一片混亂中僥幸逃出南京。他說:

第八十七師到達南京以東孝陵衛附近地區,即接奉南京防守總司令唐生智命令:七十一軍之八十七師三個旅兵力,部署南京城外以東和以南守衛南京,對日作戰,軍師部進駐城內國民黨監察院(各部院均已撤離南京)。軍長王敬久令第二五九、二六〇兩旅,占領雨花臺以東高地,經通濟門,到光華門之線;第二六一旅由鎮江開到,占領光華門、孝陵衛、四方城、梅花山之線陣地。(中略)城外部隊苦戰三日,打到十二月十二日上午,第七十一軍第八十七師的三個旅已傷亡殆盡,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鐘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于雨花臺;二六一旅大部分官兵在孝陵衛附近亦壯烈犧牲。(下線系作者所施,下同)

唐生智

證言之二,出自陳頤鼎(1906-1995,時任87師副師長兼261旅長)《第八十七師在南京保衛戰中》(《南京保衛戰:原國民黨將領抗日戰爭親歷記》,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152-158頁)

(1937年12月10日)南京城廓陣地經敵軍兩天時間狂轟濫炸,已有許多陣地被炸平,光華門兩側城墻被炮火擊開兩個缺口。午后敵軍一部在坦克掩護下,突破了我右側友軍第二五九旅陣地,另一部約近百名在密集火力掩護下,突入光華門城門縱深約百公尺,占據沿街兩側房屋作據點,掩護后續部隊擴大戰果,情況很嚴重。上級命令第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和我一定要把突入之敵消滅掉,恢復原陣地,“完不成任務拿頭來見”!于是,我同易安華旅長商定,趁敵立足未穩,黃昏后開始行動,由他親率一個加強團在通濟門向東北方向進攻侵入光華門之敵,我率兩個加強營由清涼巷、天堂村協同第二五九旅夾擊突入光華門之敵背后,并阻止小石山附近敵人增援。經過八個多小時浴血奮戰,終于將這股突入之敵全部殲滅。光華門內外橫尸遍地,敵人遺有尸體五具,皆為日軍第九師團的。這場惡戰,除許多建筑物毀于炮火之外,我第二五九旅旅長易安華、我的參謀主任倪國鼎,另有兩位營長和三十多名下級干部、戰士都犧牲在這一反擊戰中。這是南京保衛戰最激烈的一仗,犧牲的人們應永為后人所懷念。

這兩份證言的證人與鐘烈士關系近切。仇廣漢和鐘烈士都是少校,前者是師部參謀,后者為旅部參謀主任。仇駐扎在南京城里,未直接參加守衛城廓陣地,故他披露的信息有些籠統。只是說經過12月10、11、12日的血戰,87師兵力傷亡殆盡,259旅旅長易安華、參謀主任鐘崇鑫和旅部直屬部隊官兵全部陣亡于雨花臺。即,鐘崇鑫戰死雨花臺,時間是雨花臺陷落的12日上午。另一位證人陳頤鼎則為87師261旅旅長,軍階高于鐘崇鑫,且親自在前線率兵指揮戰斗,他和鐘烈士的上司易安華奉命率軍反擊攻入光華門的日軍。他以參戰指揮者證實,這場戰斗是南京保衛戰最慘烈的一仗,259旅旅長易安華、261旅參謀主任、兩位營長以及三十多名官兵壯烈犧牲。

仇陳兩位的證言,仇所言相對實際情形略顯籠統,即確切說,易安華旅長殉國并非雨花臺而是光華門;陳未提及鐘崇鑫,說明鐘未參加奪回光華門的惡戰。可以明確無誤定論的是,作為旅長及旅參謀主任,易安華和鐘崇鑫均戰死于與日軍直接交戰的最前線。

現在我們來看此次發現的日方資料——《凝視興亡之際的中國》(以下略稱《凝視》)一書中有關南京保衛戰戰場的踏訪見聞記錄,主要包括《一位中國青年軍官的日記》《上海通信》《江南飛行》《河風》《為生存而掙扎的人們》(「生にあへぐ人々」)《致一個士兵的信》(「ある一人の兵士への手紙」)《南京陷落與中國的將來》等一組文章。書中各文大部分先在雜志刊載,兩三個月后,即1938年4月結集刊行,算起來這本書已經存在了整整八十七年。

山本實彥著《凝視興亡之際的中國》書影

山本實彥生于1885年,卒于1952年。他是現代日本新聞出版業界的名人,無論是辦雜志出書還是組織各種社會文化事業,都別出新裁引領潮流屢創紀錄。他是日本九州鹿兒島縣人,從日本大學法學系畢業后,進入報社做記者。1919年,他設立改造社,創辦《改造》月刊,沒用幾年便將《改造》培育成了與老牌的《中央公論》并駕齊驅的知名刊物。在書籍出版經營上也敏感于時代脈動,大膽嘗試編輯出版改革,開創出“元本時代”的好景氣,成為出版界的翹楚。山本其人頗有左翼色彩,對中國社會有濃厚興趣,經常來華踏訪考察,致力了解和研究中國,與中國各界有很多交流互動,可謂是中國通。他出版有系列中國見聞記,包括《滿洲及朝鮮》(改造社,1932年)、《中國》(改造社,1936年)、《中華事變 北支篇》(改造社,1937年)、《大陸縱斷》(改造社,1937年)、《凝視興亡之際的中國》(改造社,1938年),以及《激蕩的中國》(改造社,1939年)等。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中日關系惡化并進入戰爭狀態之后,山本還在其主持的《改造》雜志上展開中日文學者的對話交流,譯介中國左翼文學作品,甚至還在1938年10月號和11月號上刊載毛澤東的名作《論持久戰》(「持久戦を論ず」)、《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撃戦論」)

山本實彥

《凝視》一書收錄了“七·七”事變后山本踏訪視察香港澳門,特別是淞滬會戰和南京會戰戰場見聞記。此書的直接背景,即這一階段中日戰爭的戰局進程:“七·七”事變爆發后,日軍相繼占領北平及天津,隨后進軍上海、南京以及江南其他地區。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中日間全面戰爭拉開序幕。初期,中國軍隊主動出擊,取得過局部優勢,但由于整體力量敵強我弱,戰局逐漸陷入被動,雖頑強抵抗而未能退敵,10月26日大場鎮失守后,被迫開始全面撤離淞滬戰場。11月初日軍增援部隊在杭州灣金山衛登陸,戰局進一步惡化,南翔、南市、嘉定、太倉、昆山、常熟、蘇州、江陰-無錫、常州-宜興、丹陽-溧陽、鎮江-句容-溧水等城鎮和防線陸續失守。12月5日,日軍兵臨南京城下,8日開始局部進攻,10日下午1時發動總攻,12日占領南京全線城墻,當晚中國守軍撤退,13日南京城陷落。

1937年11月5日拂曉,日軍于杭州灣北岸登陸。

1937年11月初,山本赴香港和澳門訪問考察。他說:“我的這次香港之行,并沒有什么特別的計劃。一來,最近一個時期英國的做法對我國不太友好;二來,中國要人們在香港的活動也越來越多。我打算以香港視角觀察一下中國的真實狀況。”(《來自香港·奇怪的電話》,《凝望》,第5頁)抵港后,山本訪問各界人物,了解香港的政治動向。他記述毛澤東的抗日持久戰主張受到香港各界歡迎,也談及淞滬會戰中廣東軍隊遭受重大損失的情況,還表明他本人對中國問題的關心:“我對中國的關注,始于第一次民國革命(即辛亥革命)。當時對中國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愛的執念。但最近十年以來,一直在考慮把自己的余生奉獻給民國研究。以敬意友情和平等與民國人民交朋友,并開展對于民國的研究。”(《來自香港·對南方的關心》,《凝望》,75-76頁)12月底,山本經海路來到上海,預定用兩三周時間考察上海、南京等地,重點關注淞滬會戰戰場和南京會戰戰場。據其記載,到達上海后,山本登上日本海軍第三艦隊(中國方面艦隊)旗艦“出云號”巡洋艦,采訪了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中將。次日(30日),訪問日本“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本部”,與司令官大川內傳七少將會面。31日,采訪日軍上海派遣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將。三天后的1938年1月3日,第二次采訪長谷川清中將。其間視察上海市內各處激戰地的“戰跡”,如“上海海軍特別陸戰隊本部”、“崇德女子學校”、廣中路、四行倉庫、南京路等,在廣中路一帶,目睹了很多“沾滿八十七師士兵血跡的軍服以及刀劍”(《凝視》,169-170頁)

第三艦隊旗艦“出云號”

激戰后的上海廣中路

在滬期間,山本于1938年1月7日前往南京,滯留三四日,踏訪中華民國首都保衛戰戰場,其所見所聞所記之中包含了抗日英烈鐘崇鑫殉國以及南京保衛戰的細節材料,客觀上成為還原那場悲壯的拯救民族之戰的佐證。

1938年1月7日上午,山本在“出云號”軍艦乘坐海軍方面提供的水上飛機,于下午一時許抵達南京下關。山本此前曾數次訪問南京,對六朝古都的風物人情頗為熟悉。戰災過后再訪故都,所到之處滿目瘡痍,他也不禁為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而嘆息。

一月七日下午,得F迎接。乘車從充溢著強烈血腥氣息的下關碼頭前往南京城里。去年和前年的元旦,都是在南京度過的。這里的一切,都是熟悉的山河。街道、府衙、寺廟,皆余所熟知。然余所喜愛的城墻到處都被炸毀崩塌,街道房屋十之八九都被戰火夷燼。故交舊友都已逃亡,或漢口或香港或重慶,無一可見。(中略)余下榻的首都飯店,以及幾乎所有的政府部門的屋頂都飄揚著太陽旗。荒涼空曠的大馬路上到處都是日本兵。看到是騎兵、憲兵、炮車隊在交戰國的首府縱橫交錯地驅馳,不禁涌起一種難以形容的情感。想到就在一個月之前,還有數十萬中國將士在這里奮戰,禁不住心潮涌動,淚水奪目而出。(《為生存而掙扎的人們》,《凝視》,198-199頁)

1月8日,山本前往南京國際避難區的某小學視察,親眼目睹了難民們的凄慘境遇。次日,1938年1月9日,在南京保衛戰落幕二十七天后,山本來到南京保衛戰激戰地之一的中華門。呈現在他眼前的,就是中華門守衛戰兩軍拼死搏殺的血戰現場:

(1938年1月)九日下午,在I和M等人的陪同下往南門(中華門)一帶巡視踏查。城墻高達七十尺(約二十一米),城門右側城墻在上個月十二日被我山田工兵部隊爆破炸塌,他們架設的攻城竹梯依然掛在城墻。城墻三四十尺高處,有國民黨人涂寫的“誓復國仇”四個大字。在城墻和護城河之間,目光所及,遍地都是散亂的中國士兵的尸體,還有死狗、衣服、文件,以及炸斷的步槍、炮彈彈片、手榴彈、迫擊炮、許多箱尚未使用的中國軍隊的步槍子彈等等,一片狼藉。城墻外的護城河也填滿了中國士兵的尸體、死馬和機槍等。河邊有多具貌似僅有十五六歲的少年兵尸體。他們無一例外都帶有印著“實行新生活運動”字樣的毛巾。看上去像是高年級的中學生。隨軍參加南門進攻戰的攝影記者I氏向我講述了當日長谷川部隊和緒方部隊的戰斗情況,聽罷令人心潮滾滾。我在城墻和護城河之間低徊良久,不忍離去。在我走過的土堤路上,到處都是人工挖掘的巨大坑穴,里面都是中國士兵的尸體。看來這些坑穴應該是中國守軍指揮員指揮戰斗的地方。(中略)在我們走過的土堤,那些中國難民的男女老少們就在子弟兵的累累尸體前搭起小棚過活,遲滯木然。(中略)這一刻,我的腦海里忽然浮現出“國破山河在”的詩句。啊,這些人的國家破碎了,他們的首都陷落了。(山本的記述不夠準確,“長谷川部隊”即日軍第六師團第47聯隊,因聯隊長為大佐長谷川正憲,俗稱“長谷川部隊”,“緒方部隊”乃47聯隊下屬之第一大隊,大隊長為中佐緒方敬志,也稱“緒方部隊”,該大隊的第三中隊系進攻中華門的先鋒敢死隊。)

“誓復國仇”四個大字

返回南京城內的難民

就在被我軍工兵部隊爆破的城墻下方,我注意到一名被擊中額頭而戰死的中國下級軍官。他的遺體旁邊有六冊血染的筆記本。我拾起那筆記本,陪同我的同伴們不僅皺起眉頭。這些筆記本上記載著主人從進入軍官學校到參加此次戰役的前后經歷。可惜的是,筆記本只記到到去年(1937年)8月16日的南翔便戛然而止。那之后的經歷應該另有一本。從日記來看,主人出身于江西,在軍官學校畢業后于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加入福建東湖營的522團(德械師之第87師261旅522團,團長易安華)。曾參加此前的上海戰役(淞滬會戰),之后曾一時離開軍隊。現為排長,有部下四十五人,月俸四十五元,但被減到三分之一。筆記本主人的旁邊,應是名為鐘崇鑫的尸骸。鐘系八十七師五一八團少校(此乃山本誤判,大約是根據現場所見印有“陸軍第八十七師二五九旅五一八團團本部緘”字樣信封而推斷,鐘實為259旅參謀主任),他的身邊有一張血跡斑斑的少校委任狀,左側是散亂的副官印章和油蠟紙版等。(《凝視》,228-232頁)

鐘崇鑫烈士的委任狀等

這段文字篇幅不長,但卻包含了數重難得且重要的信息。以我軍視角而言,南京保衛戰現場信息的捕獲有一個極大的難處,即南京最終失守,被日軍占領。因此我方視角無法觸及到戰爭現場。日軍視角下,雖作戰部隊均有內部“戰報”,但所記錄保留的主要是日軍作戰過程及兵員傷亡狀況等信息。日方隨軍記者新聞報道的焦點也集中于作戰狀況和戰場局勢,或者渲染日軍的“英勇”“無敵”,且記者跟隨作戰部隊行動,戰役結束隨即奔赴下一目標。故山本這樣的日本內部的“外部視角”(非軍人或軍國主義視角)在早期階段進入戰爭現場內部,又恰巧察訪了重點戰場之一的“中華門”現場,以文字和寫真形式進行記錄,客觀上為我們把握并還原南京保衛戰的歷史場景提供了材料和線索。

山本記錄了中華門一帶從城門城墻到護城河(外秦淮河)之間陣地戰場的具體情形。這是我查閱過的數百份記述資料中記錄戰役后中華門陣地的罕見文字,涉及遭日軍工兵部隊爆破的城墻現場、登城使用的竹梯、激戰過后紛亂凋零的陣地、滿目所及的我軍英勇捐軀士兵的遺體,尤其是河邊那些戰死的少年兵,以及山本感受到的震撼,還有其內心的某種惻隱之心。從外在的視覺觀察到內面的心理波動,呈現了激戰現場的慘烈。總之,中華門陣地的景象,實乃非親睹親歷而難以想象和描述。

日軍攻城的竹梯

接下來的個案信息更加難得。在南京保衛戰數以萬計的殉難英烈中,日后其尸骸以及身份證物為日本記者發現并記錄,實在是個偶然而巧合的事件。這份記錄材料的存在和發現,可以訂正鐘烈士的陣亡時間地點的信息誤差,給出一個準確而可證的結論。即鐘烈士與那位六冊日記本主人的少尉排長,都戰死于中華門(聚寶門)西側被日軍工兵爆破的城墻下方(城墻根外側),時間應在12月12日上午時分

日軍炮擊中華門,鋼盔日軍即“緒方部隊”敢死隊。

中華門爆破的瞬間

鐘烈士所在的87師抵達南京后,259旅和260旅的任務是負責守衛雨花臺到光華門一線。日軍正面進攻雨花臺中華門一線的主力部隊,是素以作戰兇悍著稱的第六師團(熊本兵團)45聯隊(團,鹿兒島)以及47聯隊(大分)等,該師團最高長官即是戰后被處以極刑的谷壽夫陸軍中將。12月10日傍晚,日軍開始對雨花臺防線實施進攻。此次調查發現的日軍作戰資料記載了我軍嚴陣以待的情形,曰:“雨花臺的丘陵地帶遍地都是敵軍修筑的陣地,阻擋坦克裝甲車的壕溝縱橫交錯,機槍堡壘無處不在。要害之地,皆筑有水泥地堡,并布滿鐵絲網。地名風雅的這片丘陵,不斷落下敵軍的迫擊炮彈,發出刺耳恐怖的聲音;機槍子彈掃過之處激起陣陣塵煙。”“敵軍瘋狂一般地拼死守衛,我軍的進攻非常艱難。”各部隊“傷亡不斷”。“夜間仍然繼續進攻。”(熊本兵団戦史編さん委員會編:『熊本兵団戦史·支那事変編 第2』,熊本日日新聞社,1965年,118頁)“深夜11點,首藤部隊占領雨花臺的高地,但遭到敵軍多達十幾次的反擊,包括中隊長在內,傷亡多達八十幾人。”(福田寛:『戦場と母』,愛國出版社,1942年,152頁)中日兩軍的搏斗一直持續到11日清晨。“敵軍拼死抵御我軍瘋狂而猛烈的進攻,他們以‘全員戰死’的信念拼殺到底。最后或倒在日軍的槍彈之下,或被我軍用刺刀刺死。戰壕里步槍和機槍的子彈殼堆成小山,旁邊滿是橫七豎八的尸體。這是一場敵我雙方無不拼盡全力的攻防戰。”“在這場首都防衛戰中,中國軍人誓言‘絕對不敗’,戰場上的中國軍人名副其實的勇猛頑強,尤其是他們的阻擊本領實在不可小覷。在網格狀延伸的縱深陣地中,每一個阻擊陣地的守衛都極其頑強。一旦有陣地失守,子彈便立刻從其他陣地傾瀉過來。”“日軍只能一個一個地攻,打,一點一點地前進。在雨花臺,奪取一厘一分的土地和山崗,都必須付出血的代價。”(平松鷹史:『郷土部隊奮闘史2版』,大分合同新聞社,1983年,196、197頁)日軍的記載,從側面證實了鐘烈士所在雨花臺防線守軍浴血奮戰的壯烈卓絕。

雨花臺防線的鐵絲網

參戰日軍士兵藤田清有如下證言:

12月11日,抵達中華門正前方。前一天降雪,夜晚寒冷刺骨。中隊主力抵近中華門外護城河邊。周圍各處遍布機槍堡壘。我們用輕機槍掃射,試探是否有敵兵。但毫無反應。于是匍匐前進,接近堡壘。戰壕里有人,但無聲息。定睛一看,人是死的。年輕的機槍手,大概不到二十歲。用鐵鏈把自己栓在掩體。旁邊放著幾十個紅色和黑色的煮雞蛋。還有不少彈藥。其他堡壘也是一樣的情形。我們從他上衣口袋里發現一封信。我和宮崎君說,這家伙像是個罪犯兵。攻占南京后我遇到隨軍記者,也是我中學時代的漢文老師石川暮人,我把那封信給老師看。他看了說,他可不是罪犯兵,而是自愿敢死兵。我暗自驚訝:原來不僅是在日本,在中國也有如此壯懷激烈的愛國青年。為了不當逃兵,索性用鐵鏈鎖住自己。石川老師后來專門寫了一篇題為《在戰場與弟子相會》的報道,發表在家鄉的報紙。駐扎南京期間,我和宮崎君還曾再度來到這個機槍堡壘,為這位無名戰士燒了一炷香。(藤田清:「南京城外の回想」,『戦車第十三聯隊史』,全國セトミ會事務局,1983年,75-76頁)

此種記述可見日方各類資料,說明中國軍人真正踐行了“與陣地共存亡”的誓言,彰顯了“中國守軍在這一戰役中表現的英勇頑強、堅韌不拔、視死如歸的抗戰精神”以及“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孫宅巍:《序》,《南京保衛戰史》,南京出版社,2014年,第2頁)

投擲手榴彈的中國士兵

綜合日方戰史戰報資料,12日黎明前后,雨花臺全線失守,日軍各路部隊抵進距南京城城墻一公里以內的范圍。上午11時左右,到達中華門南側護城河一線的日軍開始渡河進攻中華門。12時20分,47聯隊數名日軍在中華門西北約四百米處登上城墻,遭到我軍頑強反攻,雙方在城墻上展開拉鋸戰。下午4時許,日軍控制了城墻(參見『熊本兵団戦史·支那事変編 第2』,120-121頁)。“右翼方面(即中華門方面),中國軍城外守軍在中華門被日軍完全壓制,但由于城門緊閉,無法退入城門內,遂悉數被殲。現場成為名副其實的尸山血河(12日上午中華門失守)。”(福田寛:『戦場と母』,154頁)

中華門攀城

南京會戰結束后不久,參加中華門進攻戰的日軍上等兵谷口勝也記述了這場生死之戰的具體場景。“十二月十一日晨,我們抵近距南京城大城門兩千米處,與敵軍對峙。敵軍從城內和雨花臺炮臺兩個方向向我軍傾瀉著炮火。”“天是晴天,但卻頗冷。我們忍不住準備點火取暖。”“中華門高聳,離我們僅有五百米。南京城夜幕降臨。來自城內敵軍迫擊炮的炮火越來越猛烈,到處迸射著灼熱的彈片和火花。為了防止成為敵軍炮火的靶子,烤火已絕無可能。”“天一亮,我軍立即開始進攻城門。前方是環繞城墻的護城河,寬約三十米。護城河的堤岸是不到六米寬的道路,挖有塹壕。城門堆滿沙土包,被堵得死死的。護城河堤岸的守軍已無可能遁入城內。敵軍支撐不住,向城門后退,但遭到我軍側方重機槍的猛烈掃射,一波一波地倒了下去。”(谷口勝:『征野:一兵士の手記』,新潮社,1938年,142-144頁)13日凌晨1時,(中華門全線)“被我軍完全占領”。“此次戰斗的對手乃所謂中央軍最精銳的第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和報(教,原文誤植)導總隊。”“中華門戰斗中我方戰死223名,負傷1041名,合計1264名,敵方損失僅遺棄尸體便達15000余具。”(福田寛:『戦場と母』,153-155頁)日軍的戰后戰斗報告也有記錄:“守衛中華門一帶的敵軍系蔣介石嫡系的八十七師和八十八師等精銳部隊。敵軍受到我軍的毀滅性打擊。敵軍遺棄在這一帶的士兵尸體多達一萬五千具,我軍師團的損失為死傷一千二百余人。”(『東京在住外人中支那視察旅行報告書』,外務省文化情報局,1938年,88-89頁)

鳥瞰中華門

南京海軍部附近激戰后的景象

至此,可確認鐘烈士的殉國地點為中華門,時間為12月12日上午,或接近中午時分。還可推測大約是由雨花臺防線撤退至中華門附近,于戰斗中陣亡。此時的中華門陣地,正如南京保衛戰研究者孫宅巍所說:“雨花臺失陷后,未能組織好撤退轉移,致再次遭到不必要的犧牲傷亡。由于中華門早已堵塞,因此退下來的官兵無法入城,又無長梯、繩索等攀城工具,只好沿護城河兩岸退卻,為敵戰車任意尾追、射擊。”(孫宅巍:《南京保衛戰:中國軍隊血戰雨花臺》,《鐘山風雨》2005年第一期,27頁)這一場景也為參戰日軍證實。這的確令人扼腕嘆息。

渡河入城之日軍千葉部隊,12月13日攝于中華西門。

在鐘烈士為國捐軀八十八年后,發現上述記錄文字和寫真資料,得以進一步確認烈士為國捐軀的情形,告慰烈士英靈,告慰一生牽掛烈士的張淑英老人在天之靈,并以此重溫全民族抗日救國的悲壯歷史,緬懷所有為國家和民族獻出寶貴生命的先烈,必將有益于我們銘記民族使命,振奮民族精神。

又,張淑英老人的親屬曾為申請認定鐘崇鑫為抗日英烈事宜奔走不果,理由是證據不夠清晰云云(《母親的秘密》)。如今山本記事浮出水面,以往稀薄模糊的證據變得清晰具體而明確。鐘烈士英勇犧牲于南京保衛戰中華門陣地的事實已然確鑿無疑。

最后,那位與259旅參謀主任鐘烈士并肩捐軀的排長,在其日記中記述了“七·七”事變以來的軍中情形以及個人的心路歷程,抒發國難來臨之際,對日寇野蠻侵略的無比憤怒,對祖國民族命運的深深憂慮,表達中國軍人誓死保家衛國的勇武精神。這部寫就于抗日烽火中的日記,更是關于抗戰初期的第一手資料,這些出自抗日英烈之手的文字以此種方式保留至今,已足謂傳奇。山本從六冊日記本中摘譯了7月11日、12日、18日、19日、29日、8月4日、5日、6日、11日、13日、15日、16日,共計十二日的部分日記。以下抄譯其若干片段,以銘記曾經的悲壯歲月,表達對抗日英烈的悼念和敬意。

與鐘烈士并肩捐軀的排長的日記

(七月十一日  星期日  晴)自華北中日軍隊發生沖突以來,國人無不摩拳擦掌,準備與日決一死戰,以雪我胸中憤懣。可惡之彼等軟硬兼施,令我熱血青年忍無可忍。(中略)現在的華北已是中華民族全體的問題,而非華北五省的問題。面對目前的大戰和生死存亡之關頭,我全國同胞須沉著妥善應對。雖我等國家的一切的一切皆遜于敵寇,但念及亡國之痛,我等唯有以熱血以及父母所授肉身抗擊來敵。如此保我祖國及父母墳塋,上盡國民之義務,下亦無愧父母在天之靈。總而言之,目前之華北乃中華民國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中略)若國將不存,命復何用?。我等目前尚有一線希望。(中略)同胞們,同志們,在此之際,斷不可寄望他人。此等絕無公理之舉,我等唯有自強不息,方可戰勝敵人,拯救國家,復興民族。

(七月十二日  星期一  雨后晴)以身作則的感想。將者不拘大小,一舉一動皆應為人之模范和標準。主官須保持自己的人格與威嚴,以德服人而不可以權力服人。主官自暴自棄,則無以率兵,無以為部下信賴。

(八月四日  星期三  云后雨)現今時局正如今之風雨天氣,敵人以飛機、坦克、機關槍等所有精銳武器,侵攻我方,我軍自當巋然不動,沉著應對。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只可如我雨中的人力車,全力抵抗兇暴,奪取最后的勝利。縱使敵人何等兇猛,目前只有抵抗才是我們的生路。

(八月五日  星期四  晴)據今日剪報稱,政府要人均齊聚首都,共商同赴國難之大計。尤白崇禧離別首都已逾十年,但昨日乘機來南京,以拜謁領袖。可見,一盤散沙之國家已一躍成為磐石之國,堅強而團結。現在我等的國家已到生死最后關頭,若非大家團結一致共赴國難,則我等國家我等祖宗不保。目下除犧牲自我共同救國之外并無二法。

(八月十三日  星期五  晴)慚愧,無力的我!身為軍人,現在本應是我等充分發揮能力之時,然我等尚受命滯留后方,自捫良心理當羞愧。但各人各有所責。我等亦應恪守留守本分,實現救國目的。(中略)有不少同志只穿背心褲衩,漫步街中,失個人人格,毀集體名譽。此等閑暇時分,本應修養精神節約物資,而愛護集體名譽更是個人本分。四處閑逛,擾亂我等的紀律和軍紀,實為遺憾,愧對全國軍人。今天下午,第一回號外報道上海開戰(即淞滬會戰),敵于同日上午九點三十分向我等閘北一帶發動猛攻,我軍予以應戰,但尚未退敵。此次軍事行動,敵方已有諸多準備和計劃。我方亦有預期,已制定大規模國防計劃,去年于江陰-無錫一帶緊急修筑工事,業已完成十之五六,于實力而言并無欠缺,雖難言勝利在我,但當有相當把握。蓋因我全國同胞有組織,有抗戰之決心。我團此次出征,諸多義勇隊助我搬運彈藥,面對我等詢問,其回答振奮人心。曰彼等愿往上海。我等反問去上海若無彈藥運送之務若何,遂果敢答曰無妨。僅此即可見軍民抗日意識一致,國家復興氣運堅實。現今收復失地的機會,救國的機會,犧牲的機會,雪恥的機會已經到來。(據張淑英老人回憶,他和鐘烈士于淞滬會戰開戰前日的8月12日在常熟車站分手告別,鐘烈士隨部隊開拔上海,參見《母親的秘密》:“鐘崇鑫就這么走了。第二天,淞滬會戰就爆發了。”但此回憶是否準確仍有待考之處,參見仇廣漢《淞滬抗戰暨南京失守紀實》,《江蘇文史資料選輯》第十七輯,144-149頁,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從烈士排長日記來看,他所在一部應系另有任務而滯后出發。)

開往前線的中國少年兵

(八月十五日  星期日  雨)(前略)距上海三十里。戰場在即。

(八月十六日  星期一  時晴時陰)我等身居后方,無所事事。趙軍萬緊急發布命令,整理攜帶全團文件,向前方出發。我等精神振奮,特別早起,打包準備出發。敵人若看到我們此時的勇武氣概和無畏精神,一定會退避三舍吧。然亦有而并不快。當我等出留守營門,肩負背包,精神抖擻于街上用過餐趕至停車場,卻見乃難民成群結隊,老幼相攜,子呼父女尋母,慘不忍睹。我等本系愛和平重道德之國民,若無日軍侵略,斷無此等情景。念及此不禁怒火滿腔。

停留四十分鐘,火車終于發車。火車全速前進,車站紛紛閃過。很快抵達昆山站。停車給水,復發車。不料敵機來襲,鐵路破損,費一小時搶修,又數十分鐘后抵南翔。復換乘汽車火速趕往大場鎮前線。抵后,恰遇我團彈藥補充兵,因敵機來襲驚慌失措。我等不懼敵機,然驚訝于士兵之狼狽。士兵瑟瑟發抖,詢問緣由乃我方前線彈藥遭敵機轟炸。此本戰場常態,不足為奇。此等驚恐丑態令人不快。我等高漲之勇氣和決心亦因此暗淡,故暫停前進,滯留大場站。我等歷經一·二八戰役,深知日軍野炮之害,以及炮兵之恐怖。我等今日停留地乃炮兵交戰區域。此次停留,系有后勤問題需解決。后勤之后,仍有問題,以至一覺未眠。皆因我等停留之處正當交通要沖,大路后布有炮兵陣地,人聲來往不斷,炮聲震耳欲聾。尤人聲最為刺激我等神經。深夜之中,人聲炮聲襲來,人亦如被壓倒一般。勝敗兵家常事,我等只有前行。一夜如此逝去。前線之苦痛非實地親歷而不得形容。踐行軍人責任義務之時刻已然來臨。我等斷無逃逸之義。同日記。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以及十四年抗戰中所有為中華民族捐軀的英烈們永垂不朽!

    责任编辑:丁雄飛
    图片编辑:張穎
    校对:姚易琪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28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235)
    发表
    已经到底了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风水(24山定凶吉)最新整理| 香港六合彩85期开奖结果| 香港六合彩结果| 阴宅风水24山分房| 海立方百家乐官网客户端| 博天堂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大发888 188| 赌百家乐的方法| 百家乐官网游戏开发技术| 免费百家乐分析工具| 恒丰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投注很好| 哪家百家乐优惠最好且信誉不错| 百家乐官网威尼斯人| 威尼斯人娱乐城地址lm0| 高尔夫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云鼎百家乐现金网| 张家港百家乐官网赌博| bet365取消提款| 个人百家乐策略| 百家乐官网庄闲对冲| 金钻娱乐| 水果老虎机游戏| 博久百家乐论坛| 百家乐官网开户送彩金28| 香港六合彩85期开奖结果| 大发888捕鱼| 百家乐投注窍门| 百家乐官网游戏厅| 汝南县| 百家乐打揽法| 百家乐五局八星| 百家乐官网游戏客户端| 博坊百家乐官网游戏| 辽宁棋牌游戏大厅| 百家乐游戏源码手机| 怎样赢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桌游| 吕百家乐官网赢钱律| 百家乐官网博彩平台|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