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光明日報:花粉圍城,城市的一道自然考題
氣象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今年春季花粉開始期和高峰期比去年提前4至7天。3月20日,北京花粉濃度達“高到很高”級別。一些市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視頻,畫面中,大風揚起時,圓柏冒出了大量黃色煙霧。
最近幾年,反映花粉嚴重過敏的市民似乎開始增多。這并非一種錯覺,據專家介紹,氣候變化可能是一個重要原因。氣候變暖導致花粉高峰期提前,同時較高的二氧化碳水平促進了植物的光合作用,花粉產量也隨之增加,二氧化碳還能增加花粉過敏原蛋白的致敏性。總之,一個大的氣候原因,導致了今天的花粉圍城。

3月19日,北京園林工作人員操作高壓水槍,對圓柏進行沖淋。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而在北京等北方城市,花粉又因為城市綠化而加劇。雖說名為“花粉”,但主要的過敏原其實是草木。尤其北方城市常用于綠化種植的柏樹和油松,花粉量更是巨大。但北方的氣候條件又決定了常綠植物的選擇有限,為了城市綠化,似乎也只能如此。
這道城市里的自然考題,確實不會迅速被解決。畢竟“十年樹木”,植物更替很難短時間內完成。而像網絡上所謂“樹都砍了換別的”之類的情緒化意見并不現實,花粉固然惱人,但如果犧牲了城市綠化,代價未免太高了。
尤其是柏樹,堪稱城市氣質的一部分。就像北京天壇公園里的3000多株古柏,營造出了一派莊嚴、肅穆的歷史情境,要整體更換,從古跡維護的角度看是幾乎不可能的。這或許是人們必須直面的一個現實——想要徹底解決花粉,并沒有一個短平快的方案,人們希望擁抱自然,那么自然之物的“弊端”,也沒法完全拒絕。

3月19日,北京園林工作人員對開花較多的圓柏枝條進行修剪。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面對花粉,人們可以無所作為。比如北京已經開始行動,通過灑水噴淋、地面濕化等方式,降低花粉的“濃度”;同時還修訂了《北京市主要林木目錄》,刪除了刺柏屬(含圓柏屬)植物,今后的園林綠化工程將嚴格控制相關樹種的栽植量,等等。
只不過,人們對此也應當有一個預期,措施效果的落地,恐怕需要長時間的耐心。而且從世界范圍來看,花粉治理都是一個難題,短期內很難徹底消除影響。而無論是相關部門還是公眾,恐怕都需要逐漸完善出一個花粉預案,做長期應對的準備。
比如在花粉季到來之際,相關部門要提前預判,向公眾發出提醒,各類“降濃度”措施迅速上線,醫療部門也要作出相應的準備,開辟專門的門診等;同時對于市民來說,也需要相關知識的普及,注意佩戴口罩、護目鏡,準備相關藥物等等。
另外從某種層面上來說,花粉的存在,也不失為一種生態意識的提醒。正如上面所提到,花粉的加劇其實和全球變暖有關。全球變暖,終究是一個宏大的命題,但其實花粉致人過敏也能說明,它和人的生活是如此之近,影響是如此直接。

市民春游踏青。新華社記者 藺娟 攝
任何涉及環境的議題,必然是長期、遠大的,需要人類有遠見、堅持、團結等品質,需要社會去展現自我的理性與行動力。面對花粉同樣如此,這是城市的一道自然考題,也是一道社會文明的考題,不急于求成,不放任自流,在長期的努力中,去營造更理想的生存空間。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