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 +1150
“無事不擾,有求必應”背后:杭州的“頂流”密碼

【編者按】美國“對等關稅”來襲,外部不確定性陡增。中國經濟如何應對?關鍵在于“辦好自己的事”。宏觀加力政策如何更新迭代,并進一步發力?微觀市場主體又將如何錘煉自身,在壓力中突圍?即日起,澎湃新聞將針對市場關注的一些焦點議題,走進市場主體,展開一線調研,回應市場關切,探尋前行路徑。
杭州的吸引力,可能是始于“顏值”,但這座城市的迷人之處,顯然沒有止步于“靠臉吃飯”。
新春以來,杭州因為“六小龍”再度出圈。這個城市因為良好的營商環境,被企業“越看越歡喜”。“為何是杭州”,如何“成為杭州”,也成為不少地方政府追問的議題。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參加記協組織的“新智煥發看浙江”采風活動,走訪了杭州濱江、余杭、拱墅、富陽、錢塘等五個區,探訪AI大模型芯片、生物醫學3D打印、磁懸浮超高速電機、VR頭顯等不同領域的十多家科技企業,試圖從多個鮮活案例中找尋杭州的“頂流”密碼。
“杭州政府構建了公平的競爭環境。”采訪中,不少企業負責人都提到了這一點。

杭州有8個字非常知名:無事不擾,有求必應。這8字為杭州甚至為浙江,樹立了“慣性般的理念”。這8個字背后,是充分尊重企業和人才的意愿,是自由、透明、公平的有序競爭環境。而這,正是市場活力的源泉。
在城市中心復制一個西湖,很難。但有些優秀的理念和措施,或可借鑒。
松弛感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但落到實處時,要面對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面臨的訴求不同。
杭州拱墅區誕生了DeepSeek這樣的企業,眼下其依然火熱,所在的匯金國際商務社區及屬地政府面臨大量的采訪調研需求、商務對接需求。“想來看看的人太多了,而這家公司人很少,專注于研發,表示很難應對。我們還是秉持‘無事不擾’的原則,我覺得這種情況大家都應該尊重和理解。”
于是匯金國際商務社區設置了新質生產力展廳,由商務社區工作人員代為接待,讓企業能夠潛心科研。目前對于“六小龍”等重點企業的扶持,杭州在城西科創大走廊也設置了展廳,由政府代為接待調研參觀的安排,適當引流的同時也能夠介紹市區層面的營商環境及做法來提升知名度,幫助企業打造不受干擾的環境,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研發。
“招商引資大家最先想到的是政策,但先于政策的是環境,這塊土地是不是具備創新土壤的滋養。政策僅僅是一方面,政務是否干凈透明包容,是更重要的。”拱墅區發改經信局副局長張喆表示。
滋養創新,也需要發現“新”的眼光。
中昊芯英的初創團隊2018年底從美國回國。那時,團隊認定人工智能會成為未來20年發展的主要賽道,顛覆當前的架構。杭州在2020年通過招商引資,向中昊芯英伸出了橄欖枝,并一直給予支持。如今,中昊芯英已成為國內少有的掌握TPU架構AI芯片核心技術并實現芯片量產的公司。
“2020年時,沒有人相信大模型,更沒有人相信用我們現在生產的芯片跑大模型這件事。當時的主流觀點是AI馬上要退潮,算法公司在裸泳,我們這種做基礎設施的公司肯定連水花都看不見。”中昊芯英創始人及CEO楊龔軼凡提到,浙江當時就有很強的眼光,“愿意支持我們在這里發展。”最終,中昊芯英選擇落戶杭州濱江。
杭州一方面幫中昊芯英協調資金,一方面協調撮合浙大和中昊芯英建立聯合實驗室,助其實現兩條腿走路。在這個過程中,杭州政府沒有干預企業的技術路線。“做芯片,前期最大的問題,就是要燒錢,還要有頂尖人才的支持。”
中昊芯英榮譽墻一角
而這背后,考驗地方政府的,是對“高度不確定”的判斷力。個案可能是偶然,支撐“長久眼光”的不是直覺。這其中,包括對企業質地及對行業趨勢的判斷。除此之外,還需要承擔可能未達預期的后果的勇氣。
“杭州之所以具備創新土壤,很大一個原因是,這座城市一直在比較寬松、松弛的政策氛圍中,對創新創業及新的產業也非常包容。”張喆的話,有著樸素的道理。
支持生態
“凡企所想,必有回響”,這是“有求必應”的2.0版。
“從實驗室走到今天,蠻多年了。我們團隊有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老師,十多年前,我們覺得研究不能只放在實驗室的抽屜里,應該能讓大家真正用得上,就決定做產業轉化。”
捷諾飛生物的創始人徐銘恩表示,高校科研院所,關心更多的是求新,而產業化要求穩定、有效、可及性。“科學研究追求高精尖,但往往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產業化商業化不是追求最難的技術,而是里面最穩定且證明有效、可及的技術。”
歷經十幾年,捷諾飛生物已成長為我國生物智造領域的領軍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在生物智造裝備、器官制造、高端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等前沿領域不斷革新技術產品與解決方案。其自主研發的生物3D打印機已覆蓋國內近60%市場,出口至多個國家。相關技術和產品服務全球150個國家和地區,惠及患者超過65萬例。
如何跨越從實驗室向產業化轉化的“死亡之谷”。這是基礎研究、科技創新之后,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徐銘恩清華博士后畢業,當時可以留在清華。“回到杭州很重要的原因是杭州有非常好的創業環境,包括有很好的民間資本。好的環境讓技術創業者,能夠在相對穩定之中跨越技術的‘死亡之谷’。”產業轉化以來,捷諾飛生物的資金一直相對寬裕。
2021年,開啟一輪融資時,徐銘恩還沒有廣發英雄帖,杭州就主動上門,問他是不是需要融資。當時他并沒有在意,以為對方只是隨口一說,沒想到,杭州很快就拉來了融資。
捷諾飛生物
在杭州錢塘區,捷諾飛所在園區也會主動對接其各種需求做配套,搜羅下游企業,讓科技成果能第一時間落地。“我們企業每年研發投入巨大,高新企業研發費用可以加計扣除,在這個過程中,杭州稅務部門主動幫我們想辦法申請退稅,對研發企業來說很關鍵。”徐銘恩說。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走出“象牙塔”,投身硬科技創業的浪潮中。但科學家走到“臺前”創業并非易事。
位于富陽區的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聚焦光電產業技術孵化和創業服務,以“最懂科學家”的姿態,將硬科技前沿技術進行創業轉化,提高轉化率,實現“人劍合一”。成立五年多來,杭光所已累計引進技術團隊60個,平臺有研發人員500余人,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領軍人才近30人。孵化了50余家硬科技創業公司,吸引外部社會資本超25億、孵化企業總估值超250億。
暢通從“書架”到“貨架”的路,需要的是一個支持生態。
位于富陽區的杭州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在杭州拱墅區智慧網谷小鎮,一位在杭州創業兩年的無人機企業負責人給澎湃新聞講了件事。
3月上旬,公司有一位埃及客戶要前來洽談,同時還有四五個海外客戶也在洽談中,但不能來到杭州。這位負責人非常希望能給客戶進行一場消防無人機升空噴水的演示,而這需要連接消防車水帶。他試探性地打了個電話給智慧網谷小鎮的負責人,詢問有沒有可能解決。結果沒過幾分鐘就回復稱已協調妥當,然后陪他一起去消防隊對接。
這樣的案例很多。
在智慧網谷小鎮,杭州大運河數智未來城管委會黨工委委員、副主任曹輝表示,“我們始終覺得企業是在探路的,政府就要做好鋪路的工作。”
杭州高新區(濱江)區委常委、零磁科學谷(智慧新天地)黨委書記丁昌鈺說,服務企業時,做到“四個到”——“不叫不到,隨叫隨到,服務周到,說到做到”。從企業萌芽期的人才引進到成長期的融資對接,再到企業員工的子女教育和醫療配套,高新區始終以陪跑式的服務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
對創新的理解與包容,對高科技產業的堅定支持,樂于雪中送炭,也有能力破解“錢”“地”難題,這都讓科創企業愿意與杭州深度鏈接。
潤物細無聲
尤其是這種創新氛圍、營商環境,更多時候并不需要企業特意申請,就能感受得到。
2021年以來,浙江省率先開展營商環境“無感監測”改革,以市場主體和基層“無感”方式,全量、真實、在線歸集并監測市場主體全生命周期與政府交互的業務辦理手續、時間等數據,形成“監測預警、地方響應整改、案例入庫、借鑒推廣”的工作閉環,實現營商環境評價方法、數據歸集模式和治理機制的重塑,全面提升營商環境評價的便捷性、科學性、時效性。
2023年,浙江省又率先發布營商環境無感監測規范領域的兩項地方標準,對營商環境“無感監測”的對象、指標體系、靶點設置、數據治理和質量保障等提出規范意見,具有較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無感的背后,也需要做“懂企業”的那一群人,不要出現明顯的專業交流“障礙感”。
張喆表示,從浙江省到杭州市到拱墅區,為了做到“想企業所想”,對于提升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專業素質的培訓一直是常態化的機制。采訪的前一天晚上就做了關于未來人工智能的講座。日常也鼓勵經濟部門在工作中多與企業交流,多走訪調研,了解每一家企業當前面臨的問題和未來可能涉及的領域方向。“通過了解一線,獲得感性理性認知,更了解產業發展動態,更好地學習產業知識,提升服務企業的能力。”
事實上,“無感”是可以被敏銳的企業感知到的,同樣被感知到的也包括政府為“無感”而付出的努力。
智能物聯代表企業宇視科技位于杭州高新區(濱江),首席產品官朱兵說,“最好的營商環境是需要的時候,他就在那里,并且也沒有過多地干涉我們。”
他表示,企業的產品是要講落地的,沒落地的產品到外地去人家就會說“我都沒見過,為啥用你的”。“政府部門來調研時我們經常提這種要求,有個場景要落地,要建聯合實驗室,一般都能得到很好的回應。記得有一次前一天才講完,第二天有關部門就過來把協議給簽了。不是靠口號而是靠行動說話。”
宇視科技
杭州傲雪睿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范睿落戶杭州的感受,還有點文藝氣息。
范睿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編導專業,畢業后投身于虛擬現實行業創業。2019年他因為杭州一項比賽的獲獎受到天使投資的青睞,投資機構希望他能到杭州落地。他到杭州待了一段時間之后,感受到杭州濃厚的創業氛圍,就帶領團隊過來了。
他說,在杭州創業這5年來,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非常自洽,內心是平靜的。細究起來,這來自于杭州良好的創業氛圍、人文感受,以及優美的環境。在杭州工作和生活是可以相輔相成的,“這種感覺對我和我的團隊而言都非常深刻,如果沒有杭州,也不會有現在的傲雪。我常說,北京給了我創業的夢想,而杭州是實現夢想的沃土。”
只有在自由、舒適的“氣候”下,才會啟發人的靈感,萌發新的創意。對于部分“毀滅性創新”所帶來的高度不確定,也只有“自由”才可以容忍,甚至視失敗案例為珍寶,汲取“經驗的力量”。而創新活動的持續,則需要市場的激勵機制以及政府對創業者權益的保護,這既需要充分的市場經濟、公平的競爭環境,也需要健全的產權保護體系。
這每一點,都不容易。每一座渴望朝氣蓬勃、創新涌動的城市,要努力做的,也正是這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