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復旦大學這個中心成立20年,“冷門學科”如何被更多人看見?
“我雖然已退休多年,但蒙學校領導和中心同仁不棄,還能和大家一塊兒從事科研工作,這讓我很高興。我希望能在中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如期完成我所參加的《老子》注釋項目,也希望中心今后不斷發(fā)展,取得越來越好的成績?!?/p>
裘錫圭教授 本文圖片均為復旦大學提供
3月29日,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迎來成立20周年紀念日。90歲高齡的復旦文科杰出教授、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先生對中心發(fā)展寄語。
2005年,裘錫圭先生率隊成立中心后,張涌泉教授擔任中心首任主任。2007年起,劉釗教授擔任中心主任至今。
回顧二十年走過的路,中心在古文字釋讀、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整理、近代漢字字形字義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出版學術著作百余種,產生了廣泛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影響,共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近30項,以及中國政府出版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等具有社會影響力的重要獎項60多項。
談到當下備受關注的AI技術,劉釗表示,“科技進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學科的發(fā)展。”在他看來,雖然AI應用于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難,但未來有望推動科研范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
“冷門絕學”被更多人看見
古文字學,是一門識讀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同時借助古文字材料研究語言、文獻、歷史的學科,因門檻高、培養(yǎng)周期長、出成果難,常被視為“冷門絕學”。
“漢字有超時空的功能。古文字具有很強的民族文化、民族特征,古人對美的認識,通過文字來體現(xiàn)。如果沒有文字,人們對古代的了解將如長夜一般?!眲⑨摫硎?,“冷門絕學”是相對的概念,相對于從事研究的人比較多、歷史悠久的學科而言,從事古文字研究的人較少且具有特性。如果沒有經過專業(yè)的訓練,學問很難做。如果沒有支持,學科也延續(xù)不下去。
中心的裘錫圭教授被譽為“當代中國古文字學研究第一人”,也是一位“劃破長夜”的引路者。
裘錫圭先生作為中心的學術核心、精神領袖,他在甲骨學、金文、戰(zhàn)國文字、簡牘、帛書等多個古文字學領域均有深入研究。他對不少長期困擾甲骨學者的“疑字”“難字”進行了解說,并將文字研究與歷史、考古、語言學等多領域知識結合起來,通過跨學科研究方法,推動甲骨學研究的發(fā)展,極大地豐富了人們對古代社會的理解。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本
20世紀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帛書、帛畫、簡牘等珍貴文物,舉世震驚。2014年,由裘錫圭主編,湖南博物院、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對這批珍貴資料作了系統(tǒng)整理與注釋。裘錫圭帶領中心全體教師,以6年的心血傾注于一書,將這一學術工程推向新的高度。
此后十年間,中心團隊在充分吸納新學術成果的基礎上,對這批文物資料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于2024年出版了集大成之作——《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修訂本)》。
在裘錫圭心中,“馬王堆帛書、簡牘的整理工作沒有止境。”此前,主持初版編纂工作時裘老年事已高、青光眼嚴重,但仍堅持全程參與。而修訂本編撰時,裘老仍躬耕于研究一線,親自操刀《老子甲本》《老子乙本》的修訂工作。
“裘先生的學風對后輩的影響很深。”劉釗說,90歲高齡的裘錫圭飽受眼疾困擾,精力大不如前,但依舊堅持每天工作2至3小時,這是他對“學問高于一切”的堅守,而這種治學態(tài)度也深深地影響了中心的中青年學者。
絕學不絕,“很多學者都以學術為主軸去生活”
要讓學科文脈不斷,冷門不冷,絕學不絕,需要傳承。
據劉釗介紹,中心目前的學術團隊形成老中青相結合、研究方向全面且交叉互補的合理結構。中心現(xiàn)有專職研究人員17名,其中包括復旦大學杰出教授、首批國家哲學社會科學領域一級教授、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家級及上海市人才等多名。濃厚的學術氛圍,也吸引了來自日本、俄羅斯等不同國家的古文字學研究者,這些國際學者的加入,為中心的學術研究注入了多元視角。
“選擇學術,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眲⑨撔ΨQ,中心的很多學者都以學術為主軸去生活,看書困了就睡覺,醒了就看書,生物鐘跟常人很不一樣。真正將愛好變成了事業(yè),將事業(yè)變成了生活。
據劉釗介紹,從中心畢業(yè)的年輕學者均找到了較好的職業(yè)去向,高校研究人員、教師、出版社編輯等崗位成為熱門選擇。而這背后,也離不開中心對于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視。2023年8月,中心入選教育部第三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名單,這是也是復旦首個入選的文科團隊。20年間,中心逐漸建立起特色化創(chuàng)新性培養(yǎng)體系,不斷注入年輕力量。目前,中心已培養(yǎng)200多位研究生,其中60余位為在讀學生。歷屆學生不僅在學位論文、外出考察交流項目上屢得突破,還獲得教育部學術新人獎、國家獎學金、上海市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
中心發(fā)展20年,學科研究成果結出諸多碩果,影響廣泛而深遠。2024年5月,由中心13位教師歷時近四年編寫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教程》出版。作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領域第一部研究生綜合教材,填補了古文字學科長期以來缺少科學性、系統(tǒng)性教材的空白。首印的3000套在一周內就銷售一空,年內加印3次,50套精裝本一上線即被“秒光”。
20年間,中心已出版學術著作百余種,獲得近30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獎和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以及60多項其他重要獎項。2021年,中宣部、教育部、文旅部等八部委共同啟動實施“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對深入研究發(fā)掘古文字歷史思想與文化價值作出了戰(zhàn)略部署。作為首批“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fā)展工程”協(xié)同攻關創(chuàng)新平臺建設單位之一,中心已成為國內領先、國際上有重大影響的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基地和人才培養(yǎng)、學術交流及資料信息存儲傳布的中心。

復旦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全員合影。
“科技進步的每個動作,都會影響學科發(fā)展”
“文科發(fā)展亦得益于數(shù)字人文的高速發(fā)展??脊藕凸盼淖謱W是對科技進步非常敏感的學科??萍歼M步的每一個動作,都會影響學科的發(fā)展。”劉釗接受記者采訪時曾如是說道。
多年來,劉釗一直關注并呼吁新技術在古文字整理研究中的應用,如高清照相技術、3D打印技術、DNA檢測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
據介紹,現(xiàn)存甲骨片總數(shù)約16萬片,其中大量為殘片、碎片。將這些碎片準確拼合到原始牛骨和龜甲上,是甲骨學研究領域的一大挑戰(zhàn),而AI技術已成為攻克這一難題的關鍵“利器”。
中心成員蔣玉斌研究員目前承擔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人機協(xié)同的甲骨分類綴合研究”。截至最新統(tǒng)計,甲骨綴合成果已超7000組。其中,蔣玉斌綴合500多組,中心博士生楊熠綴合400多組,兩人綴合總量接近學術界綴合總數(shù)的七分之一。
中心自成立以來,一直重視古文字數(shù)字化資源采集整理。在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的中華字庫工程項目中,中心承擔了“金文的搜集與整理”“楚簡、帛書及其他古文字的搜集與整理”及資源調研、工程管控等工作,建設有“上博簡字詞全編”“馬王堆簡帛字詞全編”等數(shù)據庫,積累了大量數(shù)據和研發(fā)經驗。
中心近年圍繞“先秦秦漢古漢字資料數(shù)據庫”與“古文字智慧研究平臺”,還建設有馬王堆漢墓簡帛資料庫、“綴玉聯(lián)珠”甲骨綴合信息庫、“四方會同”甲骨著錄信息庫、“貫聯(lián)汗青”簡牘綴合信息庫,形成了“二總四?!钡墓盼淖謹?shù)字資源格局。
未來,中心計劃圍繞古文字數(shù)據采集標注、古文字知識圖譜、古文字視覺識別、古文字知識庫開展工作,打造大模型智能體“AI古文字專家”,以應用于古文字疑難字詞的考釋研究、古文字形體源流譜系的構建與呈現(xiàn)、漢字教育、書法教育以及中華文明的探索和推廣。
在劉釗看來,古文字學研究正朝著精細化、體系化、數(shù)字化方向發(fā)展。一方面,學科分支愈來愈精細;另一方面,以“有組織科研”形式開展的重大學術項目不斷涌現(xiàn)。同時,數(shù)字人文的發(fā)展也為古文字研究提供了新的助力,推動其不斷邁向深入。雖然AI應用于古文字研究有特殊困難,但未來有望推動科研范式、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