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如何讓公共場所的孩子不再“熊”(三):“熊孩子”的破壞力
作者:杜卓樹
前段時間,成都大熊貓基地發布了一則通報,二十幾個人因為參觀過程中的一些不文明行為被終身禁止入園,公布的名單中居然有一個8歲的孩子,讓網友唏噓不已。關于“熊孩子”在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曾不止一次引發熱議: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暴力破壞公物,自助餐廳肆意浪費食物等等。“熊孩子”應不應該受到相應的處罰?爸爸媽媽應該如何教育孩子遵守公共場所的行為規范呢?
【案例】
周末,爸爸媽媽帶著杉杉去濱江騎行。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杉杉踩著共享單車騎行在步道上,看著江邊的風景,興奮地吹起了口哨。騎行道上不時有戴著頭盔,穿著專業訓練服的騎手飛馳而過,杉杉好勝心切,奮力追趕,爸爸媽媽也在身后給杉杉加油鼓勁。
杉杉更加興奮,或許是太過用力,沒過多久,單車的車鈴被杉杉按壞了,又過了一會兒,自行車的鏈條松動了。杉杉下車擺弄了一會兒,結果無法修復。杉杉覺得很掃興,把單車往路邊一推,還用力踹了幾腳,罵罵咧咧地埋怨,說單車太破,害自己掉隊。爸爸媽媽指責杉杉不該隨便破壞公物,杉杉卻滿不在乎:“又不是我們花錢買的,有什么關系?”
【把脈】
很多時候孩子破壞公物是一種情緒的發泄。比如:孩子寫作業遇到難題,摔打文具緩解焦慮;心情不好時,打碎碗碟出氣等等。爸爸媽媽如果不以為然,沒有適時教育孩子要愛惜物品,會縱容孩子養成壞習慣,認為損壞物品不必承擔任何責任。孩子對個人物品都漫不經心,對公共設施自然更加不在意。
有時候,孩子破壞物品是為了得到更多的關注。比如爸爸媽媽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就會故意做出一些“出格”的行為吸引父母的注意。此外,孩子也會為了好奇心和探索欲破壞物品,比如拆卸共享單車的車鈴研究鈴鐺如何發聲、抽動自行車的鏈條研究輪胎如何轉動等。
【支招】
首先爸爸媽媽要幫助杉杉明白:公共物品不是個人用品,任何人都沒有權利隨意破壞。損壞公用物品不僅會被譴責,還要承擔賠償責任。平時的家庭教育中,爸爸媽媽可以制定一些家規,比如:故意損壞物品要通過從事家務勞動或者扣除零花錢的方式賠償,幫助杉杉樹立愛護物品的意識。
爸爸媽媽要注意經常和杉杉溝通交流,了解杉杉的想法,幫助杉杉排解負面情緒,避免造成杉杉發泄性的破壞行為。此外,爸爸媽媽還可以為杉杉選擇一些拼裝拆卸的玩具,滿足他的探索需求,如樂高積木,汽車飛機模型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