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言短意長|雷軍還鄉
對于湖北仙桃來說,3月26日是一個值得沸騰的日子。
3月26日下午,小米集團創始人雷軍回到母校湖北仙桃中學,出席“雷軍圖書館”揭牌儀式。隨著紅綢緩緩落下,這座由雷軍捐資4000萬元建設的現代化圖書館正式啟用。
雷軍此次一共向母校捐出了5000萬元,其中4000萬元用于建設圖書館,1000萬元用于設立獎勵基金,資助品學兼優、家庭困難的學生,以及獎勵優秀的教師。

早年受惠于家鄉教育,功成名就后捐資興學,這是中國人特有的鄉賢回報桑梓模式,是刻在國人記憶深處的一種認同。
中國地域遼闊,遷徙已然頻繁。家鄉就是那個小時候住過、現在時常想念、有能力的時候愿意回饋的地方。很多事業有成的人都有一種成功后回饋家鄉的情結,捐資興學就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
如何反哺家鄉?如何回饋母校?又如何看待榜樣的力量?這是每一個走出家鄉的人一生的必修課。而每一個走出家鄉的人也應該有三個自信:家鄉自信、母校自信和榜樣自信。
第一,每一個走出家鄉的人都應該有一種家鄉自信。
中國東西南北,每個人的家鄉都多有不同,也就有了各美其美的可能。
這種家鄉自信不是一種自滿和無來由的驕傲,而是一種分類比較之上的確信。
因為地理位置不同、產業基礎各異,不可能所有人的家鄉都成為富庶之地,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的家鄉自信:雖然家鄉經濟發展一般,但是我們的家鄉或者風景好啊,或者物產豐富啊,或者美食眾多啊。
人很多時候都有念舊的情緒,胃也是。家鄉美食滋養過的胃甚至會產生終生的“飲食記憶”。即使離鄉多年之后,一嘗到曾經多次品嘗的家鄉美食,“家鄉記憶”可能瞬間就被激活。
雷軍就曾在一次直播中直接展示并品嘗了一道特別的仙桃美食——米團子。那吃得是一個香。
第二,每一個走出家鄉的人都應該有一種母校自信。
人的成才之路有很多,各有不同。因為各種機緣,人們可能會進入不同的學校求學并獲益于此。
既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進入衡水中學或者人大附中,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進入北大或者清華,所以我們完全可以建立一種人生處處都是成才地的自信。
在3月26日仙桃中學的講話中,雷軍說,“剛剛,我參觀了我們的新校區,如此壯麗、如此先進,真的讓我非常非常振奮!我覺得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高中,設施超過了很多大學?!?/p>
大家更熟悉的一句話是,雷軍常說,“在我心里,武漢大學是全球最好的大學,沒有之一?!?/p>
其實,只要實心求學、認真苦干,學校的鴻溝是可以“彌平”的,首先就得有一種母校自信。
第三,每一個走出家鄉的人都應該有一種榜樣自信。
給學生設立獎學金的意義何在?
就是建立一種榜樣的自信。今日“投我以木桃”,來日“報之以瓊瑤”,這就是國人樸素的價值觀。
榜樣的力量就在于,今日拿到獎學金的學子以設立者為榜樣,刻苦求學,孜孜以求。也許過不了多久,他事業有成時也會回母校設立獎學金,依樣書寫一段佳話。
就像雷軍說的那樣,“其實我上大學幾乎所有的錢,都來自獎學金、老師實驗室給的補貼和發文章的稿酬。我下定決心,如果有一天我掙了錢,我一定千倍萬倍地還回來。”
3月26日下午發布出來的短視頻顯示,陪同雷軍回母校的一位領導對他說:“今日仙桃中學的學子,都以你為榜樣?!?/p>
這或許就是中國人的“成就觀”。
或許有人會認為雷軍的觀念、做法有點傳統、有點保守、有點“土”,但這就是國人最容易接受的“成就觀”,也是他備受國人認可的關鍵所在。雷軍的每一步都在“熨帖”著國人對于鄉賢的“定義”與“期待”。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還鄉后做什么?捐資興學最能撫人心。
(作者陳良飛系澎湃新聞政治新聞部總監、港澳臺新聞部總監,高級記者)

設計:王璐瑤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