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聚焦中發高|諾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為中國長期可持續增長獻策

2025年3月23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開幕,哥倫比亞大學教授、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發言。 中新社記者 張祥毅 圖
3月23日,以“全面釋放發展動能,共促全球經濟穩定增長”為主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在北京拉開帷幕。在當天舉行的“宏觀政策與經濟增長專題研討會”上,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表示,中國需以增進民生福祉為核心制定政策,通過創新投資、完善社會保障及綠色轉型,實現長期可持續增長。
斯蒂格利茨在主旨發言中表示,中國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是要增進全體公民當前和未來的福祉,“這不光是所謂的消費能力或者物質水平,而是包括環境、經濟、社會和政治方面的可持續增長的需求和政策。”他表示,在當前全球經濟放緩和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中國仍將面臨總需求下降的問題,因此中國需要制定可持續刺激需求的計劃。
斯蒂格利茨提出六點建議。一是以擴大社會福祉為中心,加大對環境健康、教育等公共領域的投資。他表示,“未來的福祉將更加依賴于環境、健康和教育,我們不能僅僅去增加物質財富,而是要更多地向環境、健康和教育進行投資。”
二是提高工資和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提高最低工資收入水平,調整稅收政策以更多地支持貧困家庭、公共事業或社會保護。“有更好的社會保障就有更好的安全福祉、更多的直接支出,并且可以減少對預防性儲蓄的需求。”
三是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以減少預防性儲蓄,增加支出。
四是加大對創新的投資,包括對大學、基礎研究的投資,推動中國實現綠色轉型,促進經濟長期增長和繁榮。他表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對基礎研究進行投資,“這一點非常具有遠見卓識,因為對基礎研究的投資才能轉化成長期增長和繁榮。”
五是擴展、重塑和增強“一帶一路”倡議的作用,促進衛生、教育、環境等方面的合作,以解決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等全球性問題。
六是著眼長遠,加強地方公共財政能力建設,創造持續可靠的收入來源,如稅收、政府轉移支付等。
斯蒂格利茨指出,中國在規劃前瞻性、資源整合能力及執行力方面具有獨特優勢。他建議中國在 “十五五” 規劃中加強地方財政改革,探索環境稅、資本利得稅等新型稅收模式,以平衡短期增長與長期財政可持續性。他同時表示,中國強化政策的確定性和可靠性,要有強力的法治框架,“只有在這樣的框架之內開展工作,我們才能提振消費者的信心。”
斯蒂格利茨表示,過去40多年來,中國為世界創造了大型的市場、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近年來中國在綠色發展領域的創新與成就,更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等議題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指出,“長期經濟增長的關鍵在于強勁的宏觀經濟,而宏觀經濟能否保持強勁的關鍵又在于要設計出強有力的需求刺激措施,這些措施的設計可以提高當前和未來的經濟效益及社會福祉。”
今年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共有21個國家86位跨國企業的正式代表出席論壇,比去年增加3個國家,其中美國企業的數量最多。根據主辦方公布的主要外方代表名單,本屆論壇有30多位來自世界500強企業的董事長、總裁及首席執行官與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