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社交媒體時代,品牌成功的關鍵是“讓人覺得值”
周末,我見了一個客戶。他是做食品行業的,新品剛開發出來,想做品牌推廣,但愁得不行。他說:“我們產品品質沒問題,也花了不少錢做研發,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讓消費者買單。現在廣告投放也越來越貴,砸錢下去卻沒啥效果,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我問他:“你覺得年輕人為什么要買你的產品?”他愣了一下,說:“因為健康啊,配方天然,原料好。”
我搖搖頭:“這些是基礎,但年輕人買的不是這些。他們買的是情緒,是感覺。你的產品能不能讓他們覺得開心、覺得有面子、覺得值得發朋友圈?如果不能,那再好的配方也沒用。”
這番話讓他若有所思。其實,這不是個例。很多品牌都卡在這個問題上:產品功能沒問題,但就是打不動年輕人的心。現在的消費市場,拼的不是功能,而是情緒價值。
做品牌,原來是“砸錢買媒體”。戶外大屏、電視廣告、明星代言,只要預算到位,品牌總能飛一會兒。現在不一樣了。年輕人不看電視、不刷報紙,全扎堆去社交媒體了。你把錢投在線下,大概率只是在自我感動。
真正要打動消費者,得把心思花在線上,寫內容、講故事、整互動。說白了,現在搶消費者注意力,不拼預算,拼情緒共鳴。
年輕人買東西,早就不是看功能、比價格了。看的是能不能讓我開心,能不能讓我覺得值得發個朋友圈。奶茶沒那么好喝,但喜茶讓人覺得“潮”;氣泡水不是必需品,但元氣森林看著“健康又時尚”;一支十幾塊的口紅,有了完美日記的聯名包裝,突然就有了“儀式感”。大家的錢包沒變厚,但對“看看我用了啥”的期待卻越來越高。
社交媒體時代,品牌得會“講故事”
在社交媒體上,光強調產品功能,沒人看。人在網上,是為了消遣、放松、發呆的。你讓人專門讀一段數據,分析一個功能,太無聊了。想火,得會講故事,得讓人看了有情緒起伏,有共鳴。
為什么雕花粉餅成了爆款?因為花西子不僅賣化妝品,還在賣“東方美學”。消費者買的不是一塊粉餅,而是“我也能像古代美人一樣精致”的情緒。
為什么鐘薛高推出的“厄瓜多爾粉鉆”以 66 元一支的售價,在 15 個小時拿下了 2 萬只的銷售成績,引發網絡熱議,也讓鐘薛高成功出圈,成為了“雪糕界的愛馬仕”。因為它把自己定義成“雪糕界的奢侈品”,讓消費者覺得,吃的是品質,也是身份。
講故事的關鍵,是讓消費者聽完、看完,覺得“這就是我的生活style”。你的品牌,得像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為某種象征。買奶茶,為什么一定要發朋友圈?因為已經不僅是喝,而是一種社交行為。這背后,情緒價值就在起作用。
年輕人要的,是能表達自己的東西
對年輕的消費者來說,產品不僅是用的,更是秀的。他們會發圖,會打卡,會在社交媒體上說,“你看,我剛買了這款好東西”。這不是為了炫富,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態度——“我精致”“我獨特”“我與眾不同”。
喜茶抓住了這個點。他們的門店設計很潮,什么“限定款奶茶”“奇怪的季節飲品”,消費者一喝就能成為話題。朋友問“這是什么?”就有話可聊了。每個新品,都是一條“線下社交+線上傳播”的鏈條。
完美日記也做得特別聰明。他們無數次的聯名合作,每一次都給消費者提供了討論的理由。“哇,這次和Discovery合作的眼影盤好有探險感!”“居然出了大英博物館雕像口紅,好稀奇!”買個化妝品的背后,是一次冒險,是博物館展覽,是生活儀式感的放大。而這些,功能完全無法給予。
鐘薛高更直接,把自家雪糕直接玩成了“身份象征”。一支幾十塊雪糕,很多人吃,為的就是體驗一種“沒必要但值得”的感覺。買完發圈,特別牛。
怎么做情緒價值?看透情感需求
想給產品增加情緒價值,先問一個問題:消費者為什么要買我的東西?注意,這里的“為什么”,不是指功能,而是指“情感關系”。
要么因為產品讓我覺得好看、有身份,要么因為產品讓我覺得自己健康、先鋒,或者單純讓我覺得開心、安心。找到這個核心原因,然后圍繞它講清楚。
1、讓消費者覺得好看、有品位:設計和包裝是第一道關。完美日記的美妝包裝,花西子的雕花設計,都在視覺上讓消費者感到超值。
2、讓消費者覺得生活變好:元氣森林賣的不是飲料,是“輕松健康的生活哲學”。消費者喝的不是氣泡水,而是在對抗健康焦慮時的一種慰藉。
3、給消費者一個社交理由:情緒價值最容易放大社交需求。這就是為什么一杯奶茶、一塊雪糕,大家都愛曬。如果你能抓住“發朋友圈”的點,就有更多的用戶幫你傳播。
情緒價值,本質上是讓人“覺得值”
買一個50塊的杯子,可能比15塊的更好看。買一個100塊的雪糕,會覺得自己更懂生活品味。買一支聯名口紅,涂它的時候覺得自己和其中的文化產生了鏈接。這些情緒價值附加在產品之上,很大程度決定了年輕人是不是愿意買單。
年輕人的消費行為,正在離開“性價比邏輯”,走向“價值感邏輯”。鐘薛高賣得貴,但給了人一種“超越普通食品”的附加體驗。花西子敢比肩國際大牌,靠的是國風美學的不可替代。
價格表面上依舊重要,但它潛藏在消費者認知中——真正讓價格合理化的,是產品和品牌背后帶來的那些“無價之感”。
我再來說下,品牌怎么抓住情緒價值?
1. 包裝產品的“儀式感”
賣的不是東西,而是里頭的意味。情侶會選擇文藝、優雅的花西子口紅作為禮物,因為它附帶價值感。連一罐奶茶,都可以通過限量包裝、主題設計變得充滿儀式感。
2. 輸出“好故事”加深品牌記憶
品牌不僅輸出產品,還要輸出“故事”。故事抓住了,品牌和情緒就捆綁在了一起。元氣森林講的,是“用技術為消費者減負”;蕉內告訴你的,是“穿的舒服、講究的生活哲學”。
3. 激發消費者主動分享
年輕人喜歡在社交媒體表達,給他一個分享的理由。比如設計好看的產品,話題互動性強的活動,或者值得討論的新品創意。完美日記就通過聯名不斷制造討論點,讓每次新品都是社交熱點。
情緒價值,未來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做品牌,其實都在“哄人”。哄得消費者舒心,哄得他發自內心覺得“真不錯”,你是個好品牌。如果還停留在功能市場,想通過踩競爭對手而活,你很難打動人。
未來,品牌應該更多地成為生活方式的代名詞、人際關系潤滑劑或者自我情緒表達的工具。要想走得更遠,產品之外,多想點靈魂的東西。認識到,年輕人買的,從來就不是物品,而是那一刻心動的感覺。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