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平易近人的縣委大院丨鄂爾多斯康巴什區:新城區如何讓服務更接地氣
【編者按】
“縣”是郡縣制建立以來最穩定的一級行政區劃。“縣委大院”是黨政機關辦公場所,也是服務人民群眾的“主場”。
縣委大院的開放程度、樸素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當地服務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更是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樹立群眾觀念,貫徹群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接受人民批評和監督的生動體現。
2025年春天,澎湃新聞推出平易近人的縣委大院專題,用我們的筆和鏡頭去記錄這些或樸素或向人民群眾敞開懷抱的縣委大院。平易近人的縣委大院,一定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縣委大院。
今天跟大家見面的是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委大院。

設計:周寰
一座城市溫暖與否不應只用氣候定義。
澎湃新聞記者到訪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的時候是今年2月末,天氣雖已轉暖,該區依然迎來了一場小雪。開車的師傅說雪是半夜下的,到了早晨稀稀碎碎的雪沫也讓大地蒙了白。從酒店窗戶向外望,有一片非常大的草地,因為剛開春,草還是黃的,但可以想見到了夏天這片草地一定非常美麗。

康巴什區辦公大樓。本文圖片皆由澎湃新聞記者 劉璐 攝
康巴什區是鄂爾多斯市的中心城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鄂爾多斯市中南部,該區亦是市政府所在地。在蒙古語中,康巴什意為“卓越的老師”,其建區時間并不長,只有20年。
在當地人眼里,雖然康巴什區是一座新城區,但很有吸引力。如果刨根問底地問他們吸引力是啥,他們會告訴你這里不僅環境好,城市建設也好,關鍵這里的人也很友好。不只是人和人之間的相處,基層政府的執政理念里也透著濃濃的便民情懷。
康巴什區政府工作人員透露,目前當地人口總量大概有13萬人,“因為是新建區,人口幾乎都是外地人,最初因為工作很多人來這邊定居,后面因為當地教育辦得好也吸引了很多人過來。鄂爾多斯又名‘暖城’,近年來康巴什區黨委、政府正力爭通過基層治理建設讓‘暖城’更暖,更友好。”

康巴什區委大院內設置了外來辦事人員停車場。
不設卡的區委大院
澎湃新聞記者在當地采訪的時候,正月還沒結束,康巴什區街道上的節日氣氛仍然十分濃厚,遍布的花燈在夜晚似乎要照亮整座城市。
康巴什區“四套班子”集中在一起辦公??蛋褪矃^辦公大樓門前的空地上裝置了10個巨大的紅色燈籠,遠遠看上去非常喜慶,因為大院沒有圍欄,春節期間很多人來大院打卡拍照。工作日大院里人來人往,穿著厚棉衣的保安靜靜地看著走進走出的人們也不說話,偶爾有汽車開進來停到了禁止停車的地方,保安就會走過去溝通讓司機把車開走。保安看模樣大概40多歲,曬得有些黑的臉上有皺紋也有高原紅。上午院子里的陽光很溫暖,保安就站在陽光里。
“大院對老百姓并不設卡,想進就進,想走就走。大院里還設了辦事人員停車場,但如果不辦事想把車停在這,也沒有人管。”康巴什區人民政府機關服務中心主任劉星說,“除了大院不設卡,樓里也沒有門禁,廁所都是對外開放的”,“大樓一層有物業,不熟悉可以讓物業人員引導,去幾樓登記一下就可以”。
劉星還告訴澎湃新聞,“康巴什區的所有停車場都不收費,為展示友好,對于第一次來康巴什旅游出現交通違章的游客,會實行‘首違免罰’制度?!?/p>
走進辦公大樓一樓,正對大門的位置有一個小型參觀區,右手邊設置了休息區,有飲水機、沙發,除了休息區大廳角落還設置了應急救護點,放置有口罩、碘酒、血壓儀,還安裝了AED自動體外除顫儀。

康巴什區辦公大樓一樓設置的休息區。
農歷正月二十三的晚上,康巴什區街道上的鞭炮聲響徹了很久。像是對寒冬的告別,但也帶著對春天的悸動?!稗r歷正月二十三對當地人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日子,叫燎疳節。早些年大家會在這一天晚上點燃篝火,全家人依次跳過火堆,象征著與舊疾霉運告別,祈求新一年的健康和好運?,F在點篝火的少了,但會放鞭炮。過了這一天,新年的氣氛就淡了?!碑數厝烁嬖V澎湃新聞。

康巴什區辦公大樓里設置了應急救護點。
燎疳節過后的第二天,陳向先來到康巴什區政府領取困難職工慰問金?!捌鋵嵨繂柦鹨呀洿虻搅算y行卡上,來這兒就是簽個字。”從1樓大廳到11樓工會辦公室,一路上沒有任何阻礙,陳向先走得很快,“簽完字我還得回去上班”。
來區辦公大樓次數多了,陳向先一改初次的怯懦,變得非常坦然。“來這里辦事就是很方便,很簡單,沒有任何設卡的情況,直接上樓找工作人員辦理就可以。辦過事的老百姓都知道,這里一直這樣。”
陳向先今年48歲,康巴什人,在社區工作,有兩個孩子都在上高中。她告訴澎湃新聞,“我愛人去世已經有五六年了,他生病離開得比較突然?!睈廴俗吆?,生活的壓力一下子落到了陳向先一個人的肩膀上。
“本來我們家庭很幸福,就是突逢變故,咱們政府也比較關心。”聊到自己的情況,陳向先的眼睛微微向下,“現在就剩我和兩個孩子,這幾千塊錢的慰問金,正好孩子學校要交伙食費,然后卡上就打進錢來了,真的很感謝?!睆?1樓的辦公室出來,陳向先坐電梯離開了區辦公大樓。
康巴什區辦公大樓一樓前臺接待人員于秀英告訴澎湃新聞,她在康巴什區辦公大樓已經服務了14年,現在的服務質量確實比以前提高了很多?!耙恍﹣砜蛋褪猜糜蔚挠慰涂吹竭@里是區辦公大樓,想要到院里、樓里參觀一下,我們都會熱情接待,之前也有很多游客來我們這里打卡。夏天天太熱的時候,有群眾進來問,‘我們能進來歇會嗎?’我們說當然可以了?!?/p>
于秀英是內蒙古赤峰人,她在2010年來到康巴什定居?!白钤缡俏依瞎珌磉@邊當公交車司機,這邊風景也好、空氣也好,后面我也就過來了。這地方這幾年變化特別明顯,那會兒都說‘鬼城’,人特別少,馬路上車也特別少,現在來這邊居住的人特別多,堵車的現象也特別多,感受非常明顯。”

康巴什區政府一樓大廳工作人員閆晨。
閆晨也在康巴什區辦公大樓一樓大廳做接待,“我們每天接待的人很多,一般就是來辦事的,要不就是有事找過來的,再就是來錯地方的。認真熱情接待是我們這邊的要求,我覺得能幫助大家,我心里非常開心?!?/p>
今年40歲的閆晨是陜西榆林人,5年前舉家搬到了康巴什,“為什么要選這里,就是感覺這里一是環境非常好,二是教育好,所以就把房子也買到了這里。”閆晨家的房子早幾年買在了康巴什區青春山街道。目前,閆晨的愛人在附近的煤礦上班,孩子也在這里上學。
便民社區打造友好睦鄰家園
友好政府的建設不應止于理念,更應落到實處。記者在探訪過程中發現,康巴什區委大院展現出來的友好,在街道和社區同樣直觀。
康巴什區一共有四個街道,分別是哈巴格希街道、青春山街道、濱河街道和康新街道。街道就像血管的末端,也是最能體察民情的地方。
康巴什區青春山街道辦事處主任韓毓介紹,“我一直在街道社區工作,康巴什4個街道,我去過3個,所以對基層工作比較了解?!币郧啻荷浇值琅e例,“青春山街道服務人口是6.6萬多人,一共有8個社區,是康巴什區占地面積最小,但服務人口最多的街道,我們服務的人口占到康巴什區人口總數的50%以上?!?/p>
作為一名一直在基層服務的工作人員,韓毓有很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雖然街道、社區是很小的組織,但各自的情況也并不相同,“比如區政府出臺了一個優質小區建設的政策,想要執行這個政策,就要考慮到每個街道的情況都不同。像青春山街道是一個完全的城市街道,但是哈巴格西街道和康新街道都有涉農片區,還有公租房住戶,流動人口。濱河街道也不一樣,這里商圈多,購物中心多,大型超市多,商戶商業綜合體多。所以在服務群眾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就需要不同的解決方案?!?/p>
和其他街道相比,青春山街道就是比較特殊的街道。
“這個街道的居民大多在周邊礦區工作,就拿神華康城社區來說,幾乎一多半人都是神華公司的職工,男人早上下礦區晚上才能回來,家里就只有妻子照顧,所以這個社區有很多全職媽媽,也有很多老人和孩子?!鄙袢A康城社區黨委書記阮曉宇介紹。

神華康城社區居民郭美艷。
郭美艷的家就在青春山街道神華康城社區附近,今年是她來康巴什的第10年。“我老公在補連塔礦區工作,最初也是因為他的工作才來這兒的,我是巴盟人。剛來的時候這兒人可少了,后面有了孩子就沒有再找工作,這個小區和我情況相似的媽媽有很多?!?/p>
“由于長時間不上班,沒有社交圈,一些全職媽媽出現了情緒問題?!惫榔G回憶,自己也曾一度面臨這樣的情況。2023年社區開辦了“周三幸福營”,圍繞女性個人成長、親密關系、親子關系等熱點問題,邀請社區全職媽媽參加,幫助大家打造自己的社交圈。
“每周三下午3點,媽媽們會聚在一起讀書或者做個手工,因為我們都沒有工作,這讓我們有找到組織的感覺,大家和社區的關系就像一家人??蛋褪策@個地方特別神奇,大家開玩笑說有點像小的聯合國,什么地方的人都有,但也非常融洽?!?/p>
全職媽媽參加“周三幸福營”做的手工。
如今,郭美艷不僅有了自己的社交圈,也有了更多的生活追求。
“在社區的幫助下,我還考取了家庭心理咨詢治療師證書,去年冬天還學了馬頭琴,后面還打算考游泳教練證?!惫榔G說,“社區還會定期請律師過來,給我們普及婦女權益保護方面的法律知識?!?/p>
為了找到更多的自我價值,郭美艷通過社區還加入了康巴什區的志愿者服務隊?!叭ツ甓焱ㄟ^志愿服務,我還考取了紅十字救護員證,現在每天的狀態就是很忙?!?/p>
神華康城社區為老人組織的文娛活動。
社區也為“一老一小”缺少陪伴的問題,做了多種嘗試?!拔覀儾恢粸槔先嗽O立了老年大學,也為小學生開辦了青苗學社,更有針對0-3歲兒童的萌寶托育園。目前托育園正在探索全日托、半日托等多種照護模式。”阮曉宇說。
阮曉宇告訴記者,目前社區還以社區書房為依托建成了24小時自習室,自習室配備了閱讀機、繪本桌等智慧書屋設備,有近10萬冊的圖書資源可以免費閱讀,“24小時自習室為很多想要考公、考研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安靜的學習場所,每天晚上這里都有很多年輕人”。除此,社區還建成了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的運動場館,包含籃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個運動場地。

神華康城社區打造的24小時自習室。
78歲的楊淑芬對老年大學充滿了熱情,“老年大學辦在我們家門口,我特別高興。”11年前,楊淑芬和老伴從東北來到康巴什投奔女兒,“最初真的不習慣這里,也沒什么朋友,總想回去,2023年老年大學建起來后,我報了硬筆書法課程,也在課上認識了很多朋友,現在越來越喜歡這里。”
楊淑芬說:“這個城市讓大家感覺特別舒服,走到哪兒衛生都特別好,人也很有禮貌,坐公交車沒座,年輕人會特別主動給讓座,要不叫‘暖城’,給人感覺特別溫暖,我挺喜歡這個城市的。”

設計:周寰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