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里家外》三天破10億,紅果短劇為何頻頻押中爆款?
鏡象娛樂
文丨栗子酒
“現在短劇可以拍到這個程度了嗎?”
“好看,真的好看,這是我目前看到最好看的短劇。”
……
讓不少觀眾不吝夸贊的,是最近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的短劇《家里家外》。這部由聽花島出品、在紅果短劇獨家免費首發的作品,讓不少觀眾重新認識了短劇。截至目前,該劇熱度持續攀升,在紅果短劇上線僅三天,累計觀看量便已突破10億。

劇中,圍繞蔡曉艷(孫藝燃 飾)和陳海清(王道鐵 飾)的重組家庭,《家里家外》透過幾代人的相處,勾勒出上世紀80年代普通人的生活百態。其中雙向奔赴的愛情、慢慢靠近的親情,以及“家內核”下處處流露的溫情,戳中了不少觀眾的內心,甚至被網友譽為“短劇版”《小巷人家》。
而作為短劇市場少見的年代劇作品,《家里家外》不俗的口碑,也反映出市場對其內容品質的肯定。憑借深入打磨的細節、精良制作和創新敘事,《家里家外》不僅拉寬了短劇創作邊界,也將短劇的內容品質推向新的高度,加速行業精品化的發展進程。
細節層層堆疊
溫情敘事后勁更大
客觀上講,《家里家外》掀起觀劇高潮,有一定的客觀因素,年代短劇本身的稀缺,放大了內容差異化的優勢。同時,劇集選擇在月活用戶近1.6億的紅果短劇免費首發,使得稀缺題材快速對接大面積受眾,擴大了討論的基本盤?;谶@些優勢,走溫情路線的《家里家外》以更快的速度爆發了。
一直以來,短劇之所以抓人眼球,大多都是借助強反轉和極端敘事帶給觀眾情緒觸動。然而,這種情緒往往流于表面,一個視頻刷過去,相應的情緒觸動幾乎也就消失了,但追完《家里家外》會發現,這部短劇是有后勁的,劇中帶給觀眾的觸動深入到了情感共鳴的層面。
劇集以一場洪災開篇,而在1981年,四川部分地區確實遭遇了歷史上少見的特大洪水,另一個同期發生的大事件,則是中國女排迎來高光時刻。借助這些帶有明顯時代印記的歷史性事件,觀眾很快被拉回到那段時光。
同時,大量極具年代感的細節穿插其中,從老式婚紗照、二層紅磚樓房、舊式的木質桌子、衣柜等80年代初流行的服飾、妝造、街道、家具,到送禮、人情社會、家長里短鄰里閑話等符合那個年代人群的相處方式,《家里家外》不斷從各個維度強化著年代情懷和故事真實感。

在深度還原的年代氛圍之上,劇集對人物的塑造則選擇更具現代性的表達方式,由此激發觀眾共鳴。《家里家外》中的蔡曉艷,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從不內耗,她既有不服就干的潑辣一面,也有體察女兒心思、共情女性處境的細膩一面。而陳海清的設定,帥氣、多金、情商高、注重儀式感、情緒價值拉滿、有責任敢擔當、永遠跟老婆站在一邊……幾乎滿足了現代女性對理想丈夫的全部想象。此外,夫妻之間雙向奔赴的感情、親子之間不“雞娃”、不偏心的相處模式等,也精準投射著現代年輕人對理想婚姻、理想家庭關系、理想親子關系的期待。
因此,《家里家外》溫情的敘事底色貫穿始終,劇中留出更多篇幅,去通過一件件小事,一點點堆疊,呈現出人物情感不斷升溫的過程。
比如繼母與女兒的相處中,女兒一開始十分抵觸,看到桌上特意為她留的一碗面也不領情,但當她翻到碗里的荷包蛋時,卻又好像感受到了久失的愛意。后來遇到“班費風波”,繼母為她跟學校硬剛,女兒也重新認識了這個“后來的”媽媽,整個過程情感處理的相當細膩,甚至呈現出溫情之外還有溫情的驚喜。
就像那件一開始破了洞,后來又被繼母織好的拼色毛衣,在女兒生母墓前制造了一次淚點之后。女排決賽的電視機前,女兒不經意說出“上面的是我媽媽織的,下面的也是媽媽織的”,再次拉出的新的情感高度,讓人不自覺代入其中,甚至潸然淚下。

“川味兒”十足
文旅短劇的新嘗試
在這個過程中,笑與淚交織,那一代人重新變得鮮活,她們的生活百態也滿是煙火味。之所以如此,除了人物、內容細節、敘事方式營造出的時代氛圍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劇中呈現出的“川味兒”特別濃郁地道,宛如一幅80年代的川渝生活畫卷。
以往,在影視作品的常見敘事中,引入方言往往能夠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而《家里家外》在這一方向上的嘗試更為大膽。劇中,從演員到創作團隊中的制片人、編劇等都是四川人,方言不僅貫穿全劇,還融入了大量有地方特色的俚語俗語,比如“大糞缸里練游泳——真是不怕死”,人物對話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再加上劇中蔡曉艷率直潑辣、陳海清事事以老婆為主,能扛事兒有擔當的性格設定,也很符合人們對當地“歪婆娘”、“耙耳朵”兩種形象的普遍認知,仿佛《家里家外》中的人物真的在那片土地上生活著。

在此基礎上,劇集創作對地域特色的深耕進一步向里探索。據了解,該劇從策劃到推廣,四川省廣播電視局全程參與并給予不少支持。在拍攝場地的選擇上,《家里家外》沒有把選址局限在當地的地標性建筑周圍,而是選擇了雙流區軍工廠家屬院、彭祖山景區、青龍老街、青龍老電影院等極具川渝年代特色的地點,增強劇集本身的年代屬性和文化厚度。
同時,于細節處打磨,蛋烘糕、麻糖、竹筒飯、天府可樂等承載著時代記憶的地方特色美食,以及當地盛行的茶文化、麻將文化等人文特色,都出現在《家里家外》的日常中……在紅果短劇的評論區,不少四川ip的網友感嘆道:“只有本地人才懂這部劇拍的有多真”。
顯然,對地域特色的深度還原,增強了劇集本身的寫實濃度。除此之外,這樣的創作思路、劇本搭建方式也為文旅短劇創作提供了新的方向。相較于以往文旅定制向的硬植入,《家里家外》中結合景、人、地域文化的軟內容,在加深觀眾對川渝文化了解的同時,也更容易帶動觀眾對當地的向往。
邁向“細糠時代”
敢于不卷“快餐”
很大程度上,《家里家外》的出現,刷新了不少觀眾對短劇的認知,從畫面呈現到敘事方式、對人物情感的拿捏,甚至是為文旅短劇創作帶來的想象力,都決定了這部短劇稱得上是一部誠意之作。
尤其是在當下,短劇正處在大爆發的階段,內容井噴之勢有增無減。盡管,行業已經達成精品化發展的共識,但“快餐”內容目前還是短劇市場的主流。在這樣的整體趨勢下,《家里家外》敢于站在“快餐式”創作之外,在稀缺題材上用心做內容,甚至是花大量時間,去做同類題材韓劇《請回答1988》10萬多字研究報告、到川渝地區走訪那個年代的人以完善劇本情節,可以說是一個異類了。

但如今,《家里家外》收獲了不俗的熱度和口碑,這個“異類”的表現無疑是成功的。這也反映出,當下市場對優質短劇內容極度渴求,觀眾對優質內容的需求還存在巨大缺口。當然,換個角度看,這也意味著,短劇“細糠時代”有著更可觀的發展前景,行業精品化的進程需要走得更快。
站在這個維度,《家里家外》能夠撬動市場,也更值得深思。這樣的作品得以在現階段搶跑落地,除了創作者的短劇情懷、對創新的堅持之外,還在于短劇商業模式發展至今,以紅果短劇為代表的免費模式快速成長,并逐漸成為短劇發行的主流模式,幫助創作者拿回話語權。伴隨著這個過程,更多像《家里家外》這樣高品質的短劇,選擇在紅果短劇免費首發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方面,紅果短劇一直鼓勵精品短劇創作,前不久,平臺將“果燃計劃”升級為面向全行業的精品微短劇合作計劃,將與各方分享經驗和資源,助力短劇精品化發展。目前,在該計劃扶持下,已有多部精品短劇開機。另一方面,基于對免費模式的深入探索,不少優質的短劇作品已經借此走向市場,此前的《好一個乖乖女》《我,修仙多年強一點怎么了》《老千》等優質內容,都是紅果短劇免費首發的典型案例。
如今,《家里家外》再次交出一份不錯的答卷,拉寬短劇題材邊界的同時,優質內容也在不斷擴大的討論中,得到市場的正向反饋。顯然,在短劇走向精品化的過程中,以紅果短劇為代表的內容平臺,正助力創作者產出更多優質內容,加速行業邁向“細糠時代”。
鏡象娛樂(ID:jingxiangyuler)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作者署名,違者必究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