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大學2025丨教育學者周憶粟:文科縮招更應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
【編者按】
在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的一騎絕塵中,中國大學迎來2025。
2025年,注定要成為變革的年份。是以戰略敏捷贏得戰略主動,還是在延誤中錯失轉型機遇,中國大學踏上征途。
人工智能技術如何賦能學科建設?人工智能技術給創新人才培養帶來哪些啟示?澎湃新聞特推出“大學2025”專題,以深入探討人工智能時代的大學之變。
今年討論的話題是,哪些層次的高校更應該縮招文科?

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走紅,再度引發關于文科存續價值的激烈討論?!按罅课目粕鷮⒈籄I取代”的輿論持續發酵,爭議焦點已觸及高等教育本質命題——在智能技術重構知識生產方式的當下,如何重新錨定人文學科的價值坐標。
“我支持文科縮招,但縮招更應聚焦中底部普通高校?!卑拈T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憶粟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直言,頂尖院校有必要保持適度規模的精英化文科教育,但中底部高校須直面現實:當文憑溢價消退,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專業必須轉型。
他認為,文理工科均面臨AI沖擊,爭議不應局限于學科對立,更需關注高校專業設置與教育質量的本質關聯,“核心是能否提供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AI對高等教育的沖擊
澎湃新聞:AI對高等教育的核心沖擊體現在哪些方面?
周憶粟:最主要的沖擊是原本偏向“工廠化”的大學教學模式基本上要被AI淘汰,也就是傳統大課制、應試導向、文憑驅動的培養模式可能不太適用了。這種沖擊具有學科普遍性,文理工科都會受到影響——無論是程序員擔憂AI編程替代,還是文科從業者的職業危機,本質都是中低端知識工作的價值重構。
澎湃新聞:當前“文科無用論”甚囂塵上,您如何看待文科縮招爭議?
周憶粟:文科的價值和貢獻是現代文科發展的核心命題。我認為這個命題不是中國的問題,而是全世界都存在的問題。對于我們當代社會來說,文科究竟提供什么?這是比較難回答的問題。理工科更容易直接找到答案,無論是市場、產品還是技術,相對而言,它們的映射關聯比較明顯且比較強。
在當前的討論中,文科和理工科的對立很容易引起社會的情緒,應該理性看待。從中國大學的招生來看,我支持文科縮招,但更應該縮招的是中底部普通高校。
我國高教體系呈金字塔結構,頂尖院校占比較小,二本、三本院校構成龐大的基座,絕大部分高校沉淀在下面,在一般公眾討論中看不到。頂尖高校的改革可能更容易引起關注,但事實上大部分普通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系統里的主力軍,學生人數占了較大比例,也是大學擴招潮的主要對象。這些中底部高校在擴招過程中,因文科專業辦學成本低、準入門檻相對較低,吸納了大量生源。但需審慎評估:這類專業究竟為學生和社會創造了多少實質性價值?
大量白領工作是隨著社會組織的變化而出現的,大學具有重要的培育人力資源的功能。不可否認的是,這類擴張的文科專業給學生提供了個人向上流動的機會。在以往勞動力市場上,有大學文憑和沒有大學文憑有很大區別。但社會環境和就業環境在變化,有大學文憑帶來的優勢沒以前那么大了。
我認為,頂尖學校有必要保留適當規模的文科專業,而中底部普通高校需要嚴肅考慮把缺乏核心技能的專業縮減。文科縮招爭議背后其實更應該關注的是高校的院系設置和專業設置問題。
學科專業調整與重構
澎湃新聞:那高校是否應該重構文科課程體系,側重培養AI不可替代的能力?如何平衡傳統人文教育與技術工具應用?
周憶粟:這涉及幾個不同方面,一是學科發展的內生動力,它需要如何發展和引領?二是行政管理體制與大學發展之間存在一定張力,不能將單個學校切割開來看待。
基礎文科加專業技術的雙專業實施起來并不難。但如果只是為了完成形式上的任務,那么教學最終還是不能真正發揮育人作用。大學教育到底提供了什么?我們需要思考:一是就業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生產生活實踐是否被AI改變?如何被AI改變?二是教授課程的人是否了解AI的重要性?是否具備教授新課程的能力?
精英型文科人才在AI時代仍具不可替代性。很多科技公司在產品設計、用戶研究等崗位持續吸納優質文科生源。例如我看DeepSeek的招聘要求,他們也會招文科生。隨著AI的出現,崗位要求可能會變得更高,對文科人才的需求依然存在,“涉獵廣泛、博聞強識,自驅力強、具備較強的表達溝通和統籌能力,責任心強”都是頂尖文科人才的特點。
澎湃新聞:近幾年國內也撤銷與新設了不少工科專業,迎來了史上最熱調整潮,應如何界定“過時的工科專業”?撤銷專業時,如何避免“一刀切”并妥善處理師資、學生等遺留問題?
周憶粟:過去十年我國科技快速崛起,正得益于高校培養的龐大理工人才儲備。專業存續主要看兩層邏輯:一是市場信號層面,只要畢業生就業率高,市場傳遞的信號足夠強,那就繼續培養,如果培養的人就業難,那就改,優化課程培養方案,改了之后還是不行,只能撤;二是國家戰略層面,決策轉化到市場,市場又會影響學校,這是多重鏈接的系統,需前瞻布局符合科技發展趨勢的學科體系。
專業存續應建立動態評估機制:就業數據、產業反饋、師資結構需形成閉環調節。對于裁撤專業,應建立教師柔性退出機制,通過轉崗培訓等方式實現平穩過渡。通常來說,即便專業裁撤,我建議仍然應該保留教師的職位,直到這批人退休。
招生與培養模式變革
澎湃新聞:近年部分高校擴大AI相關專業招生,但師資與硬件資源可能不足。如何避免盲目擴張?
周憶粟:我們很難精確預測哪些專業未來一定有需求并且能夠發展得好。從曾經的大數據到現在的AI都是大熱點,這實為高等教育迭代的常態。當前AI專業建設存在過熱隱憂,這點我很同意。關鍵不在于追逐熱點,而在于夯實教育質量。
資金和資源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并非最核心的問題,核心的問題是“培養框架到底是什么?”不管在什么培養框架下,怎樣能做得更好?這超越簡單的文科和理科對立,核心是能否有高質量的高等教育。
澎湃新聞:針對AI技術快速迭代,是否需縮短教育學制,例如壓縮本科通識教育周期,或增設更多微專業、技能認證項目?
周憶粟:我認為與其機械壓縮學制,不如推進教學模式革新。核心問題不在于讀幾年,而是在給定的時間里到底讓孩子學習多少東西?如何將學制與學習內容匹配起來?
靈活學制在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領域都有成功的范本可循。比如說芬蘭教育體系里的小學期和模塊化值得我們借鑒:小學期即一年有3-4個學期,每個學期上10周左右的課程,將課程模塊化,通過知識單元重組實現靈活教學。模塊化教學的優勢在于它更符合現代學習理論。
至于技能認證項目,我認為是好的方案,但要看在就業市場是否適用。技能認證通??紤]的是短期,當一項特定技能在就業市場上有很強回報時,可能不需要學校加課,學生有需求也會自發學習考證。
有條件的學??梢耘c企業對接,探索“主修+微專業”的混合培養模式,但需注意避免與特定企業綁定過深,應著眼行業通用能力培養。否則一旦公司經營轉向或不佳,容易造成人才浪費。

設計:祝碧晨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