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媒體談“胖貓”事件中94.6噸食物被浪費:對糧食再緊張都不為過
3月15日,據央視新聞報道,2024年4月發生的湖南小伙“胖貓”在重慶長江大橋跳江身亡事件中,大量網友出于對“胖貓”的同情,通過外賣平臺為其送餐祭奠。來自全國各地的大量外賣堆滿了大橋的行人通道,最終導致94.6噸食物被浪費,其中一名網民甚至一次性訂購了8000元外賣送上大橋。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網絡時代的非理性情緒,更折射出人們對于糧食、食物的認知偏差,令人十分痛心。

94.6噸食物意味著什么?
2024年,我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為395公斤/畝,94.6噸相當于239.5畝農田上的糧食產量。事實上,這些被浪費的“外賣”并非全是糧食,其中有大量的奶茶和漢堡。按照肉蛋奶的糧食轉化率來說,大約3至4斤原糧才能轉化成1斤豬肉,那些堆在大橋上,只能被當作垃圾處置的94.6噸食物,如果折算成糧食,意味著多少畝良田一年的產出、多少農民一年的辛苦都付諸東流?!
有人說,“胖貓”短暫的一生太不容易,人走了,我點一份外賣給他,寄托哀思,稱不上浪費;有人覺得,食物是我花錢買的,我不在意,別人也無權置喙;更有人認為,糧食不值錢,外賣也不貴,既不是名牌包包,更不是貴金屬,用來祭奠一個令人惋惜的生命,跟“浪費”沾不到邊。
與20世紀50、60年代出生的人不同,出生于改革開放后的“改開一代”大多沒有餓肚子的經歷。對他們來說,“吃飯”這個問題可能從不存在“吃飽”還是“餓著”的選項,只有“吃菜還是吃肉”“今天還想再吃點什么”的苦惱。但豐收在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是個“常量”,吃飽肚子也從來不是天經地義的“常態”。“惜糧即惜福”“節約糧食,從我做起”的教誨寫在書上、刷在墻上,甚至被不少人覺得“過時了”、“爹”味十足。但這份刻在民族苦難記憶里的經驗和教訓,還真的要天長地久地講下去,須臾不可放松。
糧食是天,是命,是和水、空氣一樣人類一天都離不開的東西。我們吃飽飯也就是最近40多年的事。這份“吃飽”,來之不易、彌足珍貴。對食物的珍惜和敬畏,是一個生生不息的民族必須具備的底線思維和危機意識,更是我們這個民族刻在基因中的品格。
這些年,關于糧食安全,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我國糧食供需緊平衡的格局沒有改變”。
這個“緊”字,首先是物質層面的“緊”。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次躍上1.4萬億斤新臺階,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雖然超出了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警戒線,但是隨著人們對肉蛋奶的需求增加,我們需要更多的飼料糧來轉化,所以糧食遠不能說過關。2023年末,我國人均糧食需求量已經達到了606.3公斤,尚需進口來補足缺口。同時,我們作為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土地緊、水資源緊、環境容量緊,無論是產出的糧食還是產糧的資源,都要“緊著用”。
這個“緊”字,更是精神層面的“緊”,是“緊張誰”的那個“緊”。因為“緊張”糧食,我們全面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用“長牙齒”的硬措施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因為“緊張”糧食,我們著力強化科技支撐,千千萬萬農業科技工作者聯合攻關,“一個百分點一個百分點地努力”,就是為了給我們的大國糧倉多添一份底氣。而這其中,最簡單也是最難的“緊”,就是“緊張”每一粒我們碗里的糧食、每一份餐桌上的食物。它需要我們將節約糧食、敬畏食物當作日用而不覺的行為準則,人人自律,時時自省。
要知道,食物從來都不是一般的商品,不是誰買了就可以隨意浪費、誰占有就可以隨意處置。從資源權益角度來講,食物是地球上有限的資源生產出來的,浪費食物就是浪費資源,某種程度上也是影響了別人的生存權;從安全角度來講,糧食是底線安全、生存安全、發展安全,輕視糧食的雜音一旦形成,在社會上成勢,非常危險;從道德層面講,就是要形塑“浪費糧食是一種不道德”的社會共識,就是要弘揚“惜食有食吃,惜糧有糧用,惜福有福享”的主流價值;從法律層面講,我國在2021年即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以法律形式明確反對食物的浪費和揮霍行為。
我們再說得具象一些。根據聯合國發布的《2024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2023年約有7.33億人面臨饑餓,全球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就有1人面臨吃飯難題。那些本著善良的愿望、將外賣堆滿大橋的網民,想一想處于饑餓中的人們和以噸為單位被當作垃圾處理的食物,心下是否會有些許不安?善良如“胖貓”,也一定不希望人們以這種不理性的方式來懷念和祭奠他。
理性與善意從來不應背道而馳。“胖貓事件”猶如一面鏡子,照見了互聯網時代的群體情緒和情緒支配下的資源浪費之痛,而真正的善意需要建立在理性與尊重之上。每一份食物都承載著生命的重量,飽含著對勞動者的敬意,更關乎國計民生,唯有將節約的意識融入日常,將對糧食的“緊張”刻入心間,方能避免這類浪費之痛,守護來之不易的“人間煙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