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50301期干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1
《求是》
主辦單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卷號期號:2025年第5期
推薦部門:黨建組



《求是》2025年第5期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經濟工作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系》指出,經濟工作千頭萬緒,必須統籌好幾對重要關系。一是必須統籌好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關系,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經濟秩序。二是必須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的關系,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三是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四是必須統籌好做優增量和盤活存量的關系,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五是必須統籌好提升質量和做大總量的關系,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
2
《紅旗文稿》
主辦單位:求是雜志社
卷號期號:2025年第4期
推薦部門:中直組



張軍在《紅旗文稿》2025年第4期撰文《以全面從嚴管黨治校引領保障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努力取得更大成效,確保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落地落實,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雙一流”建設高校是教育強國建設的戰略引領力量,對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特殊重要作用。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深刻把握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與更好干事創業的內在統一關系,充分發揮全面從嚴管黨治校的引領保障作用,為更好面向“國之大者”、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快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發展、以高等教育現代化服務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匯聚強大動能。
3
《治理研究》
主辦單位:中共浙江省委黨校等
卷號期號:2024年第6期
推薦部門:干教組



朱光磊、張志紅在《治理研究》2024年第6期《職責同構:中國政府縱向職責配置的基本特征》撰文指出,“職責同構”作為描述和解釋中國政府縱向間職責配置和機構設置特征的原創性概念,已經為中央有關部門所吸收與使用。文章從概念的界定及其緣起、“職責同構”模式的局限性與體制優勢、“職責同構”在實踐中的新發展、“職責同構”與政府職責體系建設四個層面對中國政府縱向職責配置進行了深入分析。并對未來中國政府職責體系建設進行了展望:隨著治理技術的提升,中央政府的政治整合能力也會大大提升,這就為地方、基層的治理多樣化提供了必要的體制、機制和技術條件的保障,如何設計更為復雜的政府職責體系,增加制度供給的包容度,如何能夠以完善的理論更有效指導實踐改革的推進,確保穩妥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需要理論界和實務界的長期共同努力。
4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卷號期號:2024年第11期
推薦部門:企干組



洪曉楠、王犇在《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24年第11期撰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系統闡釋》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背景深刻、思想內涵豐富、理論品格鮮明,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原創性理論成果。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所需、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使命所系、人類文明共同繁榮發展的趨勢所向,促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文化價值論、文化使命論、文化自信論、兩個結合論、文明互鑒論和文化安全論構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其中,文化價值論突出新時代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文化使命論明確目標任務,文化自信論、兩個結合論和文明互鑒論分別闡明實現目標任務的原則立場、路徑方法和發展動力,文化安全論則筑牢保障底線。這“六論”層次分明又相互貫通,共同支撐起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主題主線,是把握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關鍵。黨性原則與人民立場辯證統一、以我為主與兼收并蓄有機融合、不忘本來與開辟未來相互貫通、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協調互動、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統籌推進、民族立場與天下情懷交織平衡,詮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論品格。習近平文化思想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文化支撐、為世界讀懂中國打造文化窗口、為人類文明繁榮發展貢獻文化力量,具有重大意義。
5
《經濟社會體制比較》
主辦單位:中央編譯出版社
卷號期號:2024年第6期
推薦部門:博士團



王辛剛在《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24年第6期撰文《比較視閾下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歷史意義》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前無古人的新路,具有重大的世界歷史意義。與既有現代化模式相比,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 = 西方化”的迷思,不僅在理論上拓展了關于現代化的內涵,更在實踐上擺脫了對西方現代化的路徑依賴,影響了世界現代化版圖和世界歷史格局。中國式現代化形成了獨特的比較優勢,具有顯著的制度優勢,強調以新型生產關系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蘊含著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等。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世界現代化的新境界,延續和發展了中華文明,有效探索了人類社會新的現代化方式,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將為人類社會的世界歷史走向更加美好的前景提供新的動力與機遇。
6
《自然雜志》
主辦單位:上海大學
卷號期號:2024年第6期
推薦部門:英才中心



李曉強在《自然雜志》2024年第6期撰文《從電路計算到人工智能——從計算機視角看“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人工智能學者”》指出,總的來說,大模型作為人工智能先進代表,無論從計算機科學和技術的角度,還是從人工智能本身,都是一次歷史性的飛躍。機器在模擬人類智能方面上了一個新臺階。人們制造的電子計算機,從具備計算和存儲(記憶)功能,發展到可以像人一樣學習(機器學習),再到擁有創作能力(生成式人工智能)。這些進步讓人類從更多的體力、腦力甚至科研活動中解放出來,必將給人類社會的發展帶來深遠的影響。至于大模型(機器腦)是否能夠具有真正意義上智能“涌現”的能力,是否能夠產生自我意識,以及與配備傳感器和執行器的機器(具有交互能力)結合產生怎樣的創新成果,能否像人類的嬰兒(具有大腦、傳感器眼和耳、執行器四肢)那樣在人類的環境中自我成長(自主發育),我們拭目以待。
7
《江漢論壇》
主辦單位:湖北省社會科學院
卷號期號:2024年第11期
推薦部門:出版組



劉禮堂在《江漢論壇》2024年第11期撰文《西南茶馬古道視域下的藏彝走廊民族關系探析》指出,歷史上我國西南邊疆地區經歷了川滇藏三區域各自的整合,形成了“川滇藏框架”,隨后又進一步打破這一框架,走向更深度的融合。處于框架中心的藏彝走廊地區,民族關系也隨之發生變化,先由部落時期相對平和的狀態過渡到川滇藏框架時期相對緊張的狀態,再走向緩和、團結、交融。在川滇藏框架瓦解并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西南茶馬古道川藏線、滇藏線上各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扮演著重要角色,宋代民族戰爭的消弭、明清時期民族互動的加深均與此有關,體現出古道對藏彝走廊地區民族關系的深刻影響。
8
《自然辯證法研究》
主辦單位: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卷號期號:2024年第9期
推薦部門:政法組



孫巖、房帥帥在《自然辯證法研究》2024年第9期撰文《有限整合論:人工智能的道德決策問題新解》指出,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為一種能夠適用于不確定性條件的道德決策理論提出了迫切需求。如何合理地將行動者有關的道德因素整合到道德決策過程當中,是當前算法倫理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不同于整合論以及非整合論兩種主要理論,有限整合論通過將道德相關作為對整合策略的限制,實現了對人們具體的行為動機和道德理由更為準確的解釋。明確在非道德相關的情形中,數量以及整合策略并不是決定行為是否應當的關鍵要素。通過特殊的契約主義建構,有限整合論可以為不確定性條件下的道德決策問題提供一種值得思考的道德應當基礎。
9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主辦單位:福建師范大學
卷號期號:2024年第4期
推薦部門:媒體組



劉珍在《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4期撰文《“與機器談情”:可供性視角下的人機情緒傳播》指出,新的媒介技術爆發式涌現,深刻地改造著人們的社會聯系與精神交往。作為技術環境與人類實踐二元互動的反映,可供性為系統理解人機之間“何以談情”提供了一個重要的考察向度。在硬件條件可供性方面,人工智能主要在情緒識別與合成、機械外形與生理機能上積極向人類的身體對齊;在軟件條件方面,則在增強共情性、可編輯性、陪伴性、隱匿性及感知性上努力契合人類情緒傳播的現實需求和實踐能力。隨著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人機情緒傳播將長期存在“對類人性的渴望與恐懼”“向人類社會對齊與復制原有社會缺陷”“馴化與反馴化”三重張力,人機情緒交互中的人們一旦失去自身作為行動者主體的身份,轉而全盤接受機器設置的思考內容和情緒反應,機器就將真正實現對人類的反向馴化。
10
《經濟研究》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卷號期號:2024年第12期
推薦部門:地方組



林晨、李宇瀟在《經濟研究》2024年第12期撰文《全國統一大市場與地方產業政策競爭》指出,本文構建了一個包含產業補貼和產品(人口)流動的量化空間均衡模型,將全國統一大市場和地方產業政策競爭建立內在聯系,定量分析了地方產業政策競爭對實際經濟增長等的影響。研究發現:(1)當市場一體化程度較低時,地方產業政策競爭更有助于經濟增長和總福利的提高;當市場一體化程度較高時,中央產業政策更優。其中,貿易成本降低是主要原因;人口流動成本降低對產業政策的影響較小,但更有利于市場發揮規模經濟效應、提高總福利和降低區域間收入不平等。(2)在全國統一大市場背景下,由于規模經濟效應,市場逐漸發揮決定性作用,補貼效應在減小。(3)中央轉移支付不具有調節地方產業政策競爭的作用,同時考慮轉移支付和產業政策合作可以兼顧經濟增長和區域協調發展,實現更有效率的公平。(4)地方產業政策合作通過規模經濟和深化分工提高經濟增長,但是進一步提高還需要用足用好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全國統一大市場下,自上而下的產業政策是最有效率的。本文的分析結果為理解地方產業政策競爭,推動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更好地發揮市場與政府的作用提供了參考。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陳佳妮、許雪靖;復審:刁超群、邱詩懿、李雨凡;終審:正辰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