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1
AI眼鏡大戰MWC25:AR顯示是標配,生態互聯成下半場焦點

當地時間 3 月 3 日,MWC25 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國際會展中心開幕,雷科技 MWC 報道團正在現場進行全方位的一線報道。
作為全球移動通信盛會,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無疑是觀察科技行業變化最好的窗口之一,MWC 上展示的產品、技術也深刻地影響未來的整個移動行業。
從這個角度看,MWC25 上 AI 眼鏡的亮相則是一次充滿意義的象征,雷鳥創新、星紀魅族、閃極、傳音、BleeqUp(致敬未來海外品牌)都把旗下 AI 眼鏡帶到了這個世界舞臺進行展示。

雷鳥 V3,圖/ 雷科技
坦率地說,MWC25 上新品并不多,雷鳥 V3、魅族 StarV Air 2、閃極 A1 都是早已發布且開售的 AI 眼鏡,只有傳音、BleeqUp 帶來了全新的產品。但在 MWC25 的舞臺上,我們還是能看到一些 AI 眼鏡這個新品類上正在發生的變化。
“騎行眼鏡”亮眼,AI 眼鏡走向細分之路
目前來看,現階段 AI 眼鏡面向的核心用戶,其實主要還是已有的眼鏡用戶,包括近視眼鏡用戶以及海外市場比較主流的太陽鏡用戶。畢竟眼鏡本身還是存在明顯的體驗門檻,眼鏡用戶相對很容易接受和過渡。
并且,AI 眼鏡也是在傳統眼鏡形態上的一種「輕」賦能。
但 AI 眼鏡的賽道顯然還遠未固化,作為致敬未來旗下海外品牌,BleeqUp 在 MWC25 期間就帶來了一款全球首款 AI 騎行眼鏡——BleeqUp Ranger,把 AI 眼鏡的概念擴展到了面向專業人士和愛好者的騎行眼鏡上。

BleeqUp Ranger,圖/ 雷科技
這里可能需要一提,致敬未來作為前錘子科技 COO 吳德周創立的 AR 初創企業,此前僅在 2023 年面向國內市場推出過一款 AR 眼鏡——ARKnovv A1。現在來看,致敬未來也在擁抱 AI 眼鏡的潮流。
而在 MWC25 現場,BleeqUp 工作人員在接受雷科技采訪時還透露,這款眼鏡計劃 3 月底登陸海外眾籌平臺,5 月還會聯合寶島眼鏡在國內市場推出,騎行愛好者值得期待。
回到產品,BleeqUp Ranger 最核心的定位就是結合了 AI 眼鏡與騎行眼鏡,號稱可以取代繁瑣的騎行設備,包括開放式無線耳機和運動相機。
除了加入大模型驅動的 AI 語音助手,并且支持對講功能,BleeqUp Ranger 的一個關鍵在于,眼鏡內置了一顆 16MP 高清攝像頭,支持 1080p 視頻錄制,視野范圍達 120 度,確保騎行過程中捕捉更多畫面細節。

BleeqUp Ranger,圖/ 雷科技
不僅如此,BleeqUp Ranger 支持多種拍攝模式切換(如風景模式、運動模式),適應不同騎行場景需求。拍攝素材后,用戶還能利用 AI 自動識別風景、緊急剎車等關鍵時刻,幫助用戶快速篩選和編輯重要片段。
核心配置上,BleeqUp Ranger 搭載了一顆高通驍龍 W5 芯片,內置 32GB 存儲空間,可錄制長達一小時的 1080p 視頻。甚至,通過可選的頭盔式電池包擴展到五小時,滿足長途騎行的記錄需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 MWC25 上,雷科技 MWC 報道團還看到了江波龍對 AI 穿戴設備這個賽道的全新布局,給對應設備提供專屬存儲方案,其研發的 7.2mm×7.2mm 超小尺寸 eMMC,相當驚艷。
相較標準款,江波龍在這款超小尺寸 eMMC 上實現了面積銳減約 65%,可以為內部其他組件騰出大量寶貴空間,相當于給智能手表、AI 眼鏡等設備施了「空間魔法」,而且 128GB 的大容量在同類小尺寸產品中一騎絕塵。

圖/江波龍
還有 0.6mm(max)的超薄 ePOP4x,巧妙集成了 eMMC 和 LPDDR4x,厚度比上一代直接「砍」掉 25%,大幅節省 PCB 空間。根據江波龍透露,這些「小而精」的存儲產品,目前已經「落戶」全球知名智能穿戴設備,ePOP4x 還成功拿下高通、展銳等主流穿戴 AI SoC 廠商的認證,相信也會推動整個AI眼鏡存儲配置的躍升。
騎行方面還值得注意的是,BleeqUp Ranger 采用輕便耐用的 TR90 材料,重量不足 50 克,同時具有 IP54 防護等級,能抵御灰塵和濕氣,并且具有 UV400 防護和防霧設計。對于近視用戶,也可以單獨購買夾式鏡片插入,就不需要再戴一副眼鏡。
AR 顯示是AI 眼鏡的必經之路
Ray-Ban Meta 出圈至今,不僅帶來了 200 萬副的出貨成績,也給 AI 眼鏡帶來了一種產品范式:在形態上接近日常佩戴的眼鏡,在功能上強調 AI 語音交互之外,還加入了攝像頭實現第一人稱拍攝,也作為 AI 視覺能力的硬件基礎。

圖/ 雷科技
但并非所有廠商都認為這是 AI 眼鏡的「成熟態」,一部分廠商選擇進一步砍掉攝像頭,比如界環 AI 音頻眼鏡;一部分廠商跟隨 Meta 加入了攝像頭,比如閃極 A1、雷鳥 V3 拍攝眼鏡。
當然,還有一部分廠商多考慮了一層,在 Ray-Ban Meta 的「AI 眼鏡」產品范式基礎上加入了顯示支持,比如 Rokid Glasses AR+AI 眼鏡以及星際魅族 StarV Air 2,都在輕量化的機身上實現了 AR 顯示的能力。
傳音旗下品牌 Tecno 則是主打一個雨露均沾,在 MWC 期間除了發布一款定位 AI 拍攝眼鏡的 AI Glasses,還有一款 AI Glasses Pro,核心差異就在于加入了 AR 顯示能力,定位類似 Rokid Glasses 的 AR+AI 眼鏡,甚至更進一步采用了雙光機方案。

Tecno AI Glasses Pro,圖/ 雷科技
更具體地說,Tecno AI Glasses Pro 采用了 MicroLED+樹脂衍射光波導雙目異顯方案,同樣是單綠色顯示,也支持 AI 翻譯、導航等場景。而 Tecno AI Glasses Pro 不是第一款,也不會最后一款支持 AR 顯示的 AI 眼鏡。
根據早前的爆料,不管是箭在弦上的小米 AI 眼鏡,還是預計秋季發布的第三代 Meta Ray-Ban 聯名 AI 眼鏡,都將加入顯示模組,實現了 AI 眼鏡的顯示能力。
事實上,早在之前 Rokid Glasses 的報道中,雷科技就分析了 AR+AI 眼鏡在實際體驗中優勢,核心就在于,語音交互盡管足夠自然,但在設備上的輸出效率(對應人的輸入)天然較低,所以純語音交互在實際場景下有很多天生的缺點。

圖/ Rokid
而通過結合 AI 語音和視覺增強,這種視覺+聽覺的交互體驗,不僅更符合人類天生的認知習慣,基于聽覺與視覺的雙向輸入輸出,也更能發揮今天 AI 的場景泛化能力。
最直觀的一個例子,就是包括 Tecno AI Glasses Pro 在內 AI 眼鏡普遍支持的 AI 翻譯,AR+AI 眼鏡不僅在獲取翻譯「信息」的效率上天然更高,而且在嘈雜環境下,仍然可以通過屏幕展示翻譯文本。
與之相對的是,雷科技 MWC 報道團在現場還體驗了最新搭載「超級小愛」的小米 Buds 5 Pro,在面對面翻譯的場景下稍微吵一點就完全不可用。更重要的是,這還不是隔音問題更大的開放式耳機(包括其他 AI 眼鏡)。
不過具體到交互方式上,Tecno AI Glasses Pro 遠不如星際魅族 StarV Air 2 來得豐富,后者直接提供了語音、物理按鍵、觸控、手機、智能指環等,而且在做工質量、產品完成度上也更高。
爭奪生態位,AI 眼鏡加速合縱連橫
盡管 AI 眼鏡在形態和功能上仍處于探索階段,但不可忽視的是,行業已經在朝著更深度的生態整合邁進。
從 MWC25 的趨勢來看,不僅是在渠道端盡可能覆蓋廣闊的線下眼鏡店,AI 眼鏡也逐步嵌入更廣闊的智能設備網絡,而與手機、AI 助手、智能穿戴設備的聯動能力,或許也是 AI 眼鏡真正突破的關鍵。
事實上,手機廠商、XR 廠商無疑是 AI 眼鏡市場最有競爭力的玩家。手機廠商的優勢毋庸置疑,除了拍攝算法等方面的軟件優勢,目前市面上的 AI 眼鏡,大多仍需依靠手機進行算力支持、數據處理以及聯網接入云端 AI,包括雷鳥 V3、魅族 StarV Air 2。

圖/魅族
不過得益于自家手機,魅族 StarV Air 2 能同步手機日程表與健康數據,提供個性化提醒服務。包括傳音的 Tecno AI Glasses 系列,也在宣稱眼鏡能與自己的手機進行生態上的聯動。
與此同時,雷鳥創新也在圍繞雷鳥 V3 構建自家的生態,包括計劃中的 RayNeo 電臺、連續視覺大模型、手機通知 AI 總結播報、QQ 音樂點播、AI 新聞播客、全場景錄音總結、支小寶掃碼支付等等功能。
從個人計算平臺的發展來看,AI 眼鏡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在可穿戴設備生態中與智能手表等產品形成互補。這也是為什么,許多 AI 眼鏡都在探索與健康監測設備、智能戒指等穿戴設備的深度融合,使得 AI 眼鏡不僅是信息終端,更是感知終端。
總而言之,AI 眼鏡突破「單一硬件產品」的趨勢正在變得愈發明顯,正如本屆 MWC 的主題詞「連接」一樣,越是連接更多的智能設備,構建一個廣闊的智能生態,AI 眼鏡才越有可能發展成為真正的下一代個人計算終端。
而 MWC25 只是這一進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再出发再创业
- 上海浦东打造全新开放平台
- 广电总局:坚决拥护党中央决定

- 零售股局部拉升,国光连锁五连板
- 一季度工业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6.3%

- 由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提出的假说,指某物质同时具备波和粒子的特质
-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自号,取自他被贬后在黄州开荒自耕的经历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