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史海探秘】從蠶叢談古蜀文明的華夏淵源‖宋翔 李后強
從蠶叢談古蜀文明的華夏淵源
宋 翔 李后強
近年來,考古學和文獻學的發現證明,古蜀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華夏文明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黃帝、蚩尤等與蜀山氏有關的華夏先祖肇始于蜀地,后開枝散葉到了全國各地。昌意后裔蠶叢氏在東周時本為蜀侯,率先稱王,繼而在周時期蜀地相繼出現了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蜀王。因此《路史》總結道:“蜀王每世相承為黃帝后”。
其實,元代的《通鑒續編》也提到蠶叢、拍濩、魚鳧三者“同號蜀山”,將他們統統歸于黃帝家族蜀山氏。《成都府志》中有更具體的描述:“蜀先人肇于人皇之際,至黃帝,子曰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嚳。后封其支庶于蜀,歷夏、商始稱王,首名蠶叢,次曰魚鳧。”這段話信息量很大,大意是蜀地本就是人皇肇始之地,黃帝的兒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后代在此歷夏商之后,才有蠶叢稱王的事件。對這段歷史,《四川通志》載:“昔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封其支庶于蜀,歷夏商周至蠶叢嗣為蜀侯,周襄王時稱王,治瞿上。衣青衣,勸農桑,創石棺,國人從之,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魚鳧,皆蠶叢氏之子。”
以上文獻內容,在《史記正義》里也有體現。這些都表明蠶叢很有可能是黃帝一脈,甚至更將蠶叢出現的時間精細化到了東周襄王時期(約公元前652年)。這與《華陽國志》等文獻記載的“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的蠶叢出現時間在“周失綱紀”之后相符。這也就意味著,蠶叢氏開創的古蜀王朝,是在三星堆被埋后四百多年才出現,蠶叢氏與三星堆并沒有關系。而且蠶叢到開明古蜀王朝直到被秦滅(公元前316年),僅僅存續了336年,與我們之前認知的成千上萬年歷史的古蜀王朝差距竟如此之大。
對于蠶叢氏開創古蜀國的過程,四川很多地方志也都有詳細記載,尤其是《綿竹志》:“綿竹,古蜀山氏地。蜀自黃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曰女樞(昌蒲),生顓頊高陽氏,封其支庶于蜀,歷夏商,周武王伐紂會于牧野,蜀與焉。職方氏(周行政區劃)以梁雍為蜀國。東周襄王(約公元前651至公元前619年在位)時,蠶叢氏史稱王。”這段話大意是:三星堆區域的綿竹,原為蜀山氏,一直到夏商都屬于黃帝家族。牧野之戰后,周將這里的梁州、雍州合為蜀國,直到東周第六代君王周襄王即位元年,縱目的蠶叢氏稱王。

清代著名史學家紀大奎主編的《什邡志》中,將蠶叢家族的來由也做了解釋:“蜀西南夷舊有君長,謂黃帝,子昌意娶蜀山氏女也。夏商因之,武王牧野之戰會,蜀與焉,號蠶叢氏。周襄王元年,蠶叢氏稱王治瞿上。”這段話大意是上古之時,西南地區君長是黃帝,其子昌意娶了蜀山氏女。到了夏商時期,他們仍叫蜀山氏,直到商末周初時期,武王伐紂,蜀參與商周的牧野之戰后,便改為了蠶叢氏。
商朝末年,以紂王為首的奴隸主統治集團日益腐敗,社會矛盾尖銳。而周文王姬昌對內重用賢臣,對外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周武王姬發繼位后,繼續向東擴張,公元前1046年,聯軍進至牧野。商紂王倉促武裝大批奴隸和戰俘迎戰,但他們在戰場上紛紛倒戈相向。周軍乘勢猛烈突擊,商軍土崩瓦解,紂王逃回朝歌后自焚而死,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以上信息,與我們認知中的古蜀地的歷史相差太遠。其實,擁有悠久歷史的正是蠶叢氏的前身——黃帝家族蜀山氏。揚雄在《蜀王本紀》里將古蜀的啟蒙帝王稱為“蠶叢”,這也只是后來周時期才開始出現的,對古蜀王的稱謂蠶叢氏用來指代之前上古時期蠶叢氏的前身蜀山氏而已。
其實問題就在于,揚雄在《蜀王本紀》里將上古黃帝、顓頊、大禹等人的事跡套用在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人身上,這才造成了后世極大的困擾。況且,《蜀王本紀》采用神話手法將蠶叢、柏灌、魚鳧描述為“各三百歲,皆神化不死”,那么問題來了,數百歲的古蜀王朝之前,在古蜀地上創造眾多遺址的又是誰呢?針對這一點,《華陽國志》作了補充:“蜀之為國,肇于人皇。”我們知道“天皇、地皇、人皇”這種說法來自華夏神話體系,無論人皇是指燧人氏、伏羲氏還是神農氏,都是華夏的先祖。還是同樣的問題,在人皇至蠶叢時期這近萬年,蜀地出現的桂園橋、寶墩、三星堆、金沙等上古文明,究竟是誰創造的呢?
以上信息能看出蠶叢氏源于蜀山氏,在沒有蠶叢一系的古蜀王朝前,古蜀地并不是歷史文明的虛空地帶,其執政者是黃帝及其家族。古蜀王朝的“來龍”清楚了,那么“去脈”呢?《綿竹志》仍有后續:“蠶叢后次曰柏灌,次曰魚鳧,皆其子也。魚鳧之后曰杜宇氏,其后曰鱉靈叢帝,叢帝九世孫曰開明,治成都。”在東周慎靚王時期,巴蜀兩國爭端,巴國引狼入室,聯合秦國滅掉了蜀國,之后,巴國隨之也被秦滅。秦朝以后,這里正式歸為“蜀郡”。這段記載的與古蜀歷史有關的線索是這句“開明氏亡,周自襄王歷顯王至此,凡三百三十六年”。也就是說,自周襄王元年蠶叢稱王,歷柏灌、魚鳧,在經過望帝、叢帝及叢帝九世孫開明帝被秦滅國,總共存續時長336年。
有人說三星堆的主人是古蜀王朝,問題是,《華陽國志》是最早記錄蠶叢縱目的,但在《華陽國志》提縱目的時候,還提到了“周失綱紀,蜀侯蠶叢先稱王”,所以,如果采信《華陽國志》中的“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為主線的古蜀王朝,那也應該同時采信同在一本書中寫道的“周失綱紀”的提法。也就是說,蠶叢王朝始于周朝。如果按現在學界給出的檢測結果——三星堆是被埋于商末周初,那么蠶叢稱王建立古蜀王朝時,已經是三星堆被掩埋后將近400年后的東周時期了。如果蜀地存在蠶叢所開創的古蜀王國,那么在他之前出現的金沙遺址、三星堆遺址又是誰打造的呢?按以上眾多描述,可以得出以下推論,黃帝、蚩尤等華夏先祖肇始于蜀地,后擴散到了全國各地。在蜀地,昌意后裔蠶叢氏在東周時本為蜀侯,率先稱王,繼而在周時期蜀地相繼出現了柏灌、魚鳧、杜宇、開明等蜀王。
也許,在蠶叢之前,蜀地原本就存在著具有濃厚華夏特色的三星堆所代表的華夏文明,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詩經》的最初采集者西周國師尹吉甫是蜀地瀘州人,孔子求教樂理的東周國師萇弘是蜀地資中了。所以,提到“古蜀文明”這一概念時,其具體內涵還需要深入研究。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宋 翔(歷史博主,翔子史前推理師公眾號創作人)
李后強(成都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二級教授,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