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數據主權時代:中企在尼日利亞的掘金新密碼

很難想象,遠在非洲大陸的尼日利亞,已經成為20萬華人和上千家中國企業的掘金地。
從1950年代第一批華人創業者踏上這片熱土,到1990年代傳統企業扎根于此,再到2018年中國互聯網企業蜂擁而至,華人與中企已在尼日利亞深耕數十年。如今,從基建到物流,從生活用品到餐飲酒店,中國企業已滲透到尼日利亞經濟的方方面面。以傳音、華為為代表的巨頭,更成為尼日利亞經濟基石般的存在,深刻影響著當地的發展軌跡。
與許多人印象中貧窮落后的“黑非洲”不同,尼日利亞正展現出濃厚的科技互聯網氣質。其經濟中心拉各斯,擁有兩千多萬人口,匯聚了各種金融和科技企業,成為各路資本在非洲投資次數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的初創市場,既有非洲“硅谷”之稱,又被稱為“創業之城”。
在許強的眼中,拉各斯的氣質與紐約很相似。許強來到尼日利亞已3年,目前任某頭部中國科技企業尼日利亞負責人。
“尼日利亞目前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充滿了很多可能性。”許強告訴智象出海。
這種“可能性”的一頭是基建不完善、民生用品的缺乏,另一頭是移動互聯網發展正處于機遇窗口期。這兩種反差極大的“可能性”,匯成了尼日利亞這個非洲大陸第一大經濟體的時代機遇。
有這樣一句話可以形容尼日利亞:一邊貧匱著,一邊野心勃勃。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尼日利亞的數字化野心越發凸顯。近日,尼日利亞國家信息技術發展局(NITDA)宣布即將在尼日利亞實施一項重要政策:所有在尼日利亞提供云服務的公司,其關鍵數據必須放在尼日利亞境內。
在新的階段,中國企業要想繼續在尼日利亞掘金,需要了解這個國家的特質,掌握這個國家的發展密碼。
非洲之錨:20萬華人的“鐵飯碗”到“金礦夢”
1997年,一位名叫沈延昌的青年辭掉鐵飯碗,帶著5萬元,趕上最早一批到非洲淘金的潮流,到尼日利亞一家港資制造企業里做采購。兩年后,他在廣州租了一間民房,開了一家外貿公司,這便是森大集團的起點。森大成為那一時期進入尼日利亞中國傳統企業的代表,而沈延昌則成為那個年代出海非洲的華人創業者的一個縮影。
作為非洲第一大經濟體,尼日利亞擁有超過2.2億的龐大人口數量,是非洲第一人口大國,且其人口仍以每年2.6%的增長率快速增加。尼日利亞人口結構極為年輕化,約 60% 的人口在 25 歲以下。人口數量與年輕人口毫無疑問對中國出海企業充滿了吸引力。但尼日利亞依然有40%的人口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基建是中國在尼日利亞投資的一個重要行業。例如阿卡鐵路、拉各斯-伊巴丹鐵路、扎姆法拉州太陽能電站項目、拉各斯輕軌藍線等,都有著中資企業的身影。
但尼日利亞更大的民間經濟的機遇,在于其人口特征下民生用品的大量匱乏。這種匱乏成為像森大這樣第一批扎根尼日利亞中國傳統企業的掘金密碼。
沈延昌剛到尼日利亞時,這個國家連衛生紙都需要進口,而如今,森大的陶瓷衛浴產品占據了尼日利亞70%的市場份額,2009年開始做快消品后,森大旗下的紙尿褲和衛生巾品牌也成為尼日利亞市場上的領導品牌。
“人口規模龐大意味著天花板高。一家賣蚊香的中國企業,一年就能賣出1.2億盤蚊香。金鉆衛浴、旺康陶瓷,這些中國品牌都在尼日利亞做到了行業第一,服裝、生活用品、家居類等領域的中國產品,市占率都很高。”許強告訴智象出海,“這就是尼日利亞有吸引力的地方,在這里扎下根做好產品的中國企業,大都做到了行業龍頭的位置。”
這二十幾年來,尼日利亞不斷吸引著中國企業來到此從事家具制造、服裝生產、貿易物流、工程建設服務等領域。
2006年,傳音手機銷售員用卡車拉著功能機下鄉,農民用糧食換手機。傳音從功能機起步,推動了尼日利亞智能手機的普及。如今,傳音在尼日利亞市占率達55%,每個村莊都有Tecno的藍色招牌維修點。而1999年就進入尼日利亞的華為,則幫助尼日利亞建設了第一個3G、4G和5G項目,為超過一半的尼日利亞人口提供通信和網絡連接服務。
可以說,傳音和華為,打造了尼日利亞的互聯網基礎,幫助尼日利亞直接跨過 PC 互聯網進入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這形成了一道奇觀:這個年均停電180次的國家,互聯網用戶卻以每天1.2萬人的速度增長,到2023年時,尼日利亞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了55.4%。
而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掘金尼日利亞出現了新的密碼。
許強告訴智象出海,2018年左右,第一批中國互聯網企業開始進入尼日利亞,在互聯網金融領域誕生了 OPay、PalmPay 這樣的頭部企業。如今,OPay用戶超6000萬,日均交易量800萬筆。
除了金融科技,中國企業也開始在電商、物流、社交工具、新媒體和游戲等行業紛紛布局。
2024年11月,Temu進入尼日利亞,不到兩天時間,就成為當地谷歌與蘋果應用商店中最受歡迎的App。一位當地的程序員告訴智象出海,上線48小時,Temu的服務器就被擠爆了。你甚至能在停電的商場里,看到年輕人舉著充電寶刷Temu上的低價商品。
因為產品匱乏,尼日利亞線下一根數據線要賣到四五十人民幣。而Temu的進入,帶來了物美價廉的產品,迅速地獲得了尼日利亞70%-80%網購人民的認可,據相關人員透露,Temu現在每天的單量大概在4萬至5萬。
而且,在Temu進入之前,尼日利亞的物流比較落后,但Temu與深耕非洲的速達非合作,速達非在100個城鎮設立前置倉,用摩托車隊破解“最后一公里”,將以往30天的送達時間縮短為7天。
與當年傳音、華為為尼日利亞打下互聯網基礎相似,Temu 的進入,也在為尼日利亞電商的基礎設施建設貢獻力量。
據Statista預測,2025年尼日利亞電商滲透率有望達到13.25%,在非洲大陸,僅在南非、肯尼亞之后。
這或許又意味著中國企業新的機遇。
停電國家的“數字躍遷”:中企的新大陸
在尼日利亞的華人,有一句話來形容在尼日利亞做生意的難度:“能在尼日利亞把生意做成,在全球都沒問題。”
1965年,尼日利亞僅有大約200名華人,而如今,據許強提供的數據,尼日利亞已有20萬華人,而中國企業已達上千家。
“華流”早已在尼日利亞深耕幾十年,但尼日利亞的掘金密碼并非一成不變,尼日利亞在充滿吸引力的同時,也充滿了挑戰。
在尼日利亞,企業要特別注意合規化的問題,包括用工合規、稅務合規、數據合規、隱私保護合規等,只有加強合規化,中企在尼日利亞才能可持續發展。尤其是數據合規、數據本土化最近幾年被尼日利亞提上日程,成為尼政府主抓的方向。
近日,尼日利亞國家信息技術發展局(NITDA)宣布即將實施一項重要政策:所有在尼日利亞提供云服務的公司,其關鍵數據必須放在尼日利亞境內,尤其是金融、醫療保健和政府部門的數據,必須存儲在尼日利亞境內。

近年來,隨著尼日利亞互聯網和科技企業的迅猛發展,數據本土化與數據安全問題逐漸成為政府關注的核心議題。盡管尼日利亞早在過去就提出了數據安全的相關法案,但由于本地數據中心基礎設施薄弱、電力供應不足等問題,這些法案并未得到有效執行。如今,隨著本地數據中心電力供應的改善以及云服務廠商的增多,政府開始強化數據安全監管,并逐步出臺相關政策,以確保數據主權和國家信息安全。
這一轉變的背后,與尼日利亞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密不可分。自2017年以來,尼日利亞的互聯網普及率迅速提升,科技企業數量激增。2024年第一季度,尼日利亞初創企業吸引了非洲大陸35%的投資,總額達1.6億美元。
然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大量企業的交易數據在境外處理,導致政府無法有效監管和征稅。這不僅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也削弱了政府對數字經濟的掌控力。
這也是尼日利亞出臺新政策的原因。
而在全球范圍內,印度、阿爾及利亞等國也出臺了類似的政策,數據本土化已成為全球大趨勢。
對尼日利亞而言,這也是其“數字化野心”的一部分。數字經濟是尼日利亞的發展重點,而云是國家數字化的基石,如政務、金融科技、電商等行業,都在給尼日的數字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尼日利亞希望將自己定位為非洲數字經濟的關鍵參與者。通過實施本地數據托管,政府尋求創建一個蓬勃發展的云生態系統,使當地企業和消費者受益。除了數據主權之外,NITDA的政策還旨在加速尼日利亞的人工智能和數字化轉型。
尼日利亞正處在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階段,其發展態勢與2015年至2016年的中國頗為相似——數字化浪潮雖未完全爆發,但趨勢已現,潛力巨大。這其中有挑戰,但蘊藏的機遇也是無限的。
在尼日利亞數字化轉型及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當口,尼日利亞淘金的密碼又發生了改變,時代正在向出海尼日利亞的中國企業,敞開機遇窗口。對于中國企業而言,當前正是布局的黃金窗口期,先行者或將成為這一變革中的最大受益者,如果能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則有望在非洲這片新興市場中開辟新的增長極,成為新階段的“森大”。
數據“圍城”下的生存戰:中企的云抉擇
尼日利亞作為非洲數字經濟領頭羊,其數據治理政策已從“寬松監管”轉向“主權強化”。關于數字主權,尼日利亞已頒布了《尼日利亞數據保護法》(NDPA)、《國家數字經濟政策與戰略2020-2030》等多項國家政策,希望將數據主權嵌入國家發展核心。
而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尼日利亞國家信息技術發展局(NITDA)的新政策,猶如一道緊箍咒。
尼日利亞規定,違反NDPA的企業可能面臨最高1000萬奈拉(約2.35萬歐元)罰款,或上年度營收2%的處罰,嚴重者需承擔刑事責任。數據跨境傳輸需提交《數據保護影響評估報告》,審批周期長達45天。據相關人士透露,某一金融科技公司就因數據跨境傳輸被罰800萬奈拉。
而如果自建數據中心,僅電費就占運營成本的45%,運維成本較歐洲高40%,還需應對年均180次停電的難題。在技術適配上,也具有極大的挑戰,某金融科技企業就因未采用本地云服務,支付延遲激增導致單日損失50萬美元。
中國企業陷入數字化轉型的緊迫之中。
在尼日利亞,如何選擇既能滿足本地化要求,又能提供穩定、高效服務的云供應商,以支持AI、金融科技等業務發展,成為擺在眼前的一大難題。合規定生死,數據安全的問題不解決,遲早會反噬。
在尼日利亞數據本地化政策下,中國企業的首要競爭力開始發生微妙的轉變——規避風險、數據合規,才是中企在尼日利亞持續發展、搶占市場的必經之路。
對中國企業而言,尼日利亞的數字化浪潮所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有機遇,比如云服務剛需爆發、垂直領域數字化滲透、電商物流依賴本地化數據優化倉儲網絡等,如果能抓住機遇,中國企業有機會在“基建紅利”之后,再吃到尼日利亞的數字化紅利。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尋找合適的“云伙伴”。
谷歌云和微軟 Azure等國際云公司在尼日利亞尚未設立本地云數據中心,也沒有本地團隊,而為了繼續在尼日利亞運營,國際云公司必須確保遵守《尼日利亞數據保護法》(NDPA),建立本地數據中心或與尼日利亞云提供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但這或將導致基礎設施投入和合規成本上升。
本土云服務商如Rack Centre、MainOne等,挑戰也很巨大,不僅需要擴大運營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增強其基礎設施能力和網絡安全措施,還需要保持應對不斷變化的監管要求的能力。
縱覽目前尼日利亞云服務市場,在本地設有云數據中心的僅有亞馬遜云(AWS)和華為云。
2024年12月10日,華為已經推出了尼日利亞首個超大規模本地云,成為在尼日利亞提供本地云服務的先驅國際云供應商。
華為云通過建設本地Tier 3+ 數據中心,為尼日利亞客戶提供最快最可靠的云服務,網絡延遲低至15毫秒,支撐OPay等企業日均億級的高頻交易,還與本地電商Konga合作,將支付成功率從70%提升至99.3%。這些數據中心提供針對當地企業和部門量身定制的數據存儲和計算資源,確保所有數據都保留在尼日利亞境內。基于這朵本地云,華為云還能為尼日利亞提供最新的數字技術,涵蓋數據庫、大數據、混合云和AI等業界領先的云服務,幫助尼日利亞企業聚焦業務創新。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華為云為中企出海尼日利亞提供技術+合規+生態三位一體的本地化運營支持,這是其他廠商無法比擬的獨特能力。
深耕尼日利亞26年的華為,其實已然是一家本土企業:華為在尼日利亞有超過上千人的團隊,覆蓋技術研發、售前、售后與運維等各個領域,常年和當地政府、行業機構、企業打交道,毫無疑問對本地的商財稅法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作為尼日利亞ICT基礎設施的核心建設者,華為還積極響應和落地尼日利亞《國家數字經濟政策與戰略2020-2030》,早在2019年就啟動了“未來種子”計劃,幫助培訓尼日利亞大學生,構建本地數字人才儲備池,并在拉各斯和阿布賈建立了兩個培訓中心,與190多所大學合作建立了ICT學院。目前,已經有超過70000名學員受益于這些培訓,并成長為不同ICT領域的技術人員。此外,華為云還為尼日利亞初創企業提供創業支持,旨在提供價值1000萬美元的云資源并扶持100家本地企業發展。
其實無論對云企業或其他中國企業來說,融入尼日利亞的國家發展歷程,才是最根本的掘金密碼。而華為則提供了中企出海尼日利亞的一種發展樣本——始終貼合這個非洲國家的發展脈搏,堅持長期主義,深度參與當地經濟的發展。
如今,尼日利亞正處于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并擁有成為非洲數字經濟領導者的“野心”,數據本土化,只是這一歷史進程的第一步。在這樣的國家戰略框架下,國際云企業、本土企業、中國企業等,應共同構建尼日利亞數字經濟生態,才能更長久地參與到這個非洲第一大經濟體的未來發展之中。
應受訪者要求,許強為化名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