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此城市|曾經的“文青圣地”鼓浪嶼,如今還好嗎?

澎湃新聞 郝漢 實習生劉影
2025-02-27 15:15
来源:澎湃新聞
市政廳 >
字号

短視頻里的鼓浪嶼常被切割成“文藝小清新”九宮格,當旅行攻略把百年建筑群簡化為打卡背景板,我們是否正在失去與城市對話的能力?

對于“島嶼書”播客主播黃長鋏而言,這片島嶼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他是鼓浪嶼人,也是鼓浪嶼口述歷史學會會長。他長期投身鼓浪嶼口述歷史資料的采集、編輯與研究工作,同時致力于民間私家文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推動鼓浪嶼歷史研究的發展。在他看來,恰當地解讀這座島嶼的文化與歷史,是抵抗城市“失語癥”的關鍵所在。

鼓浪嶼

策展人肖瑞昀來自汕頭,他在鼓浪嶼的巴洛克雕花窗下路過時,看見的不僅是建筑之美,還有汕頭小公園失落的歷史可能——那些童年奔跑過的騎樓街巷、潮汕商幫的南洋往事,在鼓浪嶼的建筑群中找到了另一種命運的鏡像。

本期如此城市試圖撕去流量標簽,看見真實的鼓浪嶼。

00:00
50:44

恰當的解讀,能讓觀眾更好地理解“城市博物館”

黃長鋏:不僅是鼓浪嶼,中國絕大多數城市或地區都面臨被過度簡單化標簽化的現象,或者在流量驅動下被賦予單一的標簽,從而失去了其復雜性和深度。

以鼓浪嶼為例,除了作為景區,它更像是一座巨大的博物館。參觀一座博物館時,最重要的是對展品進行解讀。如果缺乏解讀,我們往往無法深入理解博物館的核心價值,也無法真正走進它的世界。

近年來,我的工作更多集中在梳理和解讀地方文化上,希望通過不同的視角,幫助大家重新認識一個地方或一座城市。

比如,很多人提到鼓浪嶼時會用“萬國建筑博覽”這樣的標簽來形容這里的建筑,但我更愿意選擇具體的歷史建筑來講述它們背后的故事。例如,我會挑選12棟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分別代表不同時期和風格,以此來探討鼓浪嶼在中國近代建筑轉型中的獨特地位和價值。

再比如音樂,鼓浪嶼常被稱為“鋼琴之島”或“音樂之島”,但我更傾向于從音樂本身的發展脈絡出發,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

播客 《島嶼書:關于鼓浪嶼的過去與現在》

有人曾建議我繞島走一圈,我開玩笑說:“我自己其實還沒完整繞過一圈呢!”但正是這個提議啟發了我,于是我們設計了一條環島線路,分為東線和西線兩部分。整個鼓浪嶼環島大約6公里,東線主要反映了鴉片戰爭后至20世紀中期的歷史變遷,與廈門的關系更為密切,而西線則更多體現了清代早期及土方米時期的文化特色。這種分段設計使得City Walk不僅僅是簡單的步行游覽,而是通過選擇特定的主題、建筑和故事,表達某種深刻的文化內涵。

可以說,每一次City Walk的設計都像是在解答一道題目。如果題目是關于“近代文明”的發展,我會將這條線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通過兩三處地點展現鴉片戰爭前的中國社會狀態。這可以是一些明代或清代的寺廟遺址,或者是田園生活的遺跡,用來說明鴉片戰爭前閩南小島上的生活面貌。

第二部分,聚焦于1840年代到1860年代這20年間的關鍵轉折點,包括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廈門開埠等事件。這一階段可以看到領事館、外國學校、診所和教堂等建筑,這些是西方文明進入鼓浪嶼初期的象征,也是近代化基礎形成的起點。

丹麥大北電報公司舊址

日本領事館舊址

第三個階段是探討西方文明進入鼓浪嶼并與本土文明結合后,對鼓浪嶼產生了怎樣的改變。整體而言,我會通過八到十座房子來講述這一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可以通過這些房子、相關的人物和故事,了解這個閩南小島如何逐步發展,從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歷史中的一顆明珠,并在民國時期達到城市發展的頂峰階段。

在鼓浪嶼,我遇見汕頭失落的那段記憶

肖瑞昀: 由于種種原因,有些歷史痕跡得以完整保存,而有些則只剩下零星的幾棟建筑。以汕頭的老城為例,這對我們本地人來說確實是一種遺憾。汕頭在民國前后曾是一個繁華的重要港口,但如今的老城區已不復往日盛景。離汕頭城區不遠的媽嶼島,其歷史背景與廈門鼓浪嶼頗為相似。島上早期建有美國及其他國家的領事館。此外,就在媽嶼島附近,最早的海關設立于此,后來才遷至汕頭市區,成為現在的潮海關,并改建為博物館。潮汕商人在東南亞及廣東、福建等地從事商貿活動,影響力深遠。而汕頭的老城區,如今的小公園一帶,是當下熱門的旅游地,這里曾是重要的商鋪中心,見證了汕頭商業的繁榮歷史。

汕頭媽嶼島

我是以汕頭為參照來理解廈門,尤其是鼓浪嶼的。對我而言,廈門和鼓浪嶼像是一面重要的鏡子,提供了一個鮮明的對照。

首先,作為一個外來者,我看到鼓浪嶼的建筑時,有一種特別的感受。那些建筑所使用的材料、精美的雕花和裝飾,以及建筑中居住的人們——我在島上遇到的許多人與我交談時,都讓我產生一種聯想:假如汕頭沒有衰敗,那段歷史能夠延續下來,它或許會成為另一個與鼓浪嶼非常相似的地方。在鼓浪嶼,我找到了汕頭失落的那段歷史。

鼓浪嶼內城

在我的記憶中,汕頭老城雖然已經在衰敗的過程中,但它依然鮮活。小時候,外公外婆住在老城,我是在那里玩耍長大的。那些破敗但依然存在的窗花,那些老城街巷,對我而言不是紀錄片或書本上的內容,而是深深扎根于我的童年記憶之中。它是我母親和許多家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真實經歷過的。

胡茂帆,廈門鼓浪嶼《礁石書店》創作現場,2024膠片影像,圖片由劉心雨提供

現在老城的許多建筑變得和廈門的中山路一樣,整條街的風格趨于雷同,缺乏多樣性,這確實令人感到非常遺憾。然而,在鼓浪嶼,我看到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美麗建筑,幾乎每一棟都不相同。而且每一棟建筑背后都有著自己的故事。

比較視野下的“萬國社區”

如此城市:“萬國建筑群”這個概念在中國很多城市或小地方都被用作旅游宣傳的亮點,鼓浪嶼當然是其中之一,像天津的五大道、上海的外灘黃浦區、廣州的沙面島,甚至是武漢的漢口等地也是如此。

其中,廣州的沙面島,作為一個小型離島,承載了許多早期與西方交流所遺留下的建筑遺產。置身其中,能明顯感受到一種強烈的“戒備感”。它似乎被刻意設置在這樣一個與廣州主城區及普通市民區隔開的地方,這種布局或許與廣州在面對西洋文明時所表現出的較為激烈的反抗態度有關。

相比之下,上海給我的印象截然不同。它很快實現了華洋共處,并且雙方的融合相對融洽。在上海的歷史背景下,100多年前的特殊時期,這里更像是由外國人主導營造的一個國際化都市。從城市規劃到工部局、法租界的管理機制,都體現出一種強烈的主導性和系統性。雖然規模較大,但它的功能更偏向于服務整個國際化的社區。

而天津則有所不同,它更像是連接中國政權和北京的一個重要節點。那些設立在天津的機構和建筑,更多是服務于高層政治或金融需求,比如銀行和其他辦事機構。這些設施的存在是為了與北京保持一定的距離,同時又能隨時聯絡。然而,這種定位也導致了天津的城市歷史空間如和平區五大道海河沿岸等區域缺乏較強的商街屬性。即使今天去看天津的一些老建筑,它們的空間利用率并不高,可能是因為這些建筑從設計之初就沒有過多考慮生活的需要。反觀上海,許多歷史街區建筑在建造時就是為生活服務的,比如商場、藥店等商鋪。正因為如此,這些地方容易被重新激活并繼續使用,直接與當今城市生活對接。

至于武漢,它的歷史發展路徑與上海有些相似,但整體上顯得稍微弱化了一些。

黃長鋏:如果從剛才提到的幾個城市的開放順序來看,廣州、廈門等地屬于鴉片戰爭后第一批開放的城市。根據《南京條約》的五口通商協議,廣州、廈門、福州、寧波是最早在1840年代就開放的港口城市。而漢口和天津大約從1860年代開始對外開放,青島則更晚,要到1897年膠州灣事件之后才逐漸成為開放城市。因此,在開放的時間順序上,這些城市有明顯差異。

上海、廣州與廈門相比,最大的區別首先體現在地理尺度和空間尺度上。廈門,尤其是鼓浪嶼,面積非常小,遠不及上海這樣的大城市。這種地理上的局限性決定了鼓浪嶼的功能性更多是以居住社區為主。由于空間有限,它無法成為一個商業中心、金融中心或工業運營中心,只能是一個以居住為主的社區。因此,在比較這些地方時,我認為鼓浪嶼更接近于上海的某些區域,而不是外灘。比如,鼓浪嶼可能更像上海的武康路一帶,具有一種高檔住宅區的感覺,而不像外灘那樣具有強烈的商業或金融氛圍,而是更接近于一個高檔社區的氣質。

此外,還有一個可以對比的地方,是廣州的東山口。這涉及從地理尺度到功能性上的差異。

更重要的是第三個特殊性——人口構成的問題。在上海、天津、青島、漢口、廣州這些城市,最顯著的特點是“華洋共處”。無論這種共處是一種沖突狀態還是一種交融狀態,主要的人群結構基本上都是華人和外國人這兩個群體。但在鼓浪嶼,情況并不如此簡單。

除了本土的閩南人和來自西方的外國人,鼓浪嶼還有其他獨特的群體。一是甲午戰爭后,由于相關條約的簽訂,從臺灣回歸的臺灣人;二是1893年以后,獲準回國的東南亞華僑。雖然從外表或文化傳承上看,這些人屬于廣義上的中國人,但由于特殊的生活環境和歷史背景,無論是臺灣人還是東南亞華人,他們都為鼓浪嶼帶來了新的文化元素。

我常常提到,20世紀初建設鼓浪嶼的力量,不僅包括本土居民和西方人,還包括臺灣人和東南亞華僑。這種多元的人口構成,是鼓浪嶼在人口結構上的獨特之處。正是因為這幾種特殊性——第一是地理尺度上的局限,第二是城市功能上的居住屬性,第三是人口結構上的多樣性——鼓浪嶼的主要建筑也呈現出與其他城市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恰恰讓我們能夠在鼓浪嶼上看到一些別處難以見到的獨特之處。

鼓浪嶼,從社區到景區

黃長鋏:從我們最初提到的東南小島開始說起。鴉片戰爭之后,外國人和華僑紛紛來到島上,共同參與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社區逐漸形成,并在1949年之后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最初,鼓浪嶼被定位為“風景療養區”,海軍、陸軍等將其作為療養基地。

1942年鼓浪嶼龍頭路人流如織

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療養院成為島上的一大特色。盡管如此,療養院的存在并未破壞社區的基本生活結構。療養人員通常只是早晚散步,與當地居民的生活交集較少。當時島上常住人口大約2萬人,其中療養人員約2000人,對整個社區的影響相對有限。

直到1990年代后期,鼓浪嶼的身份發生了變化,從“風景療養區”轉變為“風景旅游區”。這意味著旅游業開始成為主導產業。隨著醫療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流失,許多原住民逐漸搬離,尤其是進入2000年后,這種趨勢更加明顯。

互聯網興起之前,鼓浪嶼已經成為中國最熱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特別是在2000年前后,兩個關鍵因素推動了游客數量的大爆發:一是雙休日制度的實施,二是高鐵網絡的擴展。雙休日讓人們有更多時間出游,而高鐵使得300公里范圍內的城市可以快速互通。這些變化使得鼓浪嶼在2006年至2007年間迎來了游客量的高峰。

到了2012年,鼓浪嶼的游客量達到了頂峰。2012年10月2日這一天,單日游客量突破12萬人次。以島上2萬常住人口計算,那一天外來游客的數量是常住人口的六倍,幾乎將島上的生活空間完全淹沒。這種現象加速了原住民的外遷,從19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前后,再到今天,這一趨勢持續加劇。

大概從2005年開始,鼓浪嶼逐漸形成了“社區+景區”的二元結構,但景區的功能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回顧歷史,這個小島用了180年的時間從一個偏遠的南方小島發展為一個獨具特色的海島城市,又用了70年的時間轉型為以景區為主的地區。從原始社區的角度來看,這是管理變遷的過程。

如今,很多人關心一個問題:從最初的5萬多人到今天,島上還剩下多少原住民?目前統計顯示,島上僅剩6000至7000名原住民,其中近40%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可以說,這是一個老齡化的社區。

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鼓浪嶼正經歷“空心化”的過程。島上的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嚴重萎縮,甚至瀕臨消失。雖然旅游業帶來了經濟收益,但其背后卻是社區的逐漸消亡。

    责任编辑:李麑
    校对:劉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0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
            太阳城百家乐杀祖玛| 民权县| 七乐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百家乐官网软件辅助| 超级百家乐2龙虎斗| 百家乐官网赌场作弊| 百家乐三国| 百家乐官网2号机器投注技巧| 金博士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l路单| 多伦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澳门百家乐官网限红规则| 顶级赌场 足彩分析| 百家乐官网送钱平台| 瑞博国际娱乐| 百家乐套路| 足球百家乐官网投注网出租| 新利线上娱乐| 大发888常见断续| 庄闲和百家乐官网桌布| 在线棋牌| 盛大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澳门百家乐官网洗码提成查询| 致胜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如何制| 大发888玩哪个| 百家乐怎样玩才能赢| 绥芬河市| 大发888注册账号| 大发888是真的吗| 大发888电脑版下载| 新全讯网2| 百家乐高手论坛| 888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二人视频麻将| 尊龙百家乐娱乐城| 888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庄闲和的概率| 磴口县| 网上现金游戏网 | 波音赌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