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氣候變暖的時代,最開心的應該是一只老鼠?
提起紐約,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都是繁華的大都會。但實際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紐約的鼠患都十分嚴重。近日,美國廣播公司(ABC)發表了一篇文章,報道了紐約市推出的一系列滅鼠新計劃。
播報中提到:
據害蟲防治公司Orkin稱,紐約是美國老鼠數量第三多的城市(超過300萬只),僅次于洛杉磯和芝加哥。此次滅鼠計劃的核心,是去年9月26日通過的第736號法案,即“Flaco法案”,該法案試圖以避孕藥替代傳統毒藥,通過非致命方式控制老鼠的泛濫問題。
紐約市計劃于4月26日起,在鼠患嚴重的各個街區部署大量針對老鼠的避孕藥物,該藥物由SenesTech公司研發,可抑制雌鼠繁殖能力長達45天,且對非目標生物無害。
今年1月21日,美國主要海港城市之一的巴爾的摩,同樣宣布將采用該公司研發的嚙齒動物節育藥物,來解決老鼠的過度繁殖問題,試圖根治鼠患。
多個城市鼠患加劇
除了紐約、巴爾的摩以外,近年來全球不少城市鼠患問題都越來越嚴重。1月31日,發表于《Science Advances》的一篇論文對全球鼠患的現狀和成因提供了一些最新的調查及分析。
來自美國里士滿大學(University of Richmond)的研究團隊,在分析全美13座城市以及加拿大多倫多、日本東京和荷蘭阿姆斯特丹共16座城市7至17年間的鼠患數據后,得出結論,認為城市鼠患的泛濫與氣候變暖和城市化程度密切相關。
研究涉及的16座城市中,11座城市鼠患較以往嚴重,其中美國首都華盛頓、美國舊金山、加拿大多倫多、美國紐約市和荷蘭阿姆斯特丹的鼠患惡化情況最為嚴重;日本東京、美國新奧爾良和路易斯維爾三市的鼠患較以往明顯減輕。
研究人員認為,諸多因素導致城市鼠患加劇,比如人口密度大、植被覆蓋率低等,但全球氣候變暖是主要原因。報告主要作者、里士滿大學生物學家喬納森·理查森指出,在變暖趨勢最明顯的城市,鼠患惡化趨勢也最明顯。

圖源:網絡
老鼠是畏懼寒冷的小型哺乳動物。暖和的日子越多,尤其是在冬天,它們可以繁殖以及外出覓食的日子越多。隨著氣候變暖,一些地方的冬天較以往遲來一兩周,春天則提前一兩周開始。這樣一來,老鼠一年內在地面活動時間就多了三四周。這看似不算長,但雌鼠一個月就能生產一次,每次產仔8至16只。而幼鼠出生一個月后就可以繁殖下一代,這意味著一只懷孕的老鼠可能在一年內帶來1.5萬至1.8萬只新鼠。
據了解,這不是科學界人士第一次就氣候變暖將導致鼠患成災發出警告。
2018年,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1月4日報道,包括紐約、芝加哥和波士頓在內的一些美國城市每年要投入巨額資金應對老鼠數量的激增。但科學家預測,到本世紀末全球各地氣溫將升高2攝氏度。冬季更暖、夏季更熱為老鼠以驚人的速度繁殖提供了最適宜的溫床。
做一只老鼠要好過做一只鳥
在一個全球變暖的世界,不止人類覺得熱,動物也是。對于所有物種而言,氣溫升高都是一個巨大挑戰,但你可曾想過,隨著溫度升高,做一只老鼠好,還是做一只鳥更有優勢?
2021年2月,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面對氣候變暖,即使生活在同一地區,不同動物的遭遇截然不同,小型哺乳動物比鳥類更耐熱。
在過去100年中,美國莫哈韋沙漠的溫度上升了大約2°C,但研究發現,面對氣候變暖,哺乳動物和鳥類的遭遇有著天壤之別。盡管同屬于恒溫動物,鳥類的種群豐富性急劇衰減,但老鼠、花栗鼠等小型哺乳動物的群落卻十分穩定。
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大的差異?為了找到答案, 美國加州大學的生態學家們花費兩年時間,測量了莫哈韋沙漠50種鳥類的羽毛和24種小型哺乳動物的皮毛標本,分析其傳熱和光吸收能力。他們將數據與這些動物的生活習性和棲息地聯系起來,建立生態模型,對比不同物種對氣候變暖的反應差異。
結果發現,面對高溫,小型哺乳動物選擇采取“晝伏夜出”的作息。由于四肢靈活,它們白天挖掘洞穴鉆進涼爽的地下躲避高溫,等到夜晚降臨氣溫下降,再鉆出洞穴,依靠靈敏的嗅覺和聽覺在黑暗中覓食。
相比之下,鳥類的處境要艱難得多。它們身披羽毛,本來就不利于散熱,而且大多數鳥類的覓食和繁殖活動在白天進行,這些活動會產生大量熱量。在烈日炎炎的沙漠,鳥兒們無處躲藏,為了保持清涼,就需要消耗更多能量——研究顯示,鳥類為降溫所消耗的能量是哺乳動物的三倍多。
而且,哺乳動物為了應對氣溫升高,除了利用身體靈活的優勢,還有個秘訣就是——縮小體型。
化石記錄顯示,一種當時生活在現在美國懷俄明州地區的始祖馬在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剛開始時,體重大約5.6千克,跟小狗差不多大。隨著氣溫上升,始祖馬的體型變得越來越小,13萬年后,它們成年個體體型縮小了30%,體重只有4千克左右,接近于一只家貓的重量。而到了極熱事件末期,隨著氣溫回落,始祖馬的體型又開始長大。其它一些食草哺乳動物和食肉動物的體型也出現了類似變化。
這些差異導致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在氣候變暖中的際遇截然不同,做一只老鼠要好過做一只鳥。
因全球變暖而滅絕的哺乳動物
既然哺乳動物身體靈活,還可以不斷縮小體型加快成熟速度,那是不是就能夠安然度過全球變暖呢?答案沒那么簡單。
要知道,繁殖活動本身就是一個高度消耗能量的過程,而體型較小的個體存儲的能量相對較少,繁殖出的后代在數量和體型上都會有所縮減。因此,在更溫暖的環境中,盡管動物們已經為繁衍后代而努力縮小體型,它們的種群數量仍然可能急劇減少。面對氣候變暖帶來的環境劇烈變化,較少的種群數量通常意味著更容易滅絕。
2019年2月18日,澳大利亞官員正式把嚙齒類動物珊瑚裸尾鼠從瀕臨滅絕的物種名錄轉移到了“滅絕”類別。這使它們成為第一種因全球變暖而滅絕的哺乳動物。
據每日郵報報道,珊瑚裸尾鼠是一種鼠科嚙齒目哺乳動物,在滅絕之前,它們只生活在昆士蘭州大堡礁北端的珊瑚礁上。
1845年,英國海員們在進行飲用水和食物的補給時,發現了一只體型龐大且不尋常的老鼠,它有著古怪的、隆起的鼻子和棕紅色的毛。
這是人們第一次發現珊瑚裸尾鼠的存在。
在1998年第一次正式統計時,當地還有近百只珊瑚裸尾鼠;但在2004年的統計中就僅發現了12只;最后一次有記錄看見這種動物是在2009年。
昆士蘭州的研究人員表示,過去十年來,珊瑚礁上的低洼島嶼不斷被海水淹沒,導致大量棲息地喪失。
因此“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珊瑚裸尾鼠已經滅絕。
這一結果是預料之中的。2014年,研究人員對珊瑚礁展開了廣泛的調查,結果沒有發現一只珊瑚裸尾鼠。2016年發布的一項研究表明,海平面上升,棲息地出現極高水位和破壞性風暴潮頻發,這些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是導致珊瑚裸尾鼠滅絕的根本原因。
這種裸尾鼠的滅絕只是氣候變化導致動物滅絕的冰山一角,2015年發表在《科學》的一份報告指出,全球六分之一的物種面臨著因為氣候變化引起的瀕危滅絕。
最近一萬年來,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溫度持續上升,工業革命更是加速了這一進程。不過遭殃的不只是人類自身,地球上的所有物種都在承擔后果。
面對氣候變暖,動物們在自然選擇的壓力下不斷進行適應性演化,老鼠白天鉆到洞里躲避烈日,鳥類改變遷徙路線,許多動物縮小體型…… 然而,氣候變化的速度仍然大大超過了一些物種的適應速度,正在將它們一步步推向滅絕邊緣。
下一個會是誰?
董卿在《朗讀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每一個物種的滅絕,也是生物進化論的一個自然規律,但原本它應該是一個非常非常緩慢的過程,只是今天,物種滅絕的速度,是以前的一千倍,所以下一個,會是誰呢?
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每天有75個物種滅絕,平均每小時就有3種物種滅絕...科學家們認為,未來幾個世紀,氣候和人類的活動可能會毀掉三百多種哺乳類動物和鳥類。
而這些物種一旦滅絕,將永遠消失。
或許有一天,我們再想看動物們,只能夠去博物館觀看動物的標本。通過標本去回憶那些消逝了的生命。
地球,不只是我們的家園,也是其它所有動物、生物的家園。
我們傷害的,總有一天會回頭傷害我們。
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它們,就是在保護我們自己。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科普中國、鳳凰網、天氣網、封面新聞;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