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半胡風似漢家——《天下一家》觀瀾記

《天下一家》,吳瓊著,中國藏學出版社,2024年6月版
文成公主,這位大唐著名的“不是大使的大使”,以和親的方式遠嫁吐蕃,為漢藏兩族的友好交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她的足跡遍布西藏與不丹,不僅傳播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更將佛教帶入了這片神秘的土地。北大才女吳瓊在她的新作《天下一家》中,以細膩的筆觸,將文成公主的故事娓娓道來,讓我們仿佛穿越時空,親眼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書中不僅詳細描述了文成公主進藏的艱辛與不易,還生動再現了她在不丹的游歷與傳教。歷史上的文成公主不僅是一位和親公主,更是一位佛教的傳播者。她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信仰的力量。
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
“黠虜生擒未有涯,黑山營陣識龍蛇。自從貴主和親后,一半胡風似漢家?!薄?陳陶《隴西行》
唐貞觀十五年(641),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請來了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和大量佛教經典。第一次把佛法帶入吐蕃弘揚,前無古人。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對長安繁華景象的描繪。然而,對于文成公主而言,這座繁華的都城只是她人生旅途的起點。她帶著對未知世界的憧憬與不安,踏上了前往吐蕃的征途。日月山,這座見證了無數商旅與使者往來的雄關,也見證了文成公主的決心與勇氣。
在吐蕃,文成公主把中原文化帶進吐蕃,對吐蕃的社會、生活、文化、習俗、風尚諸如造紙、紡織、醫藥、馴養牲畜、制陶、制墨、射箭等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她還親自參與修建了寺廟,將佛教的梵音帶到了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她的努力,使得佛教在吐蕃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和深入的滲透。然而,松贊干布的離世,讓文成公主的人生再次發生了轉折。她沒有選擇回到長安,而是率領隨從定居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不丹,繼續傳播佛教的梵音與智慧。

釋迦牟尼佛12歲等身像
文成公主在吐蕃修建了108座鎮邊寺廟,數座在不丹境內,其中一座是噶內寺,歷史上屢建屢塌,直到2015年成功重修,這一壯舉,不僅保護了歷史文物,增強了中國和不丹兩國的歷史紐帶,更是延續了文成公主在不丹的恩澤。詳見本書的第一章《古寺重光——2015年不丹倫奇地區千年文成公主噶內寺重修紀實》。

不丹噶內寺僧眾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焙陀H帶來了和平、發展,帶來了民族融合。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睒吩谖某晒鹘袒柴R拉雅中占據重要地位。不丹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傳唱的關于文成公主的歌曲、詩詞,歷久彌新。作者沿途記下,在書中第一次介紹給國內讀者。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薄毡鹃L屋王《繡袈裟衣緣》
本書的第二章《度母圣行——不丹秘境文成公主游化之履采風紀實》,作者通過實地采風考察,記錄了文成公主在不丹三十年弘揚佛法,發展生產。重點研究和考察文成公主游化不丹的緣由、時間、路線和經歷。
不丹王國開創者霞鐘仁波切(1594-1651年),是隨文成公主入藏,奉抬嫁妝釋迦牟尼佛十二歲等身像的大力士神喜的華夏后裔,通過作者的采風考察,深刻詮釋了不丹民眾與中原華夏血脈相連。文成公主和親拓寬蕃尼古道,極大方便了中原通天竺等友好往來。她秉承和平理念,為喜馬拉雅地區帶來文明繁榮。作者在書中納入了不丹境內的布姆唐等路線,豐富了蕃尼古道和古絲綢之路的內涵,為“一帶一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做出遵道得路的歷史貢獻。

不丹四公主與作者(右)
“和同為一家”,這句源自唐蕃和親的歷史佳話,不僅是對大唐與吐蕃友好關系的生動寫照,更是佛教文化在東西方之間交流與融合的見證。一千四百年前,當文成公主帶著大唐的文明與智慧,踏上吐蕃的土地時,佛教的種子便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根發芽。從此,佛教與吐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孕育出了獨特的藏傳佛教文化。
《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在吐蕃的廣袤土地上,佛教的寺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僧侶們誦經祈福,信徒們頂禮膜拜,一片祥和寧靜。金剛舞,這一源自佛教密宗的神秘舞蹈,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金剛舞,以其獨特的舞姿和深邃的內涵,成為吐蕃佛教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舞者身著華麗的法衣,手持法器,隨著鼓點的節奏起舞,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超凡脫俗的佛國世界。
然而,佛教的旅程并未止步于吐蕃。隨著歲月的流轉,佛教的足跡逐漸延伸到了不丹這片神秘的土地上。在不丹,佛教不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文化的精髓。噶內寺,這座位于不丹倫奇地區的古老寺廟,便是佛教在不丹傳播與發展的重要見證。在這里,信徒們虔誠地祈禱,僧侶們平靜地誦經,一切都顯得那么和諧而自然。
在不丹,你可以看到寺廟與民居和諧共處的景象。無論是繁華的市井,還是偏遠的鄉村,寺廟都如影隨形,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每年的宗教節日,更是成為了全民狂歡的時刻。金剛舞、大日如來佛像的供奉、唐卡畫的繪制……這些佛教文化的瑰寶,在不丹人民的精心呵護下,煥發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

不丹布姆唐蔣貝寺(Jambey Lhakang in Bumthang)
作者在不丹游歷期間,不僅參觀了錯落于高山峽谷之間的兩千多座寺廟,還與不丹王室及民間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在與王室成員的交談中,作者了解到不丹王國歷來有“王室佛法護持人”的傳統,王室對藏傳佛教寺廟的無私供養,已歷經幾代傳承。此傳統為“奉獻與領導合一”的王室寶藏,讓作者深感敬佩。
而在與民間百姓的交往中,作者更是感受到了不丹人民對宗教信仰的虔誠與熱愛。他們無論貧富,都會定期前往寺廟朝拜、祈福。在他們看來,宗教不僅是一種信仰,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與方式。這種對宗教信仰的尊重與熱愛,讓不丹成為了一個充滿和諧與幸福的國度。
《華嚴經》:“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span>
在不丹的宗教活動中,轉世靈童的認定與迎請無疑是最為莊重而神秘的儀式之一。根據佛教的教義,轉世靈童被視為活佛的轉世化身,他們肩負著繼承與傳播佛教教義的重任。每當新的轉世靈童被認定并迎接入寺時,整個不丹都會沉浸在一片喜悅與祥和之中,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為這份神圣的傳承而歡呼。轉世靈童的認定,正是對眾生皆具佛性的最好詮釋。

文成公主所建鎮邊寺廟不丹布姆唐蔣貝寺的彌勒菩薩坐像 (Bumthang Jambey Lhakang)
在不丹的佛教藝術中,唐卡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明珠之一。唐卡,這一源自西藏的古老繪畫藝術,以其獨特的風格和深邃的內涵,成為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唐卡的畫布上,大日如來等諸佛菩薩的形象栩栩如生,仿佛將觀眾帶入了一個莊嚴而神圣的佛國世界。每一幅唐卡都是一幅精美的藝術品,同時也是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在欣賞唐卡的過程中,人們不僅能感受到藝術的魅力,更能領略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大日如來,作為佛教密宗中的最高主神,其形象在唐卡中得到了完美的呈現。他端坐于蓮花寶座之上,手持法器,面帶微笑,仿佛正在向世人傳授著智慧與慈悲的法門。
從大唐到吐蕃,從吐蕃到不丹,佛教的旅程跨越了千年的時光。在這一漫長的旅途中,佛教不僅影響了人們的信仰與生活方式,更促進了不同地域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吧酱ó愑颍L月同天。”這句古老的詩句,恰如其分地描繪了佛教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特性。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在世界的東方,有兩個截然不同的地方,卻以宗教為紐帶,共同編織出一幅幅絢爛多彩的畫卷。一個是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南坡的不丹,那里神秘而寧靜,噶內寺坐落在倫奇地區,宛如世外桃源;另一個則是福建省漳浦縣的烏石天后宮,它靜靜地佇立在紫薇山下,見證著海峽兩岸人民的信仰與傳承。這兩個地方,一個遠在雪山之巔,一個近在海角之濱,卻因自由與包容,在當代中國的背景下,共同書寫著宗教文化的輝煌篇章。
在不丹,你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無論是藏族、不丹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他們都能夠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這種民族之間的和諧共處,不僅得益于不丹政府的民族政策,更得益于當地人民對“天下一家”觀念的深刻認同。
藏傳佛教,作為佛教在中國的一個重要分支,其發展歷程充滿了傳奇色彩。自佛教從境外傳入西藏后,經過本土化的發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藏傳佛教。
2018年,不丹王室一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拜謁了位于漳州漳浦的烏石天后宮。這一舉動,不僅加深了兩國之間的友誼,更體現了宗教自由在當代中國的生動實踐。烏石天后宮,這座供奉著千年媽祖金身的廟宇,是海峽兩岸民眾共同信奉的“保護神”的象征。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漳浦籍烏石林姓宗親都會與大陸同胞一起,舉行盛大的祭拜活動,紀念媽祖的誕辰。這種跨越海峽的信仰傳承,不僅彰顯了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更體現了天下一家的精神傳承。

漳州漳浦烏石天后宮千年黑面媽祖
與藏傳佛教的深厚底蘊相比,媽祖祭祀則更多地體現了民間信仰的淳樸與真摯。在烏石天后宮,每年都會有來自海峽兩岸的信徒前來朝拜,他們懷揣著對媽祖的崇敬與感激,祈求媽祖的庇佑與庇護。媽祖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民間信仰文化,不僅承載著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記憶與情感紐帶,更成為了一種跨越時空的文化符號,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
本書第三章《媽祖顯靈——2018年不丹皇室一行拜謁漳州漳浦烏石天后宮記》濃墨重彩地描繪了不丹皇室來福建漳州參拜媽祖,獲媽祖庇佑喜得貴女,敬神還愿一事,向世人展現海峽兩岸共同的“和平女神”——媽祖的立德大愛,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之魅力。為開展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媽祖信俗”保護行動,共享保護成果,貢獻力量。并寫到了閩臺敬信的“三平祖師”信俗。
不丹的噶內寺與漳州的烏石天后宮,雖然地理位置相距甚遠,但都以宗教為紐帶,共同書寫著人類文明的輝煌篇章。它們彰顯了中華文化包容并蓄、多元共生的獨特魅力。在未來的日子里,愿這種自由與包容的精神繼續發揚光大,讓宗教成為連接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橋梁與紐帶,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