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50103期干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1
《求是》
主辦單位: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卷號期號:2025年第2期
推薦部門:黨建組



《求是》2025年第1期刊發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幾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指出,堅持守正創新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守的重大原則。守正和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證創新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只有持續創新才能更好地守正。要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總目標,始終朝著總目標指引的方向前進,該改的堅決改,不該改的不改。要以一往無前的膽魄和勇氣,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突出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全面協調推進各方面改革,力求形成整體效能。

2
《中共黨史研究》
主辦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卷號期號:2024年第5期
推薦部門:中直組



曲青山在《中共黨史研究》2024年第5期撰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意義" linktype="text" imgurl="" imgdata="null" tab="innerlink">編寫出版中國共產黨編年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重要意義》指出,編寫 《編年史》 , 是黨中央交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 2010 年 6 月, 黨中央印發 《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 , 明確提出 “逐步編纂出版編年史” 是黨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 在這之后, 《編年史》 先后列入原中央黨史研究室五年工作規劃和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兩個五年工作規劃。 2023 年 2 月, 在完成了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中、 英文版的編寫出版任務后, 我經過慎重考慮, 決定重新啟動并著重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編年史》 的編寫工作。 經過一年半多的持續攻堅,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編年史》 現在終于出版了, 這是一件可喜可賀的事情。 《編年史》 的出版, 順應了新時代黨史和文獻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 可謂應時而生、 恰逢其時。
3
《中國高等教育》
主辦單位:中國教育報刊社
卷號期號:2024年第22期
推薦部門:干教組



沈壯海、司文超在《中國高等教育》2024年第22期撰文《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的價值意蘊與推進路徑》指出,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轉化為強師建設的生動實踐,需要從國家、社會、學校、教師等維度學深悟透弘揚教育家精神的時代意義和實踐價值;從價值層面信念與道德的統一、實踐層面實學與實干的統一、方法層面育人與育心的統一等多層面、整體性視角來深刻把握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把“尊師”文化培育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嚴師”導向貫穿教師隊伍建設全過程,以“惠師”之策激發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以“育師”之要找準教師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和著力點,推動以教育家精神鑄魂強師走深走實。
4
《科學通報》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卷號期號:2024年第33期
推薦部門:企干組



洪微、蘇士成等在《科學通報》2024年第33期撰文《RNA與重大疾病診療》指出,RNA參與了機體生命活動的調控, 在腫瘤、傳染病等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其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功能多樣, 且易突變和降解, 使得RNA作為預防和診療靶點在臨床中的應用面對諸多挑戰。該文圍繞RNA生物學機制及其在疾病進程中的調控作用、RNA作為重大疾病診斷的生物標志物及其檢測手段、RNA藥物和基因編輯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及新策略、傳染病及腫瘤RNA疫苗的設計策略及轉化臨床應用、RNA研究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等方面, 綜述了RNA在重大疾病診療中的重要發現及前沿, 提出RNA在重大疾病診療中所面臨的挑戰, 凝練了RNA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該文指出, 利用中國臨床資源優勢及在RNA功能和機制研究方面的前期創新性發現, 加強多學科交叉研究, 深入系統地闡釋RNA生物學機制及其在疾病中的調控作用, 挖掘新的RNA診療靶點, 開發原創的RNA藥物和疫苗, 全鏈條可持續地推動RNA基礎研究和臨床轉化研究, 為RNA在重大疾病預防及精準診療中的應用提供策略。
5
《群眾·大眾學堂》
主辦單位: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群眾雜志社
卷號期號:2024年第6期
推薦部門:博士團



劉靖北在《群眾·大眾學堂》2024年第6期撰文《深化管黨治黨制度改革 激發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指出,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保持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社會革命的高度自覺,堅持用改革精神和嚴的標準管黨治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以調動全黨抓改革、促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著力點,就深化管黨治黨制度改革作出系統部署。
6
《宏觀經濟管理》
主辦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
卷號期號:2024年第7期
推薦部門:英才中心



范憲偉在《宏觀經濟管理》2024年第7期撰文《大力增強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指出,當前,我國制造業就業面臨嚴峻形勢:就業總量和占比持續“雙降”,企業短期用工需求不高,普工、技工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從供給側制造業發展形勢看,產業海外轉移的“崗位轉移”效應和新技術應用的“就業替代”效應是制造業就業規模和占比下降的中長期影響因素,需求不足、利潤下降是制造業企業用工需求不高的短期因素。從需求側青年群體就業意向看,制造業就業質量不高導致年輕人“不愿進”“不想進”。為穩定制造業就業,提高就業吸引力,建議堅持供需雙側發力、長短期分類施策,以增強制造業綜合競爭力為根基,以制造業降本減負為抓手,著力提升就業質量,加強技能成才觀念引導,增強制造業吸納就業能力,以高質量就業吸引更多人投身制造業。
7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主辦單位:河北大學
卷號期號:2024年第5期
推薦部門:出版組



程民生在《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5期撰文《宋代行旅速度考論》指出,宋代社會商品經濟發達,軍政事務繁忙,中央集權加強,都對行旅速度提出了更快的要求。宋代公務差旅因情況不同,速度差異很大,以日行里數計大致可分為400里以上的高速,200里以上的快速,100里以上的常速,100里以下的低速。宋代官民無論水路陸路,日行百里屬于常態。最快日行陸路達700余里,水路則為400里以上。民間在行旅速度方面,也有難以逾越的紀錄,有大半夜時間奔走380里者,有晝夜行300里者。海上航行由于科學技術如指南針、船載報時器的發展,速度比唐代明顯增快。
8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卷號期號:2024年第7期
推薦部門:政法組



王赤、徐寄遙、劉立波等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4年第7期撰文《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子午工程在空間環境領域的亮點研究進展》指出,子午工程是中國國家財政投資建設的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絡.該工程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作為法人單位牽頭, 10余個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與建設.子午工程的建設分為兩個階段:子午工程一期和子午工程二期.子午工程一期于2008年開工建設, 2012年建成投入正式運行.運行十年來,獲取了一大批寶貴的自主觀測數據.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在中高層大氣波動、中間層與低熱層區域金屬層動力學與化學特性研究、電離層擾動和不規則體研究、地磁擾動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空間影響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科學研究進展.本文重點介紹子午工程一期運行十年取得的亮點成果,并對子午工程未來的發展與應用前景進行了展望。
9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主辦單位:南開大學
卷號期號:2024年第5期
推薦部門:媒體組



吳學國、聶一齊在《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年第5期撰文《笑何以可能?——一種“問題—解決”模式的解釋》指出,笑的發生機制應當是一個包括導致笑的對象、領會和情緒反應等多個環節的整體。已有的幾種主要理論首先都是著眼于這個機制的某一環節的某種單一特征,導致其解釋的原因往往缺乏邏輯的充分性和必要性;其次它們都未能確立領會在這一機制中的基礎地位,其解釋是經驗性的。為此我們提出了一個新的解釋模式,即“問題—解決”模式。它一方面以喜劇為范例闡明了笑的完整發生機制的每一環節的特點及其在這一機制中的作用,并由此對上述理論進行整合,故具有更充分的解釋力。另一方面它表明喜劇性的領會才是笑的根本原因,闡明了領會規定情緒并最終導致笑的客觀表現的邏輯,并且表明這種領會的特點在于通過一種出乎意料的問題解決方式使領會者對于對象的態度突然從敬重轉化為蔑視;它由此不僅闡明了笑的先驗根據,而且得以更深刻地認識笑和喜劇的存在論意義。
10
《中國工業經濟》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
卷號期號:2024年第10期
推薦部門:地方組

黃先海、孫涌銘、陳夢濤在《中國工業經濟》2024年第10期撰文《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顛覆性技術創新——來自專利網絡與SBERT模型的微觀證據》指出,企業數字化轉型發揮突破市場圈層、顛覆業務分布的作用,改變了傳統技術創新范式,有利于催生顛覆性技術創新。本文基于專利間引用與被引用信息構建專利網絡,利用自然語言處理領域前沿的SBERT模型對專利文本進行嵌入,并基于對已有技術的突破性和對后續技術發展的影響力雙向維度刻畫顛覆性技術創新。在此基礎上,本文實證檢驗了上市企業數字化轉型對顛覆性技術創新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正向的市場重塑效應與治理整合效應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異質性分析結果顯示,國有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以及高競爭壓力企業能夠更好地利用數字化轉型推進顛覆性技術創新。進一步分析表明,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重塑與規范效應隨企業數字化轉型呈現正向調節作用,即數字化水平更高的企業發展顛覆性技術創新,會對規范研發操縱、促進持續創新等產生積極影響。本文研究為探索數字經濟時代推動顛覆性技術創新、加速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有效路徑提供了理論與經驗證據。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陳佳妮、許雪靖;復審:刁超群、李雨凡、程子茜;終審:正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