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50102期干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1
《中國紀檢監察》
主辦單位:中國紀檢監察雜志社
卷號期號:2025年第1期
推薦部門:黨建組



《中國紀檢監察》2025年第1期刊發評論員文章《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挺膺擔當》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干出來的,偉大事業都成于實干。過去的一年,各行各業的勞動者、建設者、創業者,都在各自的崗位上為夢想打拼。他們在田間地頭揮汗如雨,在廠房車間加班加點,在街道樓宇穿梭奔忙,在救災前線挺身而出,在科研一線孜孜求索,用智慧和汗水為中國式現代化前進的每一步添磚加瓦。“我們的現代化既是最難的,也是最偉大的。”在中國這樣超大規模的國家實現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和世紀性的難題。面對這場攻堅戰、持久戰,實干是最樸素的方法論。新的一年,讓我們都成為挺膺擔當的奮斗者,拿出“人生能有幾回搏”的勁頭,抓住一切有利時機,利用一切有利條件,看準了就抓緊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放開手腳、迎難而上,敢闖敢試、務實有為,努力走好面前的“一公里”,跑好手中的“這一棒”。

2
《中國黨政干部論壇》
主辦單位: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
卷號期號:2024年第12期
推薦部門:中直組



何毅亭在《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24年第12期撰文《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任務》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鮮明體現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至上的執政理念。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涉及教育、就業、醫療衛生、住房、養老、社會保障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個方面,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措并舉、不斷推進,既包括推動高質量發展、增強物質基礎,也包括加強社會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要求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堅持惠及全民原則,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不僅在于解決當前民生問題,更在于為實現國家長遠發展戰略目標奠定堅實基礎,要聚焦重點任務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特別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療衛生體系改革、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發展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經濟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要在高質量發展中夯實增進民生福祉的堅實基礎。堅持以深化改革推動高質量發展,依靠共同奮斗,共創美好生活,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3
《勞動經濟研究》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
卷號期號:2024年第6期
推薦部門:干教組



都陽在《勞動經濟研究》2024年第6期撰文《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指出,堅持依靠發展促進就業,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新時代就業工作積累的寶貴經驗之一。經濟發展是提供就業機會的基礎,而高質量充分就業反過來也能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后,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相互關聯更加緊密。既要在短期的宏觀經濟管理中充分利用政策工具,保持勞動力市場平衡和充分就業,也要在中長期發展戰略和規劃中促進人力資源的最有效利用,并使之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不僅依賴于技術進步,更需要勞動者的積極參與。高質量充分就業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依托,是實現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基礎。在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充分就業需要多管齊下:要更好發揮勞動力市場在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完善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加強宏觀經濟政策與勞動力市場政策的協同;積極應對新科技革命帶來的挑戰。只要合理利用各種積極因素,我國擴大就業仍有較大空間,要繼續堅持依靠發展促就業的寶貴經驗,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質量充分就業的良性互動。
4
《國家治理》
主辦單位:《人民論壇》雜志社有限公司
卷號期號:2024年第23期
推薦部門:企干組



田軒在《國家治理》2024年第23期撰文《更好發揮政府投資的帶動放大效應》指出,在經濟發展的復雜棋局中,政府投資具有“動一子而活全局”的強大引領帶動作用。以科學決策布局,在落地運營中聚焦完善管理、注重效益,通過扎實改革、合理規劃和管理,真正使政府投資充分發揮其政策“放大器”作用,激發民間資本活力,推動投資與消費的良性循環,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5
《財貿經濟》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卷號期號:2024年第9期
推薦部門:博士團



深化改革與創新發展課題組在《財貿經濟》2024年第9期撰文《以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指出,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改革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與創新活力。要協同推進制度創新與技術創新,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努力打造創新-創業-創富“金三角”。厘清國企民企競爭合作關系,通過開展“鏈上”合作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培育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同時,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打造創投-創業-創新“鐵三角”,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讓更多風險投資和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科技”,在開放式創新中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創新生態。
6
《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
主辦單位:北京大學
卷號期號:2024年第4期
推薦部門:英才中心



王敬堯、鄭鵬在《國家現代化建設研究》2024年第4期撰文《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的歷史底色及縣域路徑》指出,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充分有效銜接,既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需要破解的難題,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從小農經營的歷史發展來看,從傳統社會時期以家戶為基本單位到集體公社時期以生產隊為基本單位,再到統分經營時期融入社會分工體系,小農先后經歷了個體化小農、組織化小農和社會化小農的不同樣態,深刻體現出中國農業發展的小農底色。從小農經營的現實狀況來看,有專業型小農、兼業型小農、自給型小農和退出型小農四種類型,他們分別具有基于利潤擴大、收入拓展、家庭消費和利益分配的差異性經營目標。在小農戶銜接現代農業過程中,存在銜接機制不暢、制度保障不足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應對之策在于,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農民市民化改革,實現“人、地、財”的有序流動;完善產業鏈延伸發展體系、組織化利益聯結體系、政策性風險保障體系和新質生產力應用體系。
7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主辦單位:清華大學
卷號期號:2024年第4期
推薦部門:出版組



李曼麗在《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4年第4期撰文《高等教育智能躍遷:一項歷史比較研究》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與社會潛在變革動力深度捆綁,高等教育領域被認為是深受影響且亟待轉型的主要領域之一。如何理解我國高等教育的智能躍遷?第一,通過回顧高等教育史上三次躍遷式發展,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因其性能的“優勢非對稱性”“高費效比性”可能成為大學躍遷發展的新變量。第二,基于對近50年自個人計算機廣泛使用以來,技術迭代與文化滯后的關系梳理,闡明高等教育智能躍遷不只是回應技術引起的大學結構不均衡或關系不穩定,更應包含現代大學基本價值、規范秩序及其形成方式。第三,對近兩年國內外若干大學智能躍遷的關鍵案例比較發現,現實中大學智能躍遷格局具有明顯的“技術放大期”特征。就中國大學自身發展而言,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流程再造則是大學新型共享規范得以制度化的關鍵期。
8
《自然辯證法研究》
主辦單位: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
卷號期號:2024年第9期
推薦部門:政法組



王大洲在《自然辯證法研究》2024年第9期撰文《邁向工程科學哲學:研究進展、主要問題與研究策略》指出,工程科學哲學位于工程哲學和科學哲學的交叉地帶。綜述了工程科學哲學研究進展,主要包括工程科學思想史、工程科學的本體論問題研究、工程科學的認識論問題研究、工程科學的方法論問題研究以及工程科學的價值論問題研究等五個方面的總體情況。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工程科學哲學研究的基本策略和具體方法,從而為未來的工程科學哲學研究辨明了方向。
9
《理論與改革》
主辦單位:中共四川省委黨校
卷號期號:2024年第5期
推薦部門:媒體組



黎江虹、周坤琳在《理論與改革》2024年第5期撰文《數字秩序:從自發到規范的法治型塑》指出,忽視維系市場運轉的數字自發秩序,造成數字經濟法治的三重悖論:嘗試精準規制卻引發規制擴大化、嘗試有效治理卻缺乏治理資源、嘗試倡導公共價值卻違背主體逐利秉性。數字經濟法治的真正危機不在于理性建構的失誤,而在于忽視市場自發秩序進行秩序建構。數字自發秩序生成于中國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和數字治理的實踐場域,是各主體基于自身的經濟聯系、價值共識和行為規范形成的秩序類型,能為數字法治提供智識支持和經驗支援。據此,構建數字法治秩序時,應探究數字自發秩序的法理依憑、作用機制和治理優勢,同時剖析數字自發秩序良性演化的困境,在自發秩序—規范秩序的往返中,以法治篩選和吸納數字自發秩序,同時保持節制和審慎,基于信任而非控制積極謀求數字經濟法治的合作行動。以法治使命的承擔和邊界的劃定,為自發秩序優勢轉化為法律治理效能提供合適路徑,避免出現“法律更多但秩序更少的世界”。
10
《世界經濟》
主辦單位:中國世界經濟學會和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
卷號期號:2024年第10期
推薦部門:地方組

屈小博、黃海在《世界經濟》2024年第10期撰文《機器人應用、人機適配與工資效應》指出,本文利用中國企業-員工匹配調查數據,從微觀層面研究機器人應用對勞動力工資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發現,機器人應用能夠帶來5.4%的工資增長效應,從經驗上驗證了中國制造業企業機器人應用的“生產率效應”大于“替代效應”。作用機制是通過企業員工結構與機器人適配,提高企業全要素生產率,進而提高平均工資。新技術顯著改變了不同技能的工資溢價,認知技能越高的員工,越有可能獲得更高的工資。蒙特卡洛隨機模擬表明,提升勞動者技能的公共政策可以有效應對新技術革命帶來的收入差距擴大。本文的研究對于中國的智能化技術應用、人力資本積累和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政策含義。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劉星月;初審:陳佳妮、許雪靖;復審:刁超群、李雨凡、程子茜;終審:正辰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