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河南一村莊20畝麥苗深夜被鏟除?官方最新通報
2月9日,網友發視頻反映,河南焦作武陟縣有20畝小麥深夜被毀壞,破壞者被人發現后棄車逃跑。
2月10日,河南省武陟縣聯合調查組發布情況通報稱,該地塊位已被專業機構認定為鎘超標,正在開展土地治理,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個別村民違規種植小麥作物,村干部在清理過程中工作方式不當。目前,相關人員已被停職,此事正在調查處理。

村民講述:近20畝小麥青苗突遭毀壞
2月9日,有網民發視頻稱,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小董鄉新李莊村近20畝小麥青苗凌晨被人動用機械毀壞,被村民發現后,司機棄車而逃,引發關注。
視頻畫面展示,一片麥田旁停放著兩輛大型機械,麥田有明顯碾壓翻動的跡象。視頻發布者配文“大半夜搞偷襲當場被逮,故意破壞莊稼小麥20畝,司機棄車而逃”。另一視角的視頻則顯示,夜幕下,民警已趕到現場處置。
2月10日,新聞記者聯系上了視頻發布者李先生,其介紹,事發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小董鄉新李莊村,被毀的正是他和同村另一戶村民兩家的麥田,總面積近20畝。
李先生說,該村民家緊鄰麥田,2月8日凌晨兩點多,對方聽到麥田里傳來機械的轟鳴聲,出來一看,兩家的小麥青苗已經被毀,隨即給他打來電話。等他到場一看,現場有兩輛農用機械,一名司機已經離去,另一名司機隨后也在他們眼皮下逃離,于是他們趕緊報警,民警隨后到場,找到兩名司機并帶走。

田地里裝有旋耕機的拖拉機(視頻截圖)
李先生介紹,2019年,當地政府稱該村約1000畝基本農田土壤鉛超標需要改造,以村委會的名義將土地從村民手中承包過來,轉租給他人種樹、高粱、玉米等,合同期是3年。合同到期后,包括他在內的7戶村民收回了自己的土地,但政府又以土地中鎘超標為由,不讓他們種植人畜食用的作物。“自始至終都是他們口頭說鉛和鎘超標,我們沒看到過任何檢測報告?!崩钕壬f,2024年他們不忍土地荒蕪,就在地里種上了小麥,不料卻被人將青苗破壞。
李先生表示,小董鄉政府此前曾書面回復他稱,按照《武陟縣重點區域受污染耕地綜合整治實施意見》,將嚴格管控類土地集中收儲改良。2019年以來,省政府確定新李莊村有972畝土地為嚴格管控類,不能種植糧食作物,所收儲的土地由財政撥付資金補償。
地塊鎘超標,個別村民違規種植
2月10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聯合調查組發布公告,網傳“武陟縣一村莊20畝麥苗被鏟除”,武陟縣第一時間成立聯合調查組進行核實。
據調查,該地塊位于小董鄉新李莊村,已被專業機構認定為鎘超標,正在開展土地治理,嚴禁種植食用農產品。個別村民違規種植小麥作物,村干部在清理過程中工作方式不當。目前,相關人員已被停職,此事正在調查處理。
鎘,化學符號Cd,是一種有毒重金屬。鎘及鎘化合物被國際癌癥機構列為Ⅰ類致癌物,即對人致癌性證據充分。自然界的鎘,可通過動植物的生物富集作用,最終被食物鏈頂端的人類吸收。鎘的毒性較大,且在人體內代謝較慢,日本曾因鎘中毒出現過“痛痛病”。
鎘具有較強的致癌、致畸形和致突變作用,位于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提出的12種具有全球意義的危害物質之首。重金屬鎘不能夠在土壤中分解,更難從土壤中遷出,其特點主要有:累積性與地域性、隱蔽性與滯后性、穩定性和不可逆轉性、治理難度大和成本高。
土壤鎘污染的危害主要包括對土壤微生物、農作物、糧食安全的影響和通過食物鏈而引起人類健康的危害。
1.鎘對土壤微生物的危害
鎘(Cd)對土壤微生物細胞具有致突變效應,引發脫氧核糖核酸(DNA)鏈斷裂,并可與含羧基、巰基的蛋白質分子結合,抑制蛋白質和核酸的合成,對微生物造成生態毒性。當重金屬大量進入土壤時,微生物的生長和代謝受到抑制,微生物群落結構被破壞,生物活性和多樣性下降,進而影響農田土壤質量以及農作物生長。
2.鎘對農作物的危害
健康的土壤才能生產出健康的糧食和蔬菜,造就健康的人群和健康的社會。重金屬進入植物體內會產生直接的危害作用,生長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上的農作物吸收土壤養分同時也會吸收有害重金屬,進入農作物的可食用部分,鎘(Cd)一方面會損傷農作物的細胞,抑制農作物的葉綠體光合作用、削弱農作物自身抗氧化能力,進而顯著降低農作物產量;另一方面,農作物吸收過量的Cd會“搶占”本屬于鐵(Fe)、錳(Mn)、鋅(Zn)等營養元素的位置,導致生產的農作物營養缺失、品質下降,嚴重危害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農業生產。
3.鎘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鎘(Cd)等重金屬可與農田土壤中鐵(Fe)、鎂(Mg)和鉀(K)等必需營養元素發生競爭等作用,農作物對營養元素吸收量減少的同時,導致其體內重金屬吸收量的增加,降低農作物的品質,形成“毒大米”等對人體健康有害的農產品。
4.鎘對人體的危害
“農作物—人體”的食物鏈傳輸是人體攝入重金屬的重要途徑,如稻米中Cd可通過口腔攝入,進入胃腸消化系統并被部分吸收(圖5-6)。雖然人體主要的解毒器官肝臟與其他排毒器官(如皮膚、大腸、腎臟)可將吸收的大部分Cd排出,但過量吸收的Cd仍會被儲存在脂肪、骨骼、肝臟、肌肉等人體器官與組織中,造成關節疼痛、皮膚病、腸道功能菌群紊亂、神經受損等不良癥狀,形成骨痛病、青光眼、阿爾茨海默病等一系列疾病。
加強源頭發力 管控土壤污染
健康的土壤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的重要物質基礎。近日,生態環境部會同多部門聯合印發《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對下階段加強土壤污染防治作出整體部署。
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取得明顯成效,同時針對工礦企業和已污染土壤設定目標,即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整改合格率達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污染防控為什么更加強調源頭發力?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介紹,根據國際經驗,土壤污染前端預防、過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數級增長,源頭防控是最佳路徑。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累積性、長期性等特點,一旦污染,極難治理修復,即便經過治理,也難以恢復至原來的健康狀態。加強源頭防控是全面落實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要求,全過程提高治理成效,降低治理成本的重要舉措。
從當前實際看,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持續打好凈土保衛戰,全國土壤污染加重趨勢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環境質量出現基礎性變化。生態環境等相關部門基本掌握土壤污染來源和規律,有效防范建設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深入實施農用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但也要看到,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歷史欠賬較多,源頭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任務十分艱巨。
土壤是各類污染物的最終受體,既受水、氣、固廢等污染影響,也與有關行業的產業布局、生產工藝、管理水平等密切相關,單要素單技術治理難以達到預期,亟需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從土壤污染形成的各個環節,提出全鏈條系統治理舉措,協同防控,統籌推進。
這份行動計劃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風險”的總體思路,部署了系列任務,提出了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取得明顯成效的總體目標。生態環境部將會同有關部門,從四個方面發力積極推進行動計劃落實。
——“治、用、養”結合,強化農用地土壤溯源整治。全面啟動受污染農用地溯源,推動各縣(市、區)應查盡查,分階段應治盡治。2027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集中的重點縣(市、區)基本完成溯源。鼓勵黑龍江等省份采取“以地適種”安全利用等措施加強黑土地保護。加強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鹽堿地生態環境保護。
——全鏈條提升,防范工礦企業新增污染。要嚴格重點行業企業選址,強化前端污染預防,嚴格重點單位監管,按照“污染不落地、落地可收集”的原則,推動重點行業實施地面防滲、管道可視、設施圍堰等建設。
——全過程監管,確保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加強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搬遷騰退地塊、沿江1公里化工騰退地塊監管,查清污染狀況、采取風險管控或修復措施,嚴防污染擴散。探索開展鋼鐵等大型騰退地塊分片分期風險管控和修復。查清農藥原藥制造、焦化行業企業騰退地塊數量和污染狀況。加強優先監管地塊管理,有效管控高風險化工園區地下水污染風險。
——全覆蓋推動,健全源頭防控政策技術體系。以源頭防控減輕末端治理成本,持續降低土壤資源開發利用的社會成本。以中央生態環境專項資金、污染治理中央預算內投資、特別國債等方式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建設多元化生態保護修復投入機制等。
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過去十年,城鎮化進程和房地產飛速發展推動土壤污染治理修復行業蓬勃發展。2023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66.16%,已提前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隨著城鎮化進程步入“下半場”,房地產市場結構性調整壓力攀升,如何以土地要素保障高質量發展成為當下各界關心的話題。
既要管“土”又要管“地”是唯一出路。管“土”,關注的是土壤的自然屬性,確保土壤的理化性質、生物指標等符合人體健康或生態安全標準。管“地”,即關注地塊的經濟社會屬性,確保這塊地在已知污染的前提下,可作為資源資產,通過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或入股等方式供應給土地使用者,或者由土地使用雙方以可接受的價格進行使用權交易。
嚴格做好新增用地源頭預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戰略引領和指導約束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門聯合預審和用地審批一體化管理機制,從源頭預防新增污染。
積極推進存量用地提質增效。加強規劃選址、產業投資、生態環保、工程建設等多源數據融合和智慧選址場景應用,以用促治源頭減少過度修復。探索約定土壤污染修復責任、資產折價抵押等制度創新的可行路徑,劣地優用源頭減少污染風險。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新華社、武陟縣人民政府網站、大皖新聞、極目新聞、蘇州生態環境局;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