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這間城市中的奇幻小屋,收藏了500多種植物種子

專門收集種子,
館藏的500多個品種,
都是來自平時所見的路樹花草,
干燥后保存成了最自然的“展品”。

收集種子的是一對老夫妻,
他們30年前做園藝設計時,
租下這處650㎡林地作為工作室,
并用回收建材沿著樹的間隙去擴建,
沒想到種子越收越多,
加上外圍的大樹把建筑包圍,
宛如宮崎駿的奇幻世界,
好奇探頭的民眾一下午就涌入400人,
于是老夫妻和兒子決定,
10年前把工作室轉型成種子博物館,
開放預約參觀維持秩序。
“如果你覺得這里漂亮,
那不是我們設計的,
而是植物本身的關系。”
自述 | 梁朝勛 編輯 | 白汶平


館藏的種子大多來自北回歸線以南、中央山脈以西,大約1/4個臺灣,共有500多種不一樣的種子,很多人第一次來的時候會找不到,因為這里被樹完全包圍。

我父母對環境很重視,也喜歡做手工,鄰居汰換拆下的舊門窗、桌椅、柜子,我們會撿回來,還有漂流木、被臺風吹倒的路樹、清代留下的舊地磚等,我們會拿來加以改造,用在房子各處。





我們只接受電話預約,而且不用社交軟件,因為曾經有客人下班后發消息給我們,我沒有及時回復,他就一直發一直發,我覺得那很沒禮貌,也打擾我們的生活。

他喜歡做一些大型的家具、桌椅,也負責館內修繕,我常常看他這樣很心疼,也會勸他少做點,不要太累。


不管是茂密的大樹,還是小小的花朵,起源都是種子,這讓我們覺得很感動,館內搜集的種子都不是稀有植物,而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路樹,或是園子里花草的種子。


外表看不出它是個種子,它有三瓣,靠著風傳遞,下降的時候就像螺旋槳一樣,旋轉掉下來。

看起來很大一顆,這其實是果實,它種子小小一顆而已,不過為了要保護種子,所以它果實和種子是密不可分的,要用很多層去保護它。

這個樹非常高,豆莢從高空掉落就裂開了,果漿的甜味會吸引蟲蟻走獸,來散播它的種子,由于豆莢非常堅硬,取出種子時要用鐵錘錘開,里面是一格一格的,每一個間隔里面有果漿包著一顆種子。


保存種子的方法有很多,要依照它們的特性去做,把種子吊在屋檐底下的功能是干燥、不要沾染太多灰塵、固定它的形狀,干燥完之后,裝進玻璃瓶。

至于它需不需要密封,還是它需要透氣的,要根據植物本身再去選擇,有些種子它長得好,就不要讓它被蟲吃掉就可以了。


有了這個空間以后,我發現人們是會被觸動的,你以為喜歡種子的人很少,但我們好多客人,其實本身都有收集,有的小朋友甚至會拿著他收集的種子來給我們看。


臺灣有一句俗語叫“自己種一樅,不用靠別人”,雖然我們種一顆種子下去,你不知道等多久,它才會開花結果,或許一等就是好幾年,但驚喜的是有一天,當你遺忘時,它就突然長出來了。
種子是植物的生命的開始,有很多的無限希望在里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