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與世界|教授型市長汪道涵與大上海轉型
研究上海城市發展講上海故事,改革開放后的上海從過去30年工業主導的生產性城市,鳳凰涅槃轉型成為現在的五個中心國際大都市,最讓人心曠神怡。其中,值得咀嚼傳頌的是改革開放后上海第一任市長、被老百姓稱為教授型市長的汪道涵,首先發起和倡導的幾件對大上海轉型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事情。
1980年,解放初被周恩來稱為新中國最年輕部長的汪道涵,從北京回到上海故地擔任市長。作為戰略性領導者,他做的一件后來證明有長遠影響的事情,就是發起戰略大討論,研制上海發展兩張藍圖。一張藍圖是,1981年提出、1986年得到國家批準的1986版上海城市總體規劃。另一張藍圖是,1984年開始、1985年得到國家批準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匯報提綱。1930年代考進上海交大在上海讀書的汪道涵,喜歡上海,熟悉上海的城市發展歷史。擔任改革開放后的上海首任父母官,他的初心是要恢復大上海國際化多功能城市的原有地位,恢復上海當年作為東方巴黎的能級和輝煌。那時剛剛走出十年動亂,鄧小平曾經問上海往哪里去,汪道涵提出這樣的愿景是鼓舞人心和振奮士氣的。當年國務院討論上海遞交的具有重大轉型意義的城市總體規劃,時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萬里說,沿著這樣的方向發展,上海早晚會超過東京。正是從汪道涵發起的兩張戰略藍圖開始,上海從1980年以來的過去四十年,每十年有一次戰略大討論,城市定位一步步從最初的三個中心經過四個中心,一直到現在建設五個中心即國際經濟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貿易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全球科創中心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大上海轉型的主戰場是1990年開始的浦東開發,繼汪道涵、江澤民之后擔任過上海市長的朱镕基曾經說,道涵同志是浦東開發最大積極分子。1980年代討論上海城市空間發展,有北上、南下、西延、東進四種不同的方案,汪道涵是東進開發浦東的主要倡導者。當時許多人把浦東開發簡單地看作是浦西的工業向浦東進行轉移,汪道涵有高瞻遠矚的看法,強調浦東是上海建設多功能國際化城市的戰略性新空間,強調浦東開發除了工業、金融和貿易功能,重要的是要尋找新的空間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城市。汪道涵一直記得交大讀書時候孫中山《建國方略》提出的建設東方大港宏愿。他說,上海發展的要害是以港興城,而上海港口發展的前景在東面,這是浦東開發具有的獨特意義。世界銀行的專家說浦東是死角,汪道涵不為所動。洋山深水港2002年興建、2005年建成,早在1980年代,汪道涵就前瞻性地請人對在沿江沿海建設上海外港做了一番調研,派出副市長帶隊到大小洋山考察建設世界級深水港的可能性。今天我們看到洋山深水港已經成為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的主要競爭力。
曾任國際展覽局主席的吳建民曾經說汪道涵是提出上海舉辦世博會的第一人。2002年上海獲得世博申辦權,2010年上海辦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世博會,城市能級上了一個大臺階。而汪道涵早在1985年就組織有關部門進行了申辦世博會可能性的預研究。汪道涵倡導申辦世博會與他有關大上海轉型建設多功能的國際大都市構想緊密相關。有人說世博會是放大的廣交會。他說廣交會是戰術性的,只管一年,世博會是戰略性的,要管五十年。吳建民問汪道涵,他當初怎么會提出申辦世博會。汪道涵說,城市發展最有持久力的功能是科技與金融,上海辦世博的意義就是提升上海國際大都市的科技功能和金融功能。我們當時做世博科技課題研究,就是按照汪道涵的洞察力,強調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世博讓科技更精彩。世博會結束后,我與另外一位學者有幸被推薦到中南海講解從上海世博會看世界發展新理念新趨勢,重點就是講世博科技帶來的收益和啟示。
見多識廣的吳建民評價汪道涵是提出申辦上海世博會第一人,說過一段精彩的話:任何重大的活動、任何對未來產生重要影響的事件,在其發生之前總要有人首先提出。第一人必然是先知先覺的,他看得比別人遠,看得比別人深。這是對汪道涵在大上海轉型中起到先導者作用的合適評價。教授型市長汪道涵之所以能夠發揮這樣的領導作用,我的觀察是他有兩件寶:一是喜歡讀書,他的低年級校友江澤民說汪道涵只要看到書就走不動了,他的秘書說汪道涵的藏書估計可以與巴金等作家一起名列上海前三。二是喜歡交友,汪道涵特別喜歡結交各種各樣的朋友,廣開言路使他可以看得遠看得深。當年汪道涵研究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與我們學院一位研究世界銀行的老教授有過很多交往。我研究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和城市綠色轉型,也得到過他的關注。
(作者諸大建系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文章首發于微信公眾號“諸大建學術筆記”。)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